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在一片云雾缭绕下,随着高空镜头的360度翻转和急速攀升,大片的花田、森林、冰山、沙漠、城市渐次翩跹而出——《航拍中国》开篇即带领观众开启了一段“天际遨游”。
《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地貌风情的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委托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共计34集,分五季推出,涉及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是目前中国航拍规模最大、单集投资金额最高的大型航拍纪录片。
第一季内容于2017年1月28日登陆CCTV-9纪录频道,目前已累计播出84次。播放期间,电视观众规模达3亿人,CCTV-9纪录频道春节收视率相较该时段全年均值提升幅度超过45%;新媒体阵地——新浪微博相关话题数次排名前列,百度指数26820,豆瓣评分9.4分。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更掀起一轮观看热潮,六集弹幕总数达到6000条上限。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国》宣传片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型屏幕,连续播放3天。中国绝美的人文地貌受到了外国友人、海外游子的广泛关注,盛赞一片。诚如一位网友总结,“这是一部隔着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风、河流和花开的纪录片。”
解答“命题作文”之法
《航拍中国》第一季展示了深邃宁静的南海诸岛、杏花绚烂的伊犁河谷、高耸入云的上海摩天大楼、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就像解说词所说,“当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空中,你会看见专属于空中的奇观。”《航拍中国》似一双眼睛,以一个全新视角解读中国。
《航拍中国》第一季总导演、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创作总监余乐告诉《综艺报》,《航拍中国》是“命题作文”,接到这个任务时他既兴奋也紧张。地域辽阔、地貌丰富的中华大地,如何以更条理清晰的形式呈现?余乐和他的团队经过了大量思考与策划,并参考了《看见台湾》《俯瞰美国》《鸟瞰世界》等多部优秀航拍纪录片,最终敲定了“50分钟空中畅游,每集游遍一个省”的方案——以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为单位,每个省摄制一集,逐年按季制作播出。第一季以“东”“西”“南”“北”“中”五个单元,选取了上海、新疆、海南、黑龙江、江西、陕西六地为拍摄对象。第二季将涵盖内蒙古、河北、江苏、甘肃、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八个省份。
从春天的万物萌芽、夏天的蓊郁斑斓到秋天的遍地金黄、冬天的千里冰封,《航拍中国》第一季用近一年的时间记录了中华大地的四季轮转。余乐介绍,整个团队先后有300多人参与创作。导演组在小半年的准备期后,将拍什么、如何拍、拍多少等问题都明确写入图文版的拍摄目标书。随后招标、遴选国内优秀航拍团队,进行集训,并对一些拍摄点进行试拍、讲解和调整之后,完成航拍团队在创作风格、技术指标上的统一。拍摄期采取“1+6”模式,导演组坐镇北京统领全局,中标的4个航拍公司下属的十多支团队分赴6个省市区拍摄地同步推进。
前期准备阶段,为真实、全面展现不同地域风光,《航拍中国》团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例如前往拍摄地,对自然风景、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高精度卫星图片、大量网络资料以及电话采访等,以宏观、微观角度,在每个省份遴选出30多个拍摄点。“《航拍中国》的形式就像坐飞机旅游,就像我们在坐飛机时会快速掠过一个个景点。所以在选点时,那些需要耗时说明的部分就不能列入考量范围。”余乐强调,“大、美、奇、变”是《航拍中国》选取内容的标准。
“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们要搜索最适合航拍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此,片中出现了大量罕见而新奇的景观,如大海深处的“蓝洞”,陕西两河交汇处的“泾渭分明”,地球上最高的天然石拱门,以及险峻的“自古华山一条路”。特别是在网络评价较高的新疆篇,《航拍中国》传递给观众不同于以往、五彩斑斓的景致——烂漫的野杏花林、晾晒在戈壁的红辣椒、大片的伊犁薰衣草、白雪皑皑的天山,改变了很多人心中新疆是干旱荒漠的印象。
正式拍摄前,导演组为每个省都制作了一本厚厚的拍摄脚本,内含拍摄内容、方式、时限,以及类似讲故事的手绘图等。“在拍摄人员出发前,所有的拍摄内容都写在这个脚本里。”余乐以上海篇举例,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成片的建筑群很难在高空中拍出差异性很强的镜头。为了更好地凸显地标性建筑汇丰大楼,脚本明确规定对它的拍摄要不少于10组镜头,并画出了360度的平向、仰角、俯角以及纵深等分镜图。
除却精细化的前期准备和拍摄规程,为了保证画面风格的一致性,导演组还要每天对前方航拍团队回传的拍摄画面进行审核。一旦发现与脚本内容不符或效果不佳的镜头,马上反馈补拍细节。“大规模拍摄期间,常常超负荷运转,几乎不分昼夜。”余乐回忆最繁忙的时候,一天要看三四个省的回传画面。
技术加持“脚不沾地”
“既然航拍,就要脚不沾地。”《航拍中国》镜头全部通过航拍获得,以搭载高清陀螺仪的载人直升机,以及搭载长焦和变焦镜头的无人机为主。第一季共动用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接近15万公里,相当于绕了赤道4圈;仅新疆一地,共出动1个直升机组、3个无人机组,总行程66000公里,可绕地球一周半。
从硬件角度看,直升机速度快,覆盖的拍摄区域半径大,能够去往人们不容易驱车靠近的拍摄地点,而且能够驾驭各种高度、各种角度,还可以悬停,速度快且可控;无人机轻便、灵活,能胜任低空、靠近拍摄对象的要求,运动镜头的调度上也有优势。例如,在视野宏阔的新疆、黑龙江,以直升机拍摄为主。为了拍摄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全景,直升飞机爬行到了6000多米的高空。航拍导演王连明透露,《航拍中国》所启用的直升机基本为AS350B3E型号,外号“小松鼠”;而在表现小动物时,航拍团队大多采用无人机,如陕西篇捕捉到的秦岭朱鹮和全世界唯一一只棕色熊猫,以及海南海滩上急速爬行的微型蟹等。 从技术和空间来看,航拍是自由的,能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风光;但就客观现实来说,航拍也是受限的,天气是首先碰到的难题,为一个唯美镜头等一个星期是拍摄人员的“家常便饭”。
在近一年的拍摄中,《航拍中国》团队经历了暴雨雷电、高温极寒等各种恶劣天气,也挑战了雪山、河谷、沙漠、海洋等各种“生命禁区”,遭遇过各种险情。例如,在高空拍摄的摄影师,需要戴着氧气罩工作,飞机剧烈抖动,使得他手上的皮都掉了一层;在拍摄吐鲁番景致时,拍摄团队4月第一次深入腹地,无奈风沙特别大,只得7月二次开工,彼时地表温度超过70摄氏度,因为温度太高,导致一台无人機电机受损坠机。
诚意与初心
“上帝视角”的景色固然迷人,但如果缺乏细节的捕捉,会让整部纪录片陷入平淡无奇的泥淖。与一般航拍类纪录片不同,《航拍中国》结合长短镜头、高低空视角,将大风景与小细节熔接一处。“这样既不失航拍片的特质,也避免了过于单一的节奏。”余乐以拍摄陕西金丝猴为例,航拍团队先是以高空长镜头呈现出森林的静谧幽深,紧接着转换为低空短镜头,捕捉到跳跃的金丝猴,从而完成了一个连贯、有趣的空间推送。
《航拍中国》撰稿组年龄涵盖“70后”至“90后”,每集文本至少进行了近十轮的修改,从最初的15万文字精选到六七千字。撰写过程中,余乐反复强调,“要与观众建立平视的沟通关系,要假想电视机前坐的最小观众可能是八九岁的小孩,我们如何引起他的注意并听懂记住,是创作的第一要求。”他进一步解释,“立项之初,《航拍中国》就确定是一部大众化、合家欢的类型。在设计中我们会反复思考,播放节目时每位家庭成员最有可能的感受。”
与此同时,《航拍中国》配乐也广受好评。所有配乐由原创作曲、乐库选取两方面构成,主题曲以“对大地之爱”为题,由作曲家王备操刀。“爱是一个大轮廓,为了让观众感受到空中循环的连贯感,我们还需其他类型音乐将空中旅行的线路串联起来。”伴随拍摄地点不同,音乐旋律以及所运用的乐器也变化多样,极具地域色彩。例如,在拍摄新疆喀什老城时,音乐欢快明朗,颇具异域风格;在展现大海蓝洞时,旋律舒缓温柔,神秘感油然而生。
“每个镜头、每句旁白、每段音乐,我们都希望传递出诚意和对中国这片土地的自信与热爱。”余乐表示,“不可否认,《航拍中国》既呈现了鬼斧神工的美景,也真实记录了一些历史印记。”在黑龙江篇中,镜头记录下黑龙江大兴安岭,旁白直言不讳,“大自然花了亿万年时间塑造了原始森林,然而砍伐和火灾使它遭到极大的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栽种的再生林。”
“历史的发展总有波澜,今天有的美好可能也得缘于过去对自然的毁坏。片中的这些伤痛记忆,也在警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余乐认为,纪录片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但表现形式无须说教,以自然的状态传达初心是《航拍中国》和自己一直追求的。
《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地貌风情的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委托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共计34集,分五季推出,涉及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是目前中国航拍规模最大、单集投资金额最高的大型航拍纪录片。
第一季内容于2017年1月28日登陆CCTV-9纪录频道,目前已累计播出84次。播放期间,电视观众规模达3亿人,CCTV-9纪录频道春节收视率相较该时段全年均值提升幅度超过45%;新媒体阵地——新浪微博相关话题数次排名前列,百度指数26820,豆瓣评分9.4分。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更掀起一轮观看热潮,六集弹幕总数达到6000条上限。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2016年11月30日,《航拍中国》宣传片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型屏幕,连续播放3天。中国绝美的人文地貌受到了外国友人、海外游子的广泛关注,盛赞一片。诚如一位网友总结,“这是一部隔着屏幕,就能感知到微风、河流和花开的纪录片。”
解答“命题作文”之法
《航拍中国》第一季展示了深邃宁静的南海诸岛、杏花绚烂的伊犁河谷、高耸入云的上海摩天大楼、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就像解说词所说,“当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空中,你会看见专属于空中的奇观。”《航拍中国》似一双眼睛,以一个全新视角解读中国。
《航拍中国》第一季总导演、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创作总监余乐告诉《综艺报》,《航拍中国》是“命题作文”,接到这个任务时他既兴奋也紧张。地域辽阔、地貌丰富的中华大地,如何以更条理清晰的形式呈现?余乐和他的团队经过了大量思考与策划,并参考了《看见台湾》《俯瞰美国》《鸟瞰世界》等多部优秀航拍纪录片,最终敲定了“50分钟空中畅游,每集游遍一个省”的方案——以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为单位,每个省摄制一集,逐年按季制作播出。第一季以“东”“西”“南”“北”“中”五个单元,选取了上海、新疆、海南、黑龙江、江西、陕西六地为拍摄对象。第二季将涵盖内蒙古、河北、江苏、甘肃、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八个省份。
从春天的万物萌芽、夏天的蓊郁斑斓到秋天的遍地金黄、冬天的千里冰封,《航拍中国》第一季用近一年的时间记录了中华大地的四季轮转。余乐介绍,整个团队先后有300多人参与创作。导演组在小半年的准备期后,将拍什么、如何拍、拍多少等问题都明确写入图文版的拍摄目标书。随后招标、遴选国内优秀航拍团队,进行集训,并对一些拍摄点进行试拍、讲解和调整之后,完成航拍团队在创作风格、技术指标上的统一。拍摄期采取“1+6”模式,导演组坐镇北京统领全局,中标的4个航拍公司下属的十多支团队分赴6个省市区拍摄地同步推进。
前期准备阶段,为真实、全面展现不同地域风光,《航拍中国》团队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例如前往拍摄地,对自然风景、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高精度卫星图片、大量网络资料以及电话采访等,以宏观、微观角度,在每个省份遴选出30多个拍摄点。“《航拍中国》的形式就像坐飞机旅游,就像我们在坐飛机时会快速掠过一个个景点。所以在选点时,那些需要耗时说明的部分就不能列入考量范围。”余乐强调,“大、美、奇、变”是《航拍中国》选取内容的标准。
“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们要搜索最适合航拍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此,片中出现了大量罕见而新奇的景观,如大海深处的“蓝洞”,陕西两河交汇处的“泾渭分明”,地球上最高的天然石拱门,以及险峻的“自古华山一条路”。特别是在网络评价较高的新疆篇,《航拍中国》传递给观众不同于以往、五彩斑斓的景致——烂漫的野杏花林、晾晒在戈壁的红辣椒、大片的伊犁薰衣草、白雪皑皑的天山,改变了很多人心中新疆是干旱荒漠的印象。
正式拍摄前,导演组为每个省都制作了一本厚厚的拍摄脚本,内含拍摄内容、方式、时限,以及类似讲故事的手绘图等。“在拍摄人员出发前,所有的拍摄内容都写在这个脚本里。”余乐以上海篇举例,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成片的建筑群很难在高空中拍出差异性很强的镜头。为了更好地凸显地标性建筑汇丰大楼,脚本明确规定对它的拍摄要不少于10组镜头,并画出了360度的平向、仰角、俯角以及纵深等分镜图。
除却精细化的前期准备和拍摄规程,为了保证画面风格的一致性,导演组还要每天对前方航拍团队回传的拍摄画面进行审核。一旦发现与脚本内容不符或效果不佳的镜头,马上反馈补拍细节。“大规模拍摄期间,常常超负荷运转,几乎不分昼夜。”余乐回忆最繁忙的时候,一天要看三四个省的回传画面。
技术加持“脚不沾地”
“既然航拍,就要脚不沾地。”《航拍中国》镜头全部通过航拍获得,以搭载高清陀螺仪的载人直升机,以及搭载长焦和变焦镜头的无人机为主。第一季共动用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接近15万公里,相当于绕了赤道4圈;仅新疆一地,共出动1个直升机组、3个无人机组,总行程66000公里,可绕地球一周半。
从硬件角度看,直升机速度快,覆盖的拍摄区域半径大,能够去往人们不容易驱车靠近的拍摄地点,而且能够驾驭各种高度、各种角度,还可以悬停,速度快且可控;无人机轻便、灵活,能胜任低空、靠近拍摄对象的要求,运动镜头的调度上也有优势。例如,在视野宏阔的新疆、黑龙江,以直升机拍摄为主。为了拍摄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全景,直升飞机爬行到了6000多米的高空。航拍导演王连明透露,《航拍中国》所启用的直升机基本为AS350B3E型号,外号“小松鼠”;而在表现小动物时,航拍团队大多采用无人机,如陕西篇捕捉到的秦岭朱鹮和全世界唯一一只棕色熊猫,以及海南海滩上急速爬行的微型蟹等。 从技术和空间来看,航拍是自由的,能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风光;但就客观现实来说,航拍也是受限的,天气是首先碰到的难题,为一个唯美镜头等一个星期是拍摄人员的“家常便饭”。
在近一年的拍摄中,《航拍中国》团队经历了暴雨雷电、高温极寒等各种恶劣天气,也挑战了雪山、河谷、沙漠、海洋等各种“生命禁区”,遭遇过各种险情。例如,在高空拍摄的摄影师,需要戴着氧气罩工作,飞机剧烈抖动,使得他手上的皮都掉了一层;在拍摄吐鲁番景致时,拍摄团队4月第一次深入腹地,无奈风沙特别大,只得7月二次开工,彼时地表温度超过70摄氏度,因为温度太高,导致一台无人機电机受损坠机。
诚意与初心
“上帝视角”的景色固然迷人,但如果缺乏细节的捕捉,会让整部纪录片陷入平淡无奇的泥淖。与一般航拍类纪录片不同,《航拍中国》结合长短镜头、高低空视角,将大风景与小细节熔接一处。“这样既不失航拍片的特质,也避免了过于单一的节奏。”余乐以拍摄陕西金丝猴为例,航拍团队先是以高空长镜头呈现出森林的静谧幽深,紧接着转换为低空短镜头,捕捉到跳跃的金丝猴,从而完成了一个连贯、有趣的空间推送。
《航拍中国》撰稿组年龄涵盖“70后”至“90后”,每集文本至少进行了近十轮的修改,从最初的15万文字精选到六七千字。撰写过程中,余乐反复强调,“要与观众建立平视的沟通关系,要假想电视机前坐的最小观众可能是八九岁的小孩,我们如何引起他的注意并听懂记住,是创作的第一要求。”他进一步解释,“立项之初,《航拍中国》就确定是一部大众化、合家欢的类型。在设计中我们会反复思考,播放节目时每位家庭成员最有可能的感受。”
与此同时,《航拍中国》配乐也广受好评。所有配乐由原创作曲、乐库选取两方面构成,主题曲以“对大地之爱”为题,由作曲家王备操刀。“爱是一个大轮廓,为了让观众感受到空中循环的连贯感,我们还需其他类型音乐将空中旅行的线路串联起来。”伴随拍摄地点不同,音乐旋律以及所运用的乐器也变化多样,极具地域色彩。例如,在拍摄新疆喀什老城时,音乐欢快明朗,颇具异域风格;在展现大海蓝洞时,旋律舒缓温柔,神秘感油然而生。
“每个镜头、每句旁白、每段音乐,我们都希望传递出诚意和对中国这片土地的自信与热爱。”余乐表示,“不可否认,《航拍中国》既呈现了鬼斧神工的美景,也真实记录了一些历史印记。”在黑龙江篇中,镜头记录下黑龙江大兴安岭,旁白直言不讳,“大自然花了亿万年时间塑造了原始森林,然而砍伐和火灾使它遭到极大的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栽种的再生林。”
“历史的发展总有波澜,今天有的美好可能也得缘于过去对自然的毁坏。片中的这些伤痛记忆,也在警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余乐认为,纪录片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但表现形式无须说教,以自然的状态传达初心是《航拍中国》和自己一直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