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梅绍武(1928-2005)生于北京,原名梅葆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之子。1952年燕京大学毕业,做过一年警察,后任职北京图书馆,从事国际图书交换工作,接触到许多“资产阶级文学作品”和外面看不到的书籍,于是成为许多朋友寻找精神食粮之处。之后在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任职,是国内第一个引介纳博科夫的人,翻译了纳氏重要作品《普宁》、《微暗的火》。也是国内最早研究阿瑟·密勒的人,翻译了密勒的剧作《炼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干校劳动锻炼还能读外文书?这或许要稍做些解释。我下放的干校就在离天津不远的茶淀,离北京不过半天路程。(有一次我还骑自行车到天津去赶火车回京。)我们那里管理不太严格,一年总能休三四次长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在干校被分派到远离大本营的木工厂干活。按照工厂的安排,作息非常闲散,且又独居一间宿舍,可以“为所欲为”。时间一长,我又犯了老毛病,二三十年养成的爱看外文书的“恶习”,叫我想找点洋书。绍武那时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不仅借书方便,手头还经常摆着几本正在编目的新书。此外,梅兰芳先生曾到境外访问,也带回不少英文书。这就使绍武家成了当时国内罕见的一座图书宝库,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精神食量。借书、还书以至后来发展到译书、评书,这是联系着绍武和我的一条坚韧纽带。
改革开放以后,文艺政策放宽,我们几个搞文学翻译的人不仅重操旧业,而且还大胆引进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甚至引起争论的侦破小说。除了分别研译各自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我们这些人也常常合作,共同出版一部集子或者合译一本书。举其大者,我同绍武等人都参加了老翻译家冯亦代同王佐良两位先生各自编选的一本美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冯亦代和我都编过西方惊险小说集。绍武伉俪也编过加拿大小说集等等。这些书使我国一度停滞的译介西方文学事业重又繁荣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梅绍武、苏绍亨、董乐山和我合译的《马克思和世界文学》。这是英国学者柏拉威尔教授撰写的一本近50万字的学术著作,对马克思一生发表的文学评论和美学观点做了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在西方评价很高。翻译这本书是一件艰巨工程,几乎每页书都有几处需要查对马克思原著,每页书都需要编写若干条注解。初稿译好后,全书的校对、修改以及撰写序言都是绍武一人承担,为此他付出了大量心血。除与他人合作外绍武个人辛勤不辍,在译介外国文学上作出巨大贡献,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许多国外知名作家,像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小说家纳博科夫等,都是经他介绍才为国人熟知的。绍武这方面的众多成果,我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联系我同绍武的另一条纽带,是我俩对西方古典音乐兴趣都很浓厚。1972年我从干校回来,学校虽已复课,但我因旧债尚未了结,一时仍然没有上讲台的资格,只能在系资料室打杂。工作清闲,时间充裕,班可上可不上。这样也好,我不但有足够的时间看书、会友、逛大街,还把尘封已久的密纹唱片翻出来,重新回到阔别将近十年的音乐世界里。从这时起,我去绍武家更频繁了。此前几年他有幸到英国去作了一次短期访问,带回来一些新唱片,另外还有一台开盘录音机,在国内难得见到。我在山西插队的儿子不久也从太原为我背回来一台国产录音机。我去绍武家主要是欣赏音乐,听唱片和转录磁带。我听绍武的,也偶然带去一些自己从别处找到的。记得有次我从老钢琴家老志诚那里录了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九部交响曲,还曾急匆匆地到绍武处献宝。
常去他家的客人自然还有别的音乐爱好者,一位小提琴家姚念庚曾指点过我的小女儿拉琴。另一位在电台工作的严沆泰,不只英文好而且会弹钢琴。他后来去了英国,同我至今仍有联系。我同绍武都不会乐器,但绍武音乐知识丰富,脑子里尽是大作曲家、名演奏家的轶闻趣事,吸引了不少听众。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同儿子谈起这位痴迷音乐的“梅伯伯”,儿子居然还记得听他讲过的几则趣事:波兰小提琴家胡伯曼平日练琴总习惯盘膝坐着。西班牙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有一回登台演出,因为过于投入、感情激动,竟把琴弓甩到了舞台下面。
绍武家积藏的音乐资料和那里浓郁的音乐气氛,在当时枯燥的日子里宛如沙漠中的一泉清水,润湿着很多人的心田。当然了,这已是“文革”后期的事。人人摇动小红书,高喊“造反有理”的日子逐渐远去,人们可以稍微呼吸一些自由的空气了。
梅老夫人——梅兰芳的遗孀福芝芳女士——那时还健在,正月初二是她的寿辰,每年的这天,我必去梅府,先给老太太拜寿,再给梅府一家人拜年。这一天梅府总是宾客盈门,绍武的朋友多半坐在西厢房他的客厅里喝茶聊天,中午到东厢房吃一顿寿面。因为人多,厨子准备的是比较简单的炸酱面。北京人爱吃炸酱面,这在梅家已成为招待客人的传统。多年以后,梅老夫人已经仙逝,绍武一家离开宣武门迁到另一处新居。我有时去他那里闲坐,仍旧惦记着留下来吃一顿炸酱面。
绍武走了。一个充满敬业精神、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一个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的翻译家和作家。一个既可与之闲谈,又可与之切磋学问的长者。一个乐于助人,讲信义、重然诺的朋友。这样一个人理应享有更长的寿命,在文坛和翻译园地里种值出更多的奇葩。但造物者忌才,更忌妒有才华的好人,竟匆匆把他召走了。作为他的好友,我不仅感到悲痛,有时候还会自问:像绍武这样一个谦谦君子型的学问家,在我们今天的知识界还有几人?
其他文献
來说说当贵族的基本功。首先得会打仗。贵族们为上级效力,主要是打仗。那时是驾着马拉战车,打车战。战车都是四匹马拉着,车厢很小,一米见方,赶车的驭手站中间,拿弓箭的站左边,拿戈的站右边,跑着打。 春秋时候一场大仗,双方投入的战车有几百辆、上千辆。这么多车列队跑起来,浩浩荡荡非常壮观。春秋以后就再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车战了。 农民没有驾战车的资格,他们跟主人出征,都是当苦力干活,伺候主人的人和马。打仗轮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诀,是陈云从实践中切身体验和总结出来并贯彻始终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是他一生心领神会、运用自如的思想方法,是他的思想精髓,也是他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他为别人题字的时候多次写这几个字。 陈云“十五字诀”提出于延安时期。关于提出“十五字诀”的缘起,他自己说: “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
钱穆先生喜欢说,中国的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的史学是以“事”为中心的。传记这一领域中,“精英”一统天下的格局在晚近的历史研究中渐呈式微之相,“匹夫匹妇”的历史获得更多关注,不少学者津津乐道于诸如清代山东郯城一个无名农妇的遭遇(见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应该提醒的是,为小人物提供空间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大人物与时代的关联,仍是史家不可逃避的课题。 罗志田教授的《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891
在我国,一般来说,副省部级及以上的干部,即“中管干部”,都属于“高级干部”的范畴。高级干部位高权重,一方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力量,责任重大;另一方面则理应是党内外权力监督的重点对象,不容忽视。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不僅明确地把高级干部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而且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高级干部的监督。问题在于,我们现行的某些制度环节,在对高级干部的监督上,存在着明显的“短
Serotonin 醉琴 我年纪轻轻、一帆风顺,但竟然时不时就会闹上一阵抑郁,对生活可以说是忘恩负义。抑郁发作的时候,时不时有种冲到窗口给全世界表演高台跳水的冲动。 对付这种冲动,本来有很多种办法。比如,锻炼身体。比如,给朋友们打电话倾诉衷肠。比如,读点书、写点字、陶冶点情操什么的。但是,我不。我懒。我直接吃药。 在网上做过一点搜索,发现所有的抗抑郁药,原理大同小异:提高你大脑里一种叫
在行政监督机制上,清朝沿袭明制并稍有改革,逐渐把明朝设立的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与当时划分的十五道监察御史合并,以六科给事中“稽查六部百司之事”,以十五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合称“科道”。给事中与御史的职责是监督中央与地方官员,纠劾违法行为,整肃官场风纪。 监察官员没有监督皇室的权力,这是清朝开始的“特色”。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为了满足慈禧的愿望,1873年秋天,同治帝发布重修
同学聚会喝了点酒……到家后装醉,就躺在沙发上。老婆看见走了过来,关心道:喝了多少?我装着醉呼呼的回答好多,心想着老婆肯定心疼我。接著听到她小声说:银行卡密码多少……
在過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成就:帮助数亿人民摆脱了贫困和疾病,还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现在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时代。当你们步入社会时,恰逢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发展和创新的中心。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中国,关注你们这些天之骄子。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我相信这些领域能够给你们提供大好机会,充分运用你们的知识,发挥你们的热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新闻摄影记者和中央电视台为数不多的女性时政记者,我曾经有幸三次随胡耀邦同志出国访问。 第一次是在他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我作为党政代表团成员访问柬埔寨;第二次是在他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总书记之后,与邓小平同志一起赴朝鲜作非正式访问期间;第三次是1983年11月23日至30日期间,胡耀邦同志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我再次有幸随同。 对日本的访问,是胡耀邦同志担任中
唐德宗之怠 贞元四年(788 年)十二月的一天,唐德宗外出长安城打猎,偶然来到一个叫赵光奇的乡民家里。显然,这是一个展现领导亲民爱民作风的好机会。唐德宗和颜悦色地询问赵光奇:“百姓乐乎?”皇帝问老百姓还高兴吗?潜台词当然也就是问对国家、对皇帝还满意吗? 唐德宗之所以这么问,是有底气的。因为这一年天下丰稔,是近年来未有之盛况。由于粮食大收,朝廷甚至下令在丰收地区实行和籴政策。想来此时的唐德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