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导入语就是艺术的开端。精彩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学习目标;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等。本文主要根据教学实际,探讨导入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导入语;语文;原则;设计
导入语,又叫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导入语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导入语要把握的三大原则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学“尤宜致力于导”,精彩的导入语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学习目标;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则处于这门艺术的聚焦之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导入语通常要把握几个原则:①联系性原则:语文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老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的;②新旧知识连贯性原则:导入语设计要注意学科教材本身的系统性。要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拓展和深化。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应,为课堂教学服务;③适应性与新颖性原则: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导入语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所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教材的类比点越少,越新颖,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而导入语要新、奇、异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语的三种常用设计
(一)情感性导入语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然后再依此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还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及面部表情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打开学生的心门。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荷花,你们想不想去?”“(播放音乐感染学生)我们走进公园就闻到一股清香,(老师闭上眼深深闻了一下)加紧步伐走向荷花池。”“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看荷花吧。”(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你们在看的时候可以指指点点,也可以同桌商量。”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
(二)趣味性导入语
兴趣能促使人们去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全面认识,去深入钻研,并孜孜不倦地去探求。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的同时,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郊果。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因此,我们应多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导入带有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既好之又乐之。
(三)激疑性导入语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疑、解疑的连续过程。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思之始,学之端”。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利用导语设置疑念。当然,所设之疑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悬念,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更可以在内容上打主意。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在许多情况下,如在板书课题之后,可以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疑问?”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在向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激发其兴趣,启迪其心智,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们可以紧紧扣住课题的“飞”字,引导学生质疑,红军夺桥为什么要用“飞”?鼓励学生质疑,畅所欲言,并从课文中找出“飞”的原因:“时间只剩下二十多小时”、“還有一百二十公里”,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天黑、下雨、路滑,前有追兵,后有阻敌……一下子扣住了文章的中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以学生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去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积极探索,就能点燃学生那把渴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求知之火,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如《将相和》可以抓住“和”字演绎:将相为什么不和?又怎样和好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学习主体的读书学习欲望。《草船借箭》也可以抓住“借”字演绎故事的内容。
上述只是导语在语文课堂上的几种应用,教学导语种类颇多,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齐全。总之,我们必须明白,课堂的导入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随机应变,设计出“百花齐放”的导语,做到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使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秀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运用导入法[J].生活教育,2016(06).
[2]施海燕.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12(31).
[3]纪卓虹.导入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20).
关键词:导入语;语文;原则;设计
导入语,又叫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导入语简短,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导入语要把握的三大原则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学“尤宜致力于导”,精彩的导入语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尽快从宏观上把握学习目标;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则处于这门艺术的聚焦之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以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导入语通常要把握几个原则:①联系性原则:语文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老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的;②新旧知识连贯性原则:导入语设计要注意学科教材本身的系统性。要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拓展和深化。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应,为课堂教学服务;③适应性与新颖性原则: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导入语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所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教材的类比点越少,越新颖,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而导入语要新、奇、异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语的三种常用设计
(一)情感性导入语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儿童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然后再依此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还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及面部表情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打开学生的心门。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看荷花,你们想不想去?”“(播放音乐感染学生)我们走进公园就闻到一股清香,(老师闭上眼深深闻了一下)加紧步伐走向荷花池。”“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看荷花吧。”(出示各种荷花的图片)“你们在看的时候可以指指点点,也可以同桌商量。”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
(二)趣味性导入语
兴趣能促使人们去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全面认识,去深入钻研,并孜孜不倦地去探求。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的同时,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郊果。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因此,我们应多研究学生的兴趣点,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导入带有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既好之又乐之。
(三)激疑性导入语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疑、解疑的连续过程。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思之始,学之端”。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利用导语设置疑念。当然,所设之疑可以是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悬念,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更可以在内容上打主意。如果教师在课前就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在许多情况下,如在板书课题之后,可以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疑问?”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在向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激发其兴趣,启迪其心智,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们可以紧紧扣住课题的“飞”字,引导学生质疑,红军夺桥为什么要用“飞”?鼓励学生质疑,畅所欲言,并从课文中找出“飞”的原因:“时间只剩下二十多小时”、“還有一百二十公里”,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天黑、下雨、路滑,前有追兵,后有阻敌……一下子扣住了文章的中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以学生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去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积极探索,就能点燃学生那把渴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求知之火,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如《将相和》可以抓住“和”字演绎:将相为什么不和?又怎样和好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学习主体的读书学习欲望。《草船借箭》也可以抓住“借”字演绎故事的内容。
上述只是导语在语文课堂上的几种应用,教学导语种类颇多,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齐全。总之,我们必须明白,课堂的导入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随机应变,设计出“百花齐放”的导语,做到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从而使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秀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运用导入法[J].生活教育,2016(06).
[2]施海燕.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2012(31).
[3]纪卓虹.导入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