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研究走向新高度,译者不再是“带着镣铐的舞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译者主体性研究对翻译活动的作用更加凸显。《孙子兵法》作为兵学思想集大成者,已诞生2500余年,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相关英译活动已有100余年历史。本文以《孙子兵法》林戊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选择和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分析林戊荪译者主体性之发挥,归纳其长处,望能为中国优秀典籍“走出去”提供经验借鉴。
一、文本选择家国情怀,志存高远
林戊荪英译《孙子兵法》既始于其对外传播中华智慧之远大志向,也立足于社会需求。林在“年轻的时候就觉得《孙子兵法》里面充满了智慧”他认为,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林戊荪曾赴美求学,于朝鲜战争(1950-1953)爆发之际回国。林戊荪回国后,投身于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曾担任中国外文局局長、外文出版社社长秘书等与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密切相关的职务。
在林戊荪英译版《孙子兵法》问世之前,已有十余部英译本,既有中国译者所译,也有外国译者所译,谈及为何要经典重译,林戊荪说道,“For me, there are two justifications for a retranslation. First,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c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revious translators. With more scholarship, one’s comprehension of the original could be more sophisticate…Second, the target language, English, also changes with time. Readers will need a more up to date version. That’s what I hope to achieve in the retranslation”。同时,林戊荪在同南开大学王宏印(2011)的访谈中说道“《孙子兵法》和《论语》,一武一文,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两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立志翻译这两本书的初衷。
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交流更上一个层次,西方世界渴求于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对外宣传事业也上了新台阶。1994年,时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杨正泉做出工作指示,出版工作要取百家之长,聚集专家学者的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书刊工作做好,把对外宣传工作做好。林戊荪有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提出要把《孙武兵法》和《孙膑兵法》合为一集翻译成英文出版。这是译者的准备条件与出版社的出书意图一拍即合的典型事例”。
林戊荪虽非专业兵学人士,但在翻译过程中有兵学智慧保障,他能“consult with a scholar named Wu Rusong, who is one the leading specialists on Sunzi and Sunbin and served as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Sunzi”。
林戊荪的早年海外游学经历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有着扎实的双语功底;同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远大志向以及社会现实需求成其英译《孙子兵法》的思想准备和翻译动机。
二、翻译方法译事有方,择善而行
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往往“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成文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原文以文言文形式呈现,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具有主体性的译者能否实事求是传达原文智慧,于译者而言是一大考验,需要译者灵活采用翻译方法。林戊荪在英译文化负载词时,既考虑了语言文化层面上的忠实,也考虑了宏观层面上的读者需求。
林戊荪在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既保留了文化色彩,也有力解决了跨文化交际下的文化空缺带来的阅读障碍。这是在充分尊重孙子智慧和目的语读者的情况下做出的翻译选择。
总结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分析了林戊荪作为译者在文本选择和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运用两个方面的问题。林戊荪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文本选择上既有“小我”,也有“大我”:个人志向同国家意志以及社会需求的“一拍即合”;在翻译方法上,林戊荪的国外阅历及其中学底蕴使得他能够灵活运用翻译方法,译出了高质量的译本。林戊荪的译者动机为新时代中国译者提供了方向指导,其采用的翻译方法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了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21-26.
[2]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8-07/24/content_16062385_5.htm
[3]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atl/2017-09/12/content_41574240_9.htm
[4]林戊荪,钱多秀.典籍英译纵横谈——林戊荪先生访谈录(英文)[J].当代外语研究,2010(08):28-34+63.
[5]王宏印.译品双璧,译事典范——林戊荪先生典籍英译探究侧记[J].中国翻译,2011,32(06):7-11.
[6]郭正田.谈《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的出版[J].对外大传播,1995(04):51.
一、文本选择家国情怀,志存高远
林戊荪英译《孙子兵法》既始于其对外传播中华智慧之远大志向,也立足于社会需求。林在“年轻的时候就觉得《孙子兵法》里面充满了智慧”他认为,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林戊荪曾赴美求学,于朝鲜战争(1950-1953)爆发之际回国。林戊荪回国后,投身于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曾担任中国外文局局長、外文出版社社长秘书等与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密切相关的职务。
在林戊荪英译版《孙子兵法》问世之前,已有十余部英译本,既有中国译者所译,也有外国译者所译,谈及为何要经典重译,林戊荪说道,“For me, there are two justifications for a retranslation. First,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c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previous translators. With more scholarship, one’s comprehension of the original could be more sophisticate…Second, the target language, English, also changes with time. Readers will need a more up to date version. That’s what I hope to achieve in the retranslation”。同时,林戊荪在同南开大学王宏印(2011)的访谈中说道“《孙子兵法》和《论语》,一武一文,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两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立志翻译这两本书的初衷。
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交流更上一个层次,西方世界渴求于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对外宣传事业也上了新台阶。1994年,时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杨正泉做出工作指示,出版工作要取百家之长,聚集专家学者的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书刊工作做好,把对外宣传工作做好。林戊荪有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提出要把《孙武兵法》和《孙膑兵法》合为一集翻译成英文出版。这是译者的准备条件与出版社的出书意图一拍即合的典型事例”。
林戊荪虽非专业兵学人士,但在翻译过程中有兵学智慧保障,他能“consult with a scholar named Wu Rusong, who is one the leading specialists on Sunzi and Sunbin and served as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Sunzi”。
林戊荪的早年海外游学经历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有着扎实的双语功底;同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远大志向以及社会现实需求成其英译《孙子兵法》的思想准备和翻译动机。
二、翻译方法译事有方,择善而行
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往往“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成文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原文以文言文形式呈现,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具有主体性的译者能否实事求是传达原文智慧,于译者而言是一大考验,需要译者灵活采用翻译方法。林戊荪在英译文化负载词时,既考虑了语言文化层面上的忠实,也考虑了宏观层面上的读者需求。
林戊荪在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既保留了文化色彩,也有力解决了跨文化交际下的文化空缺带来的阅读障碍。这是在充分尊重孙子智慧和目的语读者的情况下做出的翻译选择。
总结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分析了林戊荪作为译者在文本选择和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运用两个方面的问题。林戊荪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文本选择上既有“小我”,也有“大我”:个人志向同国家意志以及社会需求的“一拍即合”;在翻译方法上,林戊荪的国外阅历及其中学底蕴使得他能够灵活运用翻译方法,译出了高质量的译本。林戊荪的译者动机为新时代中国译者提供了方向指导,其采用的翻译方法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了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21-26.
[2]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8-07/24/content_16062385_5.htm
[3]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atl/2017-09/12/content_41574240_9.htm
[4]林戊荪,钱多秀.典籍英译纵横谈——林戊荪先生访谈录(英文)[J].当代外语研究,2010(08):28-34+63.
[5]王宏印.译品双璧,译事典范——林戊荪先生典籍英译探究侧记[J].中国翻译,2011,32(06):7-11.
[6]郭正田.谈《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的出版[J].对外大传播,199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