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主要备考资源,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的教材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复习质量。就目前而言,高中历史教师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对教材的应用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将教材像讲授新课那样重讲一遍;二是大幅度打乱专题和模块,重整多本教材;三是以教辅取代教材,将教材置于一旁。误区一虽然体现了对教材的重视,但却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对教材结论的记忆上。误区二会使相当一部分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科体系不完整的学生感到无章可循。误区三虽然不影响对知识体系的梳理、重难点的分析、学生学法的指导等,但历史教材凝聚着编写者的心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语言表述的精炼性、科学性是教辅无法替代的。那么,如何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正确使用教材,有效提升复习质量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谈一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的教材应用问题。
一、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教材文本内容的考核。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第16题: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该题选项的叙述言简意赅,贴近课本,体现了“回归课本、回归基础”的命题理念。
又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第38题第(1)题要求“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其参考答案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无论是该题目中的“政治形态”,还是参考答案的语言组织,基本上依照了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表述。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试题怎样变化,最后的落脚点必然是在教材上,而且命题者在制订评分细则时,也会综合参考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因此,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应突出教材的核心内容,尽可能培养学生对历史教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那种将教材置于一旁,大量、盲目地使用课外复习资料的复习方式,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会影响复习的效果。
二、重视教材开发,优化复习内容
重视教材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依据考纲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复习内容,突出复习重点。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整合学科杂志、教辅材料、历年高考真题等备考资源,重新组织复习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41题结合示意图考查了“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涉及行政区划变迁、历史地理沿革等内容。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材中文字内容的复习,还要重视对历史地图的复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材所蕴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除历史地图外,导语、注释、附录、知识链接等都有可能成为命题切入点,教师若能重视对这部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合教材,培养学生历史观
培养历史观是一轮复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教材应用环节来看,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有效方法是整合教材,加强教材阅读指导。
整合教材的主要方式有:调整单篇课文内目之间的教学顺序;整合专题内的课文内容;整合必修、选修教材的内容。这样的整合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点有机组织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教材,使其读多、读广、读深、读透,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看教材目录,理解主题,重点阅读教材每一单元导言,把握单元特征和结构,然后阅读章节子目,掌握章节主旨和具体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总之,“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高考的命题原则,教师应依托教材,开发备考资源,整合教材知识体系,从而不断优化复习,提高一轮复习实效。
一、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教材文本内容的考核。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第16题: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该题选项的叙述言简意赅,贴近课本,体现了“回归课本、回归基础”的命题理念。
又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第38题第(1)题要求“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其参考答案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无论是该题目中的“政治形态”,还是参考答案的语言组织,基本上依照了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表述。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试题怎样变化,最后的落脚点必然是在教材上,而且命题者在制订评分细则时,也会综合参考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因此,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应突出教材的核心内容,尽可能培养学生对历史教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那种将教材置于一旁,大量、盲目地使用课外复习资料的复习方式,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会影响复习的效果。
二、重视教材开发,优化复习内容
重视教材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依据考纲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复习内容,突出复习重点。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整合学科杂志、教辅材料、历年高考真题等备考资源,重新组织复习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41题结合示意图考查了“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涉及行政区划变迁、历史地理沿革等内容。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材中文字内容的复习,还要重视对历史地图的复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材所蕴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除历史地图外,导语、注释、附录、知识链接等都有可能成为命题切入点,教师若能重视对这部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整合教材,培养学生历史观
培养历史观是一轮复习的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教材应用环节来看,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有效方法是整合教材,加强教材阅读指导。
整合教材的主要方式有:调整单篇课文内目之间的教学顺序;整合专题内的课文内容;整合必修、选修教材的内容。这样的整合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点有机组织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教材,使其读多、读广、读深、读透,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看教材目录,理解主题,重点阅读教材每一单元导言,把握单元特征和结构,然后阅读章节子目,掌握章节主旨和具体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总之,“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高考的命题原则,教师应依托教材,开发备考资源,整合教材知识体系,从而不断优化复习,提高一轮复习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