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即使事业成功,也罕有傲视岁月的从容,能够对着眼角的沧桑开怀大笑。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它感叹的是生命的短暂和岁月的无情。或许还没来得及领略所谓的春花秋月,第一绺白发就爬上了你的鬓角,而当你手忙脚乱地对付越拔越多的白发时,更年期或许就降临了。
据我观察,女人对白发的恐惧远甚于男人,那是一种一叶惊秋的惶恐。而更年期的种种反应,女性尤甚于男性。这种两性间的差异,既是生物学的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遗产。清点并梳理这份遗产,有助于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超越。
男人五十一枝花,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当然,并非所有的男人都有资格五十而花,但成功的男性,就有底气如此撒娇卖痴。杨振宁给这种说法加添了最新的注脚:成功男士,即使80岁也还可以是一枝花。相反,女士即使事业成功,她们也罕有傲视岁月的从容,从而对着眼角的沧桑开怀大笑。
就自然禀赋而言,女性远较男性柔弱,这是生物学的遗产,而经过几千年的男权历史的锻造,女性的先天柔弱被强化了。在过去,“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道德标准;即使体能方面,女子也是柔弱才美,所谓西子捧心杨柳小蛮腰是也。《红楼梦》中,林黛玉把这种柔弱之美甚至病态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扛了香锄去葬花,或者咯着血吟诗,似乎是美的极致。
在礼教的严酷禁锢下,女性在灵与肉两方面都被严重弱化,而唯一能开发的,似乎只剩了“自然属性”。无论东方西方,女性对自己容颜的关注,或者在衣饰美容上所做的文章,都已经无以复加,看看中国的小脚或者欧洲的束腰,便知历史给女性留了一条怎样的羊肠小道,而她们已经在这条古老的小道上跋涉了无数个世纪。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情况有了革命性变化,但就现实而言,分明还不能太乐观。比如当代女性不少人认可这样的口头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也就是说,有能力往往不如有一副好脸蛋。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绺白发甚至更年期对女人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目下中国女性更年期的深度抑郁,又有着特殊的本土背景。10年前,更年期还是个并不引人瞩目的东西,却似乎在一夜之间铺天盖地而来,其发生机制是什么?
其一,中国正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期,无论穷人富人,生存压力迅速加大,女性面对的挑战要更尖锐。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当一部分人或内退或下岗,又不具备再就业或者二度创业的资质和能力,在社会保障体系还极不完备的条件下,很容易陷入生存的窘境。
其二,一部分女性或许没有经济压力,因有一位成功的丈夫,遗憾的是这样的丈夫往往还在“盛开”并可能招蜂惹蝶,于是,她们便在另一条战线作战,在情感的苦海里挣扎。
其三,咱们素无“精神疾患”概念,似乎除了精神病人就是正常人,而人的精神远比身体复杂,存在着各种亚健康状态,比如抑郁症。
其四,长期的阶级斗争洗礼,加之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利益纠葛,使人际关系变得坚硬,在一个女人最脆弱的特殊时期,却少有人关爱,比如丈夫是冷淡的,孩子或者正遭遇青春期,或者远在外地。
生老病死,其实是每一个人的宿命,即使那些成功的男士,在时间的长河里也不啻于一粒恒河之沙,当他有一天躺在病床上时,未必会比女人更坚强。在此意义上,呼唤一种大爱,一种仁者爱人的大悲悯,拭干所有的泪水,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也是谋求自身幸福的不二法门。
当然,女性的自我超越更重要,因为唯自助者天助之,一个人的人格和精神,是不能靠扶着他人站立的。每看到公园或者广场上那些中老年妇女秧歌队或者合唱团,我便想,看她们神采飞扬的样子,大约不会陷入严重的更年期抑郁。换言之,达观的心态,乐观的情绪,自强的精神,独立的意志,充实的生活,心理的自我调适,应该比药物更有力量,而它们才是更年期的拐杖,当然也是人生的根本支柱。
编辑乌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