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由此可见,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进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生活,主要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品德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须用真实的事例辅以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去发现生活。笔者认为,只有将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精彩,品德教学才能真正有实效。为此,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究。
一、感知,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品德课堂要求教师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营造有利于展开教学内容和引发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环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多’与‘少’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国家的资源既“多”又“少”呢?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多”与“少”的问题,因此很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他们很快就能开展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了我国的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较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很少,世界排名也比较靠后,这就是既“多”又“少”的原因。这时,教师追问:要解决“多”与“少”的问题,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又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讨论状态。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各抒己见: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需要不断开发新能源等。可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悟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由于学生品德的养成源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中须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学生的生活,课程内容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来组织安排,让他们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常识,感受生活的美好,遵守社会规范,提高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在学习中获得生活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道德品质的养成。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容易忽视细节,而生活细节正是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不断丰富他们观察生活的视角。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太阳光的利用”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太阳光在生活中的用途”,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回答。学生刚开始的回答只停留在“晒衣服、晒被子”的基础层面,然后教师进行点拨:除了晒生活用品外,还可以晒什么?请联系生活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晒菜干、晒鱼干、晒稻谷、晒皮肤……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观察角度开阔了,教师顺势引导他们从生活细节再展开观察:太阳光在生活中还发挥了哪些作用。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太阳光在医学方面、科技方面的用途,并实现了认知的迁移,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习得,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品德课程定义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是通过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体验,内化感知,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获得社会性发展的课程。小学生的世界具有直观性和本真性,能为道德学习提供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的内容和情境,品德教育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亲历亲为,才能真正启发他们的思维,才能引发他们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品德课堂变成灵动的课堂,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因此,创设体验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情理交融”“迁情入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从一粒米说起”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学生纷纷回答:洗手时水龙头总爱开至最大,上厕所经常忘记关闭冲水的开关,饮水机旁有学生玩打水仗游戏,午餐时垃圾桶里总是堆积着大量吃剩的饭菜,有的班级下课忘记关灯……教师继续引导:如何改变这些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展开合作探究。经过学生的研究和教师的总结,全班学生围绕“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展开主题设计活动,交流浪费资源的现象,探寻导致浪费的各种原因,提出增强公民节约意识的方法……正是这样富含生活成分的情境把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会,去观察、感受、分析、反思。学生们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赋予他们的迷人光彩,课堂成为充满绿意的生态课堂,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们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常常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花儿悄悄开放的声音。课堂教学成了学生在习得的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收获、享受成长的过程,这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内容更鲜活,更能促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去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师须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构建课堂,使生活实际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来源,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他们思考生活、探究问题,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实现真正的“生活化”品德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一、感知,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品德课堂要求教师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营造有利于展开教学内容和引发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环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多’与‘少’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国家的资源既“多”又“少”呢?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多”与“少”的问题,因此很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他们很快就能开展讨论。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了我国的资源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较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很少,世界排名也比较靠后,这就是既“多”又“少”的原因。这时,教师追问:要解决“多”与“少”的问题,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又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讨论状态。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各抒己见: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需要不断开发新能源等。可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悟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由于学生品德的养成源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中须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学生的生活,课程内容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来组织安排,让他们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常识,感受生活的美好,遵守社会规范,提高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在学习中获得生活的体验,使课堂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道德品质的养成。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容易忽视细节,而生活细节正是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不断丰富他们观察生活的视角。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太阳光的利用”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太阳光在生活中的用途”,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回答。学生刚开始的回答只停留在“晒衣服、晒被子”的基础层面,然后教师进行点拨:除了晒生活用品外,还可以晒什么?请联系生活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晒菜干、晒鱼干、晒稻谷、晒皮肤……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观察角度开阔了,教师顺势引导他们从生活细节再展开观察:太阳光在生活中还发挥了哪些作用。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了太阳光在医学方面、科技方面的用途,并实现了认知的迁移,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习得,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品德课程定义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是通过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体验,内化感知,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个性品质,获得社会性发展的课程。小学生的世界具有直观性和本真性,能为道德学习提供真实、具体、可感、可触的内容和情境,品德教育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亲历亲为,才能真正启发他们的思维,才能引发他们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品德课堂变成灵动的课堂,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因此,创设体验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情理交融”“迁情入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从一粒米说起”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学生纷纷回答:洗手时水龙头总爱开至最大,上厕所经常忘记关闭冲水的开关,饮水机旁有学生玩打水仗游戏,午餐时垃圾桶里总是堆积着大量吃剩的饭菜,有的班级下课忘记关灯……教师继续引导:如何改变这些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展开合作探究。经过学生的研究和教师的总结,全班学生围绕“节约资源人人有责”展开主题设计活动,交流浪费资源的现象,探寻导致浪费的各种原因,提出增强公民节约意识的方法……正是这样富含生活成分的情境把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会,去观察、感受、分析、反思。学生们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赋予他们的迷人光彩,课堂成为充满绿意的生态课堂,在预设的目标下有了学生“放肆”的畅想,有了学生们的诗意栖息,这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们常常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听到学生灵性被擦燃的声音,那是一种花儿悄悄开放的声音。课堂教学成了学生在习得的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收获、享受成长的过程,这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堂内容更鲜活,更能促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去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师须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构建课堂,使生活实际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来源,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他们思考生活、探究问题,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实现真正的“生活化”品德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赤岗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