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 翁倩 rwzkhouchuang@126.com
11月22日,小雪节气,北京的蓝色寒潮预警尚未解除,陈映真在京病逝的消息已经在台湾的近亲好友间传开。
台湾作家中,陈映真是备受争议、颇具战斗性的一位,早期的现代主义批判、乡土文学论战等论争,他无役不与,在陆在台都属少数派。台湾学者赵刚评价,陈映真的文学是一种“为己之文学”,深刻地把自己与他人关联起来。曾担任台北《人间》杂志发行人的吕正惠评价道,长期以来台湾少有人真正了解陈映真,因为他远超其时代。
陈映真1937年出生于台湾新竹一个牧师家庭。家庭出身与基督教的濡染,影响了他对文学、政治的观感及对人性的洞察。自青年时代起他便涉足文坛,将视线聚焦于下层社会,对穷苦人寄予怜悯,希望能为他们觅寻生活的出路。
作为较早接触西方文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知识分子,他的早期作品表现出了浓重的小知识分子的感伤情绪。在《我的弟弟康雄》《故乡》和《文书》中,“死亡”成了最突出的主题,小说中持续的苦闷和孤独感,将他引向感伤与绝望。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陈映真在旧书店和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小说相遇,意外闯进了大陆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禁区。受鲁迅启发,契诃夫式的忧郁从陈映真身上逐渐消退。他发现流逐于现世之外是不可能变革现实的,开始从象征走向写实,一边批判台湾社会,一边重新思考改变现实的路径。
那时,党外运动是禁忌,阅读左翼刊物更是。1968年,陈映真在接受“国际写作计划”之邀即将赴美时,因台湾当局指控“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连同其他民主台湾联盟成员一起,被投入狱。
七年牢狱生涯,陈映真结识了一批比他更苦大仇深的难友。出狱后,他笔耕不辍,转而关注西方跨国公司的内幕和现代企业中人性的异化,发表《山路》《赵南栋》等系列政治小说,涉及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政治受难者。
无论从事小说创作,还是评论工作,他都渴望发声,对于过往的“感性”也毫不掩饰。他以笔名“许南村”发表了《试论陈映真》一文,文中写道,“基本上,陈映真是市镇小知识分子的作家。在现代社会的层级结构中,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处于一种中间地位,当其升进之路顺畅,则意气昂扬,神采飞舞;当其向下沦落,则又往往显得沮丧、悲愤和彷徨。”
1978年,他创办《人间》杂志,透过摄影作品和文字,从社会弱小者的立场发现、批判、记录、报道台湾生活。不同于强调鲜明党派色彩的左翼刊物《夏潮》,《人间》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矛盾,秉承着扎根现实、深耕社会的精神脉络。尽管只办了四年,共出版47期杂志即因财务问题停刊,但它给人留下“人心世道”的印象。
相比当下的冷遇,陈映真也曾经历过一时纸贵的时代。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台湾青年,几乎无人不读陈映真。他的小说所营造的孤独与拒绝的姿态,道出了人性中的温婉与细腻,使他们心有戚戚。易卜生曾假托《人民公敌》主人斯托克曼之口说,“世界上最强大的人,是最孤立的人。”在这一点上,陈映真与早年影响他颇深的鲁迅相似,批判旧中国愚而不安的本质,成了“民族魂”,却也由此变得孤独。
2006年6月,陈映真迁居北京,三个月后中风昏迷,此后一直卧病深居。长期前往医院探望他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遐秋,其他想去谒访的好友皆以“需要复健”“语言神经受损”“口齿不清”为由被拒之门外。
11月22日,小雪节气,北京的蓝色寒潮预警尚未解除,陈映真在京病逝的消息已经在台湾的近亲好友间传开。
台湾作家中,陈映真是备受争议、颇具战斗性的一位,早期的现代主义批判、乡土文学论战等论争,他无役不与,在陆在台都属少数派。台湾学者赵刚评价,陈映真的文学是一种“为己之文学”,深刻地把自己与他人关联起来。曾担任台北《人间》杂志发行人的吕正惠评价道,长期以来台湾少有人真正了解陈映真,因为他远超其时代。
陈映真1937年出生于台湾新竹一个牧师家庭。家庭出身与基督教的濡染,影响了他对文学、政治的观感及对人性的洞察。自青年时代起他便涉足文坛,将视线聚焦于下层社会,对穷苦人寄予怜悯,希望能为他们觅寻生活的出路。
作为较早接触西方文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知识分子,他的早期作品表现出了浓重的小知识分子的感伤情绪。在《我的弟弟康雄》《故乡》和《文书》中,“死亡”成了最突出的主题,小说中持续的苦闷和孤独感,将他引向感伤与绝望。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陈映真在旧书店和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小说相遇,意外闯进了大陆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禁区。受鲁迅启发,契诃夫式的忧郁从陈映真身上逐渐消退。他发现流逐于现世之外是不可能变革现实的,开始从象征走向写实,一边批判台湾社会,一边重新思考改变现实的路径。
那时,党外运动是禁忌,阅读左翼刊物更是。1968年,陈映真在接受“国际写作计划”之邀即将赴美时,因台湾当局指控“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连同其他民主台湾联盟成员一起,被投入狱。
七年牢狱生涯,陈映真结识了一批比他更苦大仇深的难友。出狱后,他笔耕不辍,转而关注西方跨国公司的内幕和现代企业中人性的异化,发表《山路》《赵南栋》等系列政治小说,涉及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政治受难者。
无论从事小说创作,还是评论工作,他都渴望发声,对于过往的“感性”也毫不掩饰。他以笔名“许南村”发表了《试论陈映真》一文,文中写道,“基本上,陈映真是市镇小知识分子的作家。在现代社会的层级结构中,一个市镇小知识分子处于一种中间地位,当其升进之路顺畅,则意气昂扬,神采飞舞;当其向下沦落,则又往往显得沮丧、悲愤和彷徨。”
1978年,他创办《人间》杂志,透过摄影作品和文字,从社会弱小者的立场发现、批判、记录、报道台湾生活。不同于强调鲜明党派色彩的左翼刊物《夏潮》,《人间》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矛盾,秉承着扎根现实、深耕社会的精神脉络。尽管只办了四年,共出版47期杂志即因财务问题停刊,但它给人留下“人心世道”的印象。
相比当下的冷遇,陈映真也曾经历过一时纸贵的时代。二战后成长起来的台湾青年,几乎无人不读陈映真。他的小说所营造的孤独与拒绝的姿态,道出了人性中的温婉与细腻,使他们心有戚戚。易卜生曾假托《人民公敌》主人斯托克曼之口说,“世界上最强大的人,是最孤立的人。”在这一点上,陈映真与早年影响他颇深的鲁迅相似,批判旧中国愚而不安的本质,成了“民族魂”,却也由此变得孤独。
2006年6月,陈映真迁居北京,三个月后中风昏迷,此后一直卧病深居。长期前往医院探望他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遐秋,其他想去谒访的好友皆以“需要复健”“语言神经受损”“口齿不清”为由被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