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行
太阳西斜,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在陈锡康的身上。摄影师说光线很好,想给他补张照片。陈锡康很快从沙发上起身,穿上西装,一丝不苟地整理衣领。他很在意形象,这跟他的职业有关,他已经做了24年律师。
他的办公室不过十平米,除了朝窗的那一面,其他三面墙都是书架,密密麻麻挤满了书,地上也放着好几排书籍和材料。他有个习惯,研究某个问题时,把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聚拢起来随时翻阅。他不允许别人整理这间办公室,因为一旦这些书籍资料换了位置,他便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出来。
在家里,他把车库改成图书室,存放了超过三万册图书,大多是与法律、社会相关的。他喜欢阅读,学生时代便如此。大学毕业时,他把30大箱书托人从北京运回东莞,据说重达一吨。这位善辩律师,曾因为普通话不流利,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只好沉浸在书中。
事实上,他过去做梦都没想过自己会做律师。他开玩笑说,是中山大学法学院陈东教授把他挤进了法律人的队伍,是生活把他送进了律师队伍。
大学毕业之前,他给自己规划的人生是做教学研究,在学校里当老师。1988年,陈锡康考上北京大学国际法专业。他从小成绩很好,一直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感兴趣。高三他最早填报的志愿是复旦大学科学哲学专业。老师劝他改专业,说文史哲不好分配工作。他的一些亲戚是华侨,在海外做生意,建议他报商科。
那时,改革开放方兴未艾,陈锡康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长期在珠三角浓郁的商业氛围中成长,身边很多人都在做国际贸易。受本土风气和家人的影响,他填报志愿时考虑的专业都带着“国际”字头,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专业,第二志愿是国际法。
当年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在广东只招一人,广东省文科状元陈东也报考了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专业,陈锡康被国际法专业录取。
1992年,陈锡康本科毕业,考上了北大法理学专业研究生,原计划继续学业,修习比较法。但父母身体逐渐不好,弟妹又都要准备高考,需要他工作养家。他只好申请保留两年学籍,打算之后再回去读书。
大学最后半年,东莞市人事局通过北大招生办查找到陈锡康等几名东莞籍学生,号召他们回家乡参加建设。陈锡康收到东莞市司法局寄来的多封信件,颇受感动,毕业后进入了东莞市司法局,成为一名律师。他最初在司法局旗下的东莞市律师事务所工作,1996年初进入司法局新筹建的中建律师事务所。
1990年之前,国内律师事务所多为国办性质,1992年,东莞才出现第一家合作制律师事务所,律师数量不到30人。1994年,东莞第一家合伙制律师事务所成立。私人律所开始发展。
创办律师事务所
1990年代末,传闻国办律师事务所即将改革。
“国营律师事务所里有比较大的工作惯性,包括人员配置、工作模式等。我们就想,要不要自己成立一个新的事务所,这样就完全按照全新方式去做,去开发。”陈锡康找到前同事梁智锐,商讨一起合伙创办律师事务所。
1999年7月,陈锡康辞去公职,开始筹备新律所。他在东莞莞太路买了一套办公室,但直到一年后才收房。他和梁智锐不断出入各种人才市场,招聘值得培养的应届毕业生。
12月,所有证照手续都办妥,广东陈梁永钜律师事务所正式运营。最初的员工包括三个合伙人,五个见习律师,以及出纳、会计、行政等11人。他们租了一间别人的会议室,当作临时办公室。
19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私人律师事务所纷纷成立。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东莞,私人律师事务所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律师数量迅速增加。不少律师离开国办律所,像陈锡康一样,开始创办合伙制律师事务所。1998年,东莞市召开律师代表大会,并成立律师协会。
随着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商业纠纷,以及法律服务需求。到2000年左右,东莞不少本土企业已经成长起来。这给当地律师事务所带来了发展契机。
陈锡康尽管第一次独立运营律所,但他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最初他的律所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香港同行的经验,从服务理念、业务管理,到运营模式。一方面因为东莞离香港近,另一方面,他入行之后便与香港律师行业常有接触、交流。此外,他在北京读大学期间,还曾在一些美国律师事务所实习,这也给了他一定的帮助。
亲朋好友是陈锡康最初的主要客户。刚开始筹办律所,他便找到亲朋好友,请求推介业务。大家口口相传,律所渐渐在当地有了名气。尽管如此,起初他还是有些心慌,毕竟同期有不少律所相继成立。他是东莞本地人,说东莞话,梁智锐也是讲粤语的广东人。“我们和客户有一个文化上血肉相连的感觉,没有距离,再加上服务靠谱,很快便与客户建立可信赖关系。”
过去的人脉积累也为他提供了最早一批客户。北京大学的校友,甚至同行和曾经的客户都多次介绍客户给他。创业之后,他非常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等,去了就会发完身上所有名片。“我发给商业客户和同行,特别是境外同行。这些境外同行有时会把一些官司介绍给我们,国内同行因为有竞争,很少会这样。”他介绍,东莞律师大多经历过。
刚起步的时候,陈锡康什么业务都接,从离婚纠纷到企业官司。到2006年,律所规模一度达到近百人,业务涵盖各个领域。他说,这是当时律师行业的业态,其他律所大多如此。
“一个执业律师能精通一个专业领域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万金油式的律师很难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陈锡康介绍,随着法律服务工作的分工细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加上自身开始从事行业自律管理工作,他的事务所走上了专业精品所的道路。2002年开始,陈锡康主动全面退出东莞本地的对抗性业务代理。随着经济发展,东莞本地服务市场除了原有的纠纷解决业务外,也出现大量的法律顾问、商业交易安排等非诉讼事务,为律所的业务调整提供了可能。2006年,律所全面转型,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民商事方面的法律服务。
为行业做一些事
广东陈梁永钜律师事务所逐渐成为当地最知名的律所之一,陈锡康也成为行业代表。
1993年,陈锡康在广东省律师协会组织的培训活动中表现突出,不久在律师协会涉外业务委员会担任委员。工作之外,他开始关注自己所在的律师群体,参与协会工作。多年以来,他参与的工作越来越多,成为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东莞市律师协会会长。
据统计,到今年一季度,全国律师人数已经超过29.7万人,律师事务所达到2.4万多家。广东律师已超过三万人,东莞则有2234名职业律师,181家社会律师事务所,一家公职律师事务所,一家法律研究中心。
随着律师群体的壮大,风险也渐渐出现。“这种风险可能来源于执法部门滥用职权,也可能来源于当事人。律师在工作过程中,因为职业不规范,可能导致各种风险。比如,对于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而言,少数人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会存在‘伪证’的问题。”陈锡康要做的,是带领行业协会提前防范这类风险,对律师群体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职业风险管理体系。
每周陈锡康都会跟团队一起,为律师同行组织培训活动,从新律师的专业技能训练,到风险控制。过去一年,他们组织了近五十场这样的活动。
每周一下午和周四上午,陈锡康都会待在东莞律师协会。更多时候,他会出现在全国各种律师行业会议中。除了律所合伙人,他现在最重要的身份是东莞律师协会会长。
在他看来,自己的人生简单平淡,律师生涯就像运动员一样,刚开始是运动员,除了案子,什么都不用管;时间久了,变成了教练,有了自己的徒弟;后来又创办律师事务所,当了领队,要带领一群律师工作;做了会长,需要像裁判一样,为律师行业服务。
“很多律师开始都是运动员,然后慢慢带徒弟,去走这样的人生路径。不过,如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大家的选择也多了。”陈锡康觉得,做律师久了,有必要一起为行业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