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索及价值生成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本文以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作为破解问题的方法,基于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技能指导能力、岗位对接融合能力、产学研创新转化能力等方面进行解析,通过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落地实践,可以加速教学模式与教学能力深度融合,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服装专业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大课堂”教学模式;服装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C-0076-05
  一、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8]68号)中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组织教师教学竞赛,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因此,无论是为了契合职业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定位,还是为了提升育人水平,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建设出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保证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能力被普遍认为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全过程所具备的主观条件,包括知识储备、教学水平和技能等。现代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师教学能力所指的绝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技能或者单纯利用信息技术操作教学的过程,而是教师能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品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包括态度、意愿、认知和行为技能的总和。信息时代环境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随着服装产业智能升级和大众审美日趋个性,服装企业对就业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面临此挑战,呼吁教育教学赋予教师更多新的能力,而教学模式则是推动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深化“三教”改革,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研究。
  二、破解问题的方法——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根据多年服装专业实践研究,首推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大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链结合,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四新融合”的专业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单一课堂束缚,以“专业工作坊”为人才培养核心阵地、“企业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互通平台、“名师工作室”为智力技术支撑通道,拓明教学主体——由传统的“教师 企业师傅”拓明为“学生 准员工”;拓展教学场所——由传统的“课堂 实训车间”拓展为“工作坊 工作站 工作室 互联网平台”;拓宽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知识 技能”拓宽为“产品为核心的市场、创意、设计、制作、检验……”;拓改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讲授 训练”拓改为“工学研一体”操作路径,实现“校企共享·资源共生·技艺共创·师生共辉”的教学操作范式。见图1。
  专业教师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综合能力,包含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技能指导能力、岗位对接融合能力和产学研转化应用能力四个方面。通过“大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匹配能力提升实施点,指导教师实践,旨在提升从“教师的理解”到“学生的理解”引导力;从“熟练地驾驭教材和教学的能力”到“整合教学资源,并带领学生探索、体验及实践”创造力;从“善于‘教’的课堂模式”到“善于‘学’的课堂模式”助推力;从“追求课堂有限时间效率,不断省略探究知识的过程”到“打造学生学习力、创造力、职业力的通道”融合力;从“对所教学科深刻理解”到“超越学科,服务学生实现拥有面向未来的能力”创新力。
  (一)专业理论教学能力
  专业理论教学能力是服装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具备的一种基础能力,这种能力是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教学实施实操、教学资源选用和教学反思梳理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同时需要考量专业教师对知识体系、学科价值、课程要求、教材理解、学生发展、服装行业或企业规范等相关内容的思考转化能力。其能力关键点在于服装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内化标准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阶段,要着力构建从服装学科之间的相互链接、联动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体系,细化任务、明确路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培养和推进。通过实施适合的教学方法,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服装人才,将教学设计从“零散”到“全面”再到“系统”,教学资源从“通用”到“特定领域”再到“特定主题”,教师教学反思与改进能力从“根据经验”到“有意识、理性”再到“基于证据和研究”等等。
  (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
  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指导,现代服装专业教师技能指导核心主要是为“就业与创业”服务的。为了让学生技能实践匹配的程度和效率得到双向提升,“实操技能”和“专业精神”培养就成为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从学生操作安全素养开始,到规范与技能在实操中的双向匹配,再到拓展教学内容和提升专业精神,本质上都是通过重塑“操作规范、教学演示、要点指导、纠错点评”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主动识别服装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产品的要求,力求推动教学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岗位對接融合能力
  笔者团队自2007年开始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与上海赛晖服饰有限公司精诚合作,多位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主持企业童装品牌研发项目,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然而伴随着服装产业的升级、销售渠道的模糊化和专业技术的迭代更新,服装岗位的职场触点也变得纷繁复杂,这些转变强烈呼吁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与服装企业发展有新的同步对话关系。近年来,我们团队借助“专业工作坊实验数据”“企业工作站真实项目”和“名师工作室团队力量”打通校企合作新通道,扩大专业教师在企业工作的实践范围,通过职业体验、技术咨询、企业实践,试图打造一种“无限场景”合作模式,并基于后台大数据对教师工作能力进行精准评价与分析,满足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层次需求,岗位对接融合能力也能凭借着校企双赢而发芽生长。
  (四)产学研创新转换能力   职业院校不同于企业,它本身不能直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将研究成果创新转化到企业中、运用到生产生活上,才能体现成果价值。推动成果转化,就一定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提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产学研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面临服装产业升级不断涌现的新课题,专业教师要提升产学研转化能力,才能实现创新价值。因此,服装教师更要深耕包括产教融合和课程改革在内的每个环节,通过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成果孵化、课程开发等方式,突出转化运用导向,基于职业教育理论、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产教融合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产业链、专业链、市场链三者结合的创新能力,提升和优化产学研工作。
  三、“大课堂”教学模式对服装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一)侧重产教融合运营——促进服装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调研,目前服装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成为不可拖延的头等大事。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在解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情况中提到要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共建的100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借助“大课堂”教学模式指引,服装专业教师应主动下企业实践,侧重寻求课堂问题解答路径,且通过产教融合双向交流可以建立起更紧密的信任与互助关系,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团队也可以根据企业项目、案例打造服装智慧教学项目,精细运营产教融合的关键点,并为学生推荐针对性更强的学习内容,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能力,逐步构建服装专业发展的能力堡垒。
  (二)聚焦教学大赛触点——提升服装专业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教育部举办的重大职教赛事之一,充分展现了职业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成果。2019年大赛赛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全面考量教师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大赛的触点不仅仅是教师团队参加一次重量级比赛,更是一种教学能力的延伸。南通中专服装专业裘晔老师与高邮中专徐蕾老师、吴荣平老师跨校联合组成团队参赛,参赛作品《顶尚时光帽美人生——渔夫帽的设计与制作》采用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将校企合作企业帽饰品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过程贯穿教学设计,依据校企合作“三同步”(流程指示同步、技术管控同步、效率提升同步)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实施过程中重点体现教学主体实行身份互通的确认机制,实现产教融合的职业理念;教学内容采用企业项目式一体化教学处置形式,符合职业标准的编排体系;教学手段衔接工作岗位现场的技术方法,体现与企业真实生产无缝对接;教学场所推行校企文化融通的职场体验,提炼可操作化的推广策略。经过激烈角逐,该作品最终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职组一等奖。参赛作品融教育教学、技艺结合、协同制造、差异化设计于一体,增强学生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求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提升了教师团队教学实施能力。
  (三)重视课程改革内容——赋能服装专业教师的整合设计能力
  南通中专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轻纺食品教科研中心组组长单位,依据服装专业课程特点,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牵头组织将服装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为根本目标,精准对接地方服饰服装企业,建设产教融合项目新范式,改革设计服装专业课程模块。以中职“服装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训课程为例,围绕典型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坚持创新项目和思政教育,将顶层设计和综合实训双向联动作为服装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路径。教学模块以模拟项目、企业真实项目、个性定制项目、剧团表演四个模块构建课程支架;课程思政从爱岗敬业、爱国工匠、专精覃思三个方面逐级深化。课程改革设计教师除了要关心如何最大化提优教学质量外,还需重视服装专业学生独有的思考力,需要搭建課程内容的生态体系,更具互动性、生动性,抓住学生“眼球”,驱动教与学从割裂走向融合。通过课程改革实战积累,南通中专施捷老师、王懿老师编写了“十三五”中等职业教育部委级规划教材《服装成衣设计》;苏州高职校的张蕾老师、许梦婷老师编写了“十三五”职业教育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服装立体裁剪》;连云港工贸中专校孙明月老师编写了“十三五”职业教育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服装设计基础》等,从而实现了系统化建设服装专业课程。
  (四)整合教学资源价值——倍增服装专业教师的开发建设能力
  服装专业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主要呈现两种状态:一是课例资源老套,信息化手段介入不多,新鲜生动性资源数量不多;二是被网络各种渠道信息源分散了服装案例特色,呈现的资源质量不高,专业教师很难在课前、课中、课后将不同服装资源背后的内容价值充分建立联系。我们知道,未来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都需依托高效资源流量池不断的蓄水强状态,为避免“资源孤岛”现象,通过“大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团队利用数据洞察专业教学资源类型,抛弃一般传统、缺失特色的创建方式,规避过度开发的负面影响,结合“经典的麦肯锡解决问题七步法”中心思想,对资源开发提出优化方案,总结出联动“特色聚焦、价值吸引、模拟运行、产业协作”等多维方式用于资源开发的最佳实践途径,以及探求开发背后必需的调整及规划能力,建设了服装专业核心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并选取江苏省9所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团队进行体验使用,使资源开发工作得到即时反馈与修正,满足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让一线教师更好地拥抱课堂,提升教学能力。
  服装专业教师教学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实践、不断优化完善。后续笔者团队还会就“大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实践,更完整诠释教学能力打造的生态通路。期待随着时代演变,能为职业教育服装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带来更多样的洞察和更深刻的分析,提供不一样的思考空间。
  责任编辑:陈向阳
其他文献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记“2018年来到非洲,转眼快三年了!”2月2日晚上,在笔者拨通的越洋微信电话里,刚刚被评为“粮食英雄候选人”的袁辉谈起自己的经历,略显沙哑的声
在数字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辽南皮影戏渐渐被人们忽视,皮影的传承面临挑战。而动态插画作为现代重要的获取信息方式,为传承辽南皮影戏提供了新的
知行合一是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中职学校如何让知行合一、做学互融、学用贯通成为教学现实,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以海门中专为例,对“做学教合一”视域下专业
为了使纯电动汽车的制动安全性和制动能量回收最大化,利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模糊控制方法识别制动意图,设计了基于逻辑规则的AMT挡位下移策略提高制动能量回收,最后通过仿真
针对目前国内城市吉祥物形象充斥着地域性元素的无序堆叠,缺乏个性化表达等问题,研究分析城市吉祥物形象的设计策略,为城市吉祥物的塑造开拓思路。文章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梳
江风海韵,雉水古邑,孕育了“世界长寿养生福地”“中国花木盆景之都”“华东红色革命摇篮”“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催生出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40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
主要根据营达高速巴河特大桥连续梁悬臂施工过程中线性及高程测量控制的经验,阐述了大跨度连续梁施工线形测控的重点和方法,为确保类似大跨度连续梁质量提供一定的经验。
变频器的大量使用,对电机绝缘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通过长电缆连接的PWM驱动系统在电机端会产生一个明显高于变频器输出的过电压,严重危害电机绝缘。本文基于等效开路电压和短
朋辈心理互助系统是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它改变了惯常的“师→生”单向传导模式,有效缓解了传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单一、资源匮乏、供需脱节等问题。从徐州
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根基比较薄弱,宇宙观的大坐标系不够明确,造成历史观的时间维度和社会观的空间维度局限,缺失悬置的理想目标,文化就缺乏反思批判的参照系,升华革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