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晚明时期社会动乱,古代经典的权威性伴随着明王朝的衰微一道土崩瓦解,当人们对经典产生怀疑,转而宣扬自我表现之时,王铎却提出了“崇古”观念,他一生大量临习古代经典法帖,以其超乎常人的努力,创造出了一种承古多变,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书法风格,纵观王铎的书法作品,可以让学书者在创作作品时得到借鉴并从中汲取营养。让更多的书法创作者明白如何在坚守书法传统的同时创作出新的作品。
关键词:书法;传统;临摹;创作;王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24-02
传统书法本是文人雅士修身的一种方式,而发展到今天书法却已被视为一种艺术门类,并被编入国家的教育、文化、展览体制之内。与传统书法“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书写行为相比,当代书家的创作更多会受到时风或功利的影响,书家笔下的线条不再是真实自我的表现,而是“时风的自我”是“他者的自我”。那么在喧嚣的当今书坛,书家怎样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去宣扬自我的追求,对书法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笔者认为,晚明时期的大书法家王铎早在四百年前就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它应有的答案。
一、王铎对书法传统的坚守
坚守传统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在书法艺术中,临摹是学书的最基本门径,王铎一生都热衷于临摹古帖,可以说,临帖不仅是王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建立自己独特书法风貌的重要门径。王铎提倡学习古人,顺治四年六月的《临古帖卷》一跋中,他这样写道:“学古,为世多学时派,于古无涉,故题为学古也”王铎身体力行,临摹古人法帖贯穿其学书的始终。王铎还在1637年的一件临帖题跋中说道:“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来崇古抑近,倡导时人“崇古”“学古”。1651年,也就是王铎去世的前一年,他仍然在一个临书题跋中提到:“余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可见在王铎晚年,他仍将自己在书法上所获得的成就归功于师学古人。
从王铎留下的大量临作中,我们发现,他临摹的范本很多,取法范围很广,光是大家熟悉的古代大师就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褚遂良,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宋代米芾等都是王铎临习的对象。此外,王铎还临摹一些不出名的作品,如王徽之帖,米友仁信札。甚至王铎临摹范本中还有一些被人们认为拙劣的伪迹,如李邕的《千字文》,可见,王铎充分发掘古代传统书学资源,涉猎广泛,这为他日后承古多变的书法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的嬗变在王铎书法临作中的体现
书法传统对于学书者来说,一方面它是学习书法的创作资源和汲取灵感的丰富遗产,另一方面它也是书法创作者焦虑的来源。每一位书家,都会感受到来自传统的巨大压力,如何从书法传统的包围中突围出来,成为当今书法家苦苦追寻的目标。
同样,晚明时期的大书法家王铎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为了走出大师的阴影,王铎在临摹古代大师作品时,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积极地对临摹作品从事创造性的诠释。因此,临摹的观念在晚明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书法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变成了一种创作手段,被作为自我发挥的一个契机,换言之,临摹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即所谓的创造性临摹。上文中我们提到王铎提倡学习古人,因此,王铎一生临摹了许多古代大师的作品,特别是二王法帖,其中许多临摹与范本很相像,忠实原帖,表明王铎坚守传统的临摹观念,将临摹作为学习书法的基本门径,但是在强大的影响焦虑之下,王铎必须突围,那么怎样走出大师的阴影呢?王铎强调要“变”,王铎提倡师古,但否定泥古不化,他一再强调“仿古不尽拟其形似也”,他的这一思想可能受到朋友董其昌的影响,从董其昌开始,临摹实际上已经成为创作的源泉,他开拓了一条临古出新之路。
在王铎的传世临本中,特别是一些巨幅挂轴,常把临摹当成一种创作,王铎在书写所谓的临本时,常会割取数帖,拼凑成新的、难以读懂的“文本”。如王铎1643年写给友人的一幅草书立轴,就拼凑了二王夫子的作品,其内容为:豹奴此月唯省一书亦不足慰怀耶吾唯辩辩知夏日也知彼人已还吾此犹往来其野近当往就之耳家月末当至上虞亦俱去。癸未六月极热临。王铎。惊坛词丈此轴的起始“豹奴”至“慰怀”十三字取自《淳化阁帖》第十卷王献之《豹奴帖》。此后的“耶”字为王铎所加。自“吾唯”至“耳”二十六字出自《淳化阁帖》第八卷王羲之的《吾唯辩辩帖》,但内容与原拓本有出入。“月末”以下出自《淳化阁帖》第八卷王羲之《家月帖》。王铎此轴是拼凑二王父子书法而成,由于是拼凑,即使每一个字都能辨认,全篇的文义依然无法让人理解。此外,王铎这件“临作”的形式与风格特点,和他所临摹二王的范本极不相同。他所临摹的作品是三个收在刻帖里的手札,原帖的每个字不足方寸,他却写成了巨幅挂轴。此轴中,连绵大草字字相连,不断变化的线条穿插回旋,将三个字帖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连绵不断的字势来看,王铎在书写此轴时已经胸有成竹,相当娴熟。因为王铎曾勤奋而忠实的临摹过许多古代大师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淳化阁帖》中的诸多二王尺牍,在内容上决对能记住整片或部分文字,因此在书写此轴时,往日临习过的一些字句从脑海中跳跃出来,他信笔写下,就成了一幅独立的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这种巨幅立轴被挂在厅堂里供人观赏时其豪放的书风和内容拼凑带来的戏剧性是极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
结语
传统书法带给我们宝贵创作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局限和束缚。作为一名雄心勃勃的艺术家,在仰慕前人风范的同时,王铎也会感到焦虑,他的临作对二王法书随意拼凑,改变原帖字形结构,显示了他敢于改造古代大师作品的强大勇气,但他又提倡“师古”,在他大胆多变的作品背后,是笔耕不辍的勤奋临摹和对古代法帖的烂熟于心。从临摹忠实原帖到把临摹作为一种自我创作,王铎坚守住传统,又不被传统所束缚,他用承古多变的书风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次印刷。
[3]薛龙春,《王铎临帖活动研究》[J],《美苑》2011年第03—04期。
[4]陈云海,胡左英,《再论王铎书法的继承与出新》[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03期。
[5]王壯弘,《艺林杂谈》[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6](美)流心,《自我的他性》[M],常姝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作者简介:李慧聪,河南大学书法研究生。
关键词:书法;传统;临摹;创作;王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24-02
传统书法本是文人雅士修身的一种方式,而发展到今天书法却已被视为一种艺术门类,并被编入国家的教育、文化、展览体制之内。与传统书法“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书写行为相比,当代书家的创作更多会受到时风或功利的影响,书家笔下的线条不再是真实自我的表现,而是“时风的自我”是“他者的自我”。那么在喧嚣的当今书坛,书家怎样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去宣扬自我的追求,对书法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笔者认为,晚明时期的大书法家王铎早在四百年前就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它应有的答案。
一、王铎对书法传统的坚守
坚守传统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就是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在书法艺术中,临摹是学书的最基本门径,王铎一生都热衷于临摹古帖,可以说,临帖不仅是王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建立自己独特书法风貌的重要门径。王铎提倡学习古人,顺治四年六月的《临古帖卷》一跋中,他这样写道:“学古,为世多学时派,于古无涉,故题为学古也”王铎身体力行,临摹古人法帖贯穿其学书的始终。王铎还在1637年的一件临帖题跋中说道:“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来崇古抑近,倡导时人“崇古”“学古”。1651年,也就是王铎去世的前一年,他仍然在一个临书题跋中提到:“余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可见在王铎晚年,他仍将自己在书法上所获得的成就归功于师学古人。
从王铎留下的大量临作中,我们发现,他临摹的范本很多,取法范围很广,光是大家熟悉的古代大师就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代褚遂良,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宋代米芾等都是王铎临习的对象。此外,王铎还临摹一些不出名的作品,如王徽之帖,米友仁信札。甚至王铎临摹范本中还有一些被人们认为拙劣的伪迹,如李邕的《千字文》,可见,王铎充分发掘古代传统书学资源,涉猎广泛,这为他日后承古多变的书法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的嬗变在王铎书法临作中的体现
书法传统对于学书者来说,一方面它是学习书法的创作资源和汲取灵感的丰富遗产,另一方面它也是书法创作者焦虑的来源。每一位书家,都会感受到来自传统的巨大压力,如何从书法传统的包围中突围出来,成为当今书法家苦苦追寻的目标。
同样,晚明时期的大书法家王铎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为了走出大师的阴影,王铎在临摹古代大师作品时,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积极地对临摹作品从事创造性的诠释。因此,临摹的观念在晚明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书法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变成了一种创作手段,被作为自我发挥的一个契机,换言之,临摹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即所谓的创造性临摹。上文中我们提到王铎提倡学习古人,因此,王铎一生临摹了许多古代大师的作品,特别是二王法帖,其中许多临摹与范本很相像,忠实原帖,表明王铎坚守传统的临摹观念,将临摹作为学习书法的基本门径,但是在强大的影响焦虑之下,王铎必须突围,那么怎样走出大师的阴影呢?王铎强调要“变”,王铎提倡师古,但否定泥古不化,他一再强调“仿古不尽拟其形似也”,他的这一思想可能受到朋友董其昌的影响,从董其昌开始,临摹实际上已经成为创作的源泉,他开拓了一条临古出新之路。
在王铎的传世临本中,特别是一些巨幅挂轴,常把临摹当成一种创作,王铎在书写所谓的临本时,常会割取数帖,拼凑成新的、难以读懂的“文本”。如王铎1643年写给友人的一幅草书立轴,就拼凑了二王夫子的作品,其内容为:豹奴此月唯省一书亦不足慰怀耶吾唯辩辩知夏日也知彼人已还吾此犹往来其野近当往就之耳家月末当至上虞亦俱去。癸未六月极热临。王铎。惊坛词丈此轴的起始“豹奴”至“慰怀”十三字取自《淳化阁帖》第十卷王献之《豹奴帖》。此后的“耶”字为王铎所加。自“吾唯”至“耳”二十六字出自《淳化阁帖》第八卷王羲之的《吾唯辩辩帖》,但内容与原拓本有出入。“月末”以下出自《淳化阁帖》第八卷王羲之《家月帖》。王铎此轴是拼凑二王父子书法而成,由于是拼凑,即使每一个字都能辨认,全篇的文义依然无法让人理解。此外,王铎这件“临作”的形式与风格特点,和他所临摹二王的范本极不相同。他所临摹的作品是三个收在刻帖里的手札,原帖的每个字不足方寸,他却写成了巨幅挂轴。此轴中,连绵大草字字相连,不断变化的线条穿插回旋,将三个字帖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连绵不断的字势来看,王铎在书写此轴时已经胸有成竹,相当娴熟。因为王铎曾勤奋而忠实的临摹过许多古代大师的作品,其中就包括《淳化阁帖》中的诸多二王尺牍,在内容上决对能记住整片或部分文字,因此在书写此轴时,往日临习过的一些字句从脑海中跳跃出来,他信笔写下,就成了一幅独立的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这种巨幅立轴被挂在厅堂里供人观赏时其豪放的书风和内容拼凑带来的戏剧性是极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
结语
传统书法带给我们宝贵创作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局限和束缚。作为一名雄心勃勃的艺术家,在仰慕前人风范的同时,王铎也会感到焦虑,他的临作对二王法书随意拼凑,改变原帖字形结构,显示了他敢于改造古代大师作品的强大勇气,但他又提倡“师古”,在他大胆多变的作品背后,是笔耕不辍的勤奋临摹和对古代法帖的烂熟于心。从临摹忠实原帖到把临摹作为一种自我创作,王铎坚守住传统,又不被传统所束缚,他用承古多变的书风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参考文献:
[1]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2]《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次印刷。
[3]薛龙春,《王铎临帖活动研究》[J],《美苑》2011年第03—04期。
[4]陈云海,胡左英,《再论王铎书法的继承与出新》[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03期。
[5]王壯弘,《艺林杂谈》[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6](美)流心,《自我的他性》[M],常姝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作者简介:李慧聪,河南大学书法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