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光与控制2014年第21卷第7期 目录
【出 处】
:
电光与控制
【发表日期】
:
2014年21期
其他文献
针对筒状类工件内壁缺陷和形貌特征的检测需求,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与机器视觉相结合的筒状类工件内壁全景成像方法。该方法基于变焦距成像,获取筒状类工件内壁多聚焦图像序列,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融合不同景深的内壁图像序列,获取全聚焦的内壁全景视图。根据视觉成像的透视变换原理,采用逆映射全景图像,改进了内壁形貌重构方法,获取柱面坐标系下的筒状类工件内壁形貌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形貌重
建立了百纳秒级单频脉冲光纤激光极限输出功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Yb3 掺杂的硅玻璃光纤和磷酸盐光纤最大输出功率的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影响硅玻璃光纤极限输出功率的因素有抽运光亮度、透镜效应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效应,而对于磷酸盐光纤除了上述三种因素外还包括纤芯的熔化。在单频脉冲极限输出功率方面磷酸盐光纤的性能要优于硅玻璃光纤。
太阳能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具有聚光比高、电池材料耗费少、光电转化效率高等优点,是太阳能发电的重要方式之一。介绍了太阳能聚光光伏发电的工作原理以及近年来光伏聚光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不同类型光伏聚光器的聚光原理、设计方法和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聚光器设计方面,采用二次聚光和光波导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聚光比和较均匀的能流分布,从而获得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在聚光器材料方面,采用聚合物做透镜和光波导,可以减轻模组重量,降低材料成本; 在生产工艺方面,采用模压和注塑的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易于实现批量生产,并能
在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CV-QKD)多维数据协调中,协调效率和密钥传输距离取决于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纠错性能。在本研究中构造了一种拥有重复累积(RA)码中累积结构的高码率双边类型LDPC码(TET-LDPC),这种双边类型LDPC码在多维数据协调中相比于普通LDPC码可以得到更好的协调性能。经仿真结果可知,在信噪比为1.68 dB时,本文构造的码长为2×105的TET-LDPC的协调效率仍然可以达到98.48%,并得到了17.35 kb/s的安全密钥率。
基于电磁波的散射理论,研究了电磁平面波入射到准均匀各向异性介质的散射远场相干特性,得到了各向异性准均匀介质三维散射远场的光谱密度和光谱相干度的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在各向异性准均匀介质散射势的每一个分量都是高斯相关的情况下,各向异性介质的光谱密度近似为对应的各向同性介质的光谱密度的平均,但是每个分量的权重不同,而且该权重是随着散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各向异性介质的光谱相干度与各向同性介质的光谱相干度则有非常大的差异,前者是分三个阶段振荡的,并且在某些散射角度范围内,呈现出与对应参量的后者几乎一致的现象。
2017年11月1日~2018年5月15日在济南市泉城广场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开展微脉冲激光雷达水平探测,实验期间能见度、常规污染物浓度以及PM2.5化学组分同步观测,定义能见度仪所在处为参考层处,采用Fernald方法计算水平气溶胶消光系数,进一步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建立PM2.5浓度、消光系数、PM2.5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式,通过趋势比对、相关系数和标准化平均偏差研究该关系式的反演精度。结果显示:结合能见度仪反演消光系数更为准确;反演的消光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5
针对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的多测站配准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激光跟踪仪来辅助实现点云配准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激光跟踪仪跟踪、求解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移站前后的位置及姿态变化,建立移站前后扫描点云数据之间的坐标转换关系数学模型,从而实现多视角地面激光点云数据的配准。该方法对多片点云重叠度无要求,无需粘贴和提取标志点,且适用于不同尺寸、特征待测物和不同测量环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配准精度不低于0.71 mm
选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6年9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的光度计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和探空资料,结合冗长绝对法对太阳光度计进行Langley定标。结果表明:选用某一天认为符合条件的观测日定标,其结果误差可能会较大;对各波段的多日定标值直接取平均,计算结果与真值的差别仍会较大;采用期望平均法和拟合平均法检验筛选后,日定标值的离散程度会显著减小,标准差减小了70%~90%;拟合平均法剔除偏离较大的散点后定标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值。
High-repetition-rate few-attosecond high-quality electron beams generated from crystals driven by in
Advances in X-ray laser sources have paved the way to relativistic attosecond X-ray laser pulses and opened up the possibility of exploring high-energy-density physics with this technology. With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we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