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对媒介的选择越来越广泛,面对受众越来越关心的“身边事”,各大媒体相继推出社区版、社区报。作为贵州省最大的综合类城市报,《贵州都市报》社区版从2013年开版至今,已经成为《贵州都市报》版面上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为《贵州都市报》维护着最忠实的读者。但是对于如今处于严冬的纸媒来说,社区版仍然困难重重,社区版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其前景仍然值得探索。
关键词:贵州都市报 社区新闻 发展
一、《贵州都市报》社区版成立的背景
介于读者关注的新闻越来越接近生活、平民化,《贵州都市报》社区新闻应运而生。因为只要你生活在社区,就是社区的一部分,而社区的每一部分都应该满载真正的新闻。同时,作为媒体只有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才有生机。
大到社会发展,小到茶米油盐酱醋茶,无论是热[门的还是繁琐的,这些生活中的大小事,只要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就是社区版获取新闻的出发点。有媒体人曾表示:“社区报纸报道的是社区居民的事情,人们能够在报纸上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的故事,所以这也是它们能够长期发行的原因。”《贵州都市报》社区版的成立,不是跟风应急而是为长久创办而做足了准备。
2013年9月社区版筹备初期,《贵州都市报》相继推出“城市社区”“城市话题”等新闻板块,通过对社区的合理分配、走访,社区记者对社区服务中心、小区物管、小区居民习惯等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在拥有这些丰富的新闻源的前提下,在社区版不断试版、改版、筛选的筹备下,在《南山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早期社区报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借鉴下,在社区记者对社区的稳定了解、密切沟通下,《贵州都市报》最终于2013年年底,通过近3个月的筹备,成立了《贵州都市报》社区版——“社区生活”系列板块。
二、《貴州都市报》社区版的现状
或许因为社区报在中国出现得较晚,即便如今的社区新闻板块,仍是各大都市类媒体常设的版面,但社区报纸想要融人老百姓中去,并不是一件易事。
而贵州都市报社区版在不断地成长摸索。2014年6月,贵州都市报社区版从初期的8个版扩增至16个版,再到后期报纸版面的整体调整减版,短短几年里社区版经历了各种考验,也尝试着各种可能性。
如今六年过去了,“社区生活”系列板块也早已改名为“城故事”系列板块,虽然报纸压缩至每天一个版面,但在贵州都市报“都市新闻”APP上却开设了社区专栏,专栏推出了社区居委会、邻里互助、生活服务、办事指南、社区日历等栏目。APP上社区专栏的开设让这一张报纸用新的形式与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目前,贵州都市报社区版虽然已拥有一群固定、专一的粉丝群体,但社区版仍然面临着挑战与困境:一是创办主体复杂,定位不清;二是内容与经营无法双重保障,新闻与服务信息的界定尚未明晰。
三、《贵州都市报》社区版的特点
打开今天的《贵州都市报》,即使面临版面的减版改版,相信你一定还能看见社区板块一“城故事”。因为这是贵州都市报贴近生活、服务读者的一次创新探索,而读者的反馈以及发行回馈,依然反映了社区板块的影响力极大。如今的“城故事”,依旧以服务性、趣味性、生活化为主,讲述着贵阳市新老小区内发生的故事。作为曾经的社区板块的记者,笔者从最初的筹办,到后期的采写都参与其中。而本文主要以过去的实践经历,结合如今的媒体趋势,总结《贵州都市报》社区版的优缺点,概述未来社区版的发展趋势。
(一)专业的社区采编团队
想要做好社区新闻,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社区采编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丰富稿源,确保新闻板块的顺利运作。《贵州都市报》社区版每个记者都根据地理区域划分了固定的社区,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分别把守”各自的社区。
如何及时获得社区新闻线索,是社区记者新闻采写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在社区培养新闻线人;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社区新闻热线、网站业主论坛、小区QQ群等途径来获取。社区记者必须深人小区,用观察到的细节使新闻报道形象化。社区记者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采访对象,并切实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视角去设计问题、进行交流,在体验式采访中采写出更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的社区新闻报道。
“做到2顶帽子,1张凳子。”这是曾经的贵州都市报社区老记者总结出的一句话。“要融人社区,1张凳子就是希望大家时时刻刻都在小区里;2顶帽子是指首先我们是社区记者要为大家解决难事,其次我们还是社区的宣传干事,要时时刻刻想着社区。”.
而社区版的编辑们专[]负责编发社区新闻,这样的版面一般由几个针对社区的固定栏目组成:社区生活关注、社区生活综合、社区生活话题、社区生活服务等。从编排上可以看出,栏目丰富、版面鲜活,形成一个热闹的、没有门槛的交流平台。
(二)亲切的写作语言
一篇好的社区新闻,不单单是新闻角度的选择,写作的方式也是社区新闻中的重要一个部分,细腻的语言同样也能够震撼人心。《贵州都市报》社区版曾刊登过《手工棉鞋张婆婆制作》一文,报道了一位已经73岁高龄,满头银发的张婆婆,穿针引线,熟练地制作棉鞋的故事。通过这个报道,不少读者致电询问如何才能买到一双张婆婆的自制棉鞋,所以只有从居民需求出发,寻找贴近社区、吸弓|读者或反映读者切身利益的切入口,并以此确定新闻写作的角度,生动准确地反映采访得来的新闻事物,才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在社区新闻中,写作语言可以简单、质朴、口语化,有时还可以选用适当的方言。但是也避免过于的做作、生硬、官方,要注重选题到写作上的每一个细节,使社区新闻更生动、立体,吸引各个层次的读者。
(三)准确的新闻定位
不少报纸打出“社区”概念,却未能做出真正的社区新闻,机械地将非社区新闻放置社区新闻版面,这样并不能建立起报纸与社区受众情感的沟通,这些夹杂在社区板块中的新闻,毫不“真实” 《贵州都市报》社区版对新闻稿的筛选和定位却相当“专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或许你和一个老奶奶闲聊就能聊出许多故事,深人挖掘可能就是一个大新闻。不论是停水停电,还是修路改造,只要是和小区居民有关的事都是大事。而社区记者一定要多深人地挖掘与探寻,不然报道的新闻只能是泛泛而谈。
社区人、社区事,只有和社区相关的新闻才能出现在社区版。而相对独立的社区板块上,也开展了“生活服务”类板块,在“都市新闻”APP板块上登出社区周边各类店面的咨询信息及优惠活动,根据服务性体现社区版的意义。一位资深媒体,人说过“报纸的影响力决定于它本身的质量,可细分为:报纸的权威高度(公信力)、报纸的思想深度、报纸的信息广度、报纸的亲切程度。”而社区新闻一定要抓住亲切度这个定位。
四、从《贵州都市报》社区版分析其发展趋势
(一)服务性实用性的提升
从2013年9月今,随着不断的完善和规划,《贵州都市报》社区版已经相对稳定,“许愿树”“逛社区”“96811”等与社区密切相关和极具服务性的固定板块相继推出,从最开始的记录社区生活,到解决社区居民困扰,再到现在以服务性、实用性为主的版面,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服务性、实用性主要表现在,组织社区运动会、组织捐赠孤寡老人、文化涂鸦改造街道、刊登实惠信息等,通过与社区的长久联系、维护,如今的《贵州都市报》掌握着贵阳各大小社区资源,并落地开展了各类大大小小的进社区活动。
(二)记者与社区互融
社区记者从开始的主动联系、融人社区,再到版面刊登社区记者联系电话,新闻源的稳定及扩大标志着《贵州都市报》社区版的发展范围在逐渐扩大。而最终的96811信息平台的统一,在方便读者反馈社区问题的同时,巩固了贵州都市报96811服务平台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
因为社区新闻的新闻来源不同于其它新闻,素材的挖掘、稿件的采写都是从民生的视角出发,社区版的开办也就是服务于居住地的社区居民,强调其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新闻。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记者与社区更加的融合,像美国社区报一样,以社区居民为对象,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新闻视角出发,站在社区居民的立场上,关注、分析这些“大新闻”。
五、关于《贵州都市报》社区版发展建议
(一)题材多样化
社区新闻,不单单局限在家长里短,要了解大家都关注的事,吃喝住行是每个社区人都不可缺少的。读者除了关注自己的身边事,也希望了解到自己必不可少的需求,譬如社区周边的外卖电话,或是收发快递的电话等,这些既省心又贴心的题材是居民们喜欢的。
在拥有社区这丰富的资源下,还可以策划一些社区活动,不单单是局限在一个社区,可以是社区与社区间的活动。而这些题材不是等来的,需要通过精心策划,范围可以覆盖很广。
(二)撒网式完善新闻源
因为《贵州都市报》社区版的社区多为两城区、经开区及乌当区,再加上社区版面有限的缘故,还有大部分中小社区没有涉及到,所有以后应逐步完善与各个社区的联系,真正的做到贵阳的社区版。
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信息源,也相对的增加了受众。有专家说:“人们的读报需求有三种,最浅层次的就是感官的需求;第二层次的需求就是所谓揭罩,通过搦黑报道来了解社会的阴暗面,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扬善,因为大家还是喜欢看到一些正面的、成功的、有前景有未来的东西。”这也是现在纸媒往社区进军的原因。
(三)主体转换
将社区版往半市场化或市场化转换,在做好社区新闻的同时,探索出一条以丰富社区居民生活为主,建设和谐社区为主要目的半市场化或市场化路线,挣脱“都市社区报”的老路。
而未来营收的方向,社区版要和地推、养老、幼儿园、社区大学、商户加强联系,做大做强社区服务,让社区版在融媒体时代全方位的媒体矩阵中,用多样的形态方式展现,找到新的主体定位。
六、结语
作为新闻题材,社区新闻绝对是百分之百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报道方式。尽管社区新闻在发展中依旧不完善,但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争取受众市场、贴近受众需求方面,却起着很大的作用。社区新闻的潜力十足,却在现阶段存在缺失。但是,做好社区新闻势在必行,让社区新闻的潜能释放,真正成为报业竞争中的一把利剑。
要做好社区新闻,只有融人社区,和社区居民沟通,才能更好地报道出好的社区新闻,只有沉到社区并不断寻求突破,才能激发更多新点子。此外,还应该抓好“功能性”,把“社区”重新定义为动词,保持持续的过程。因为,活动是拉动经营的引擎,也是联系居民的纽带。创造出与社区更多的公共空间,把最后一公里拉近到最后一百米,做好政府的助手,社区居民的帮手,搭建一个互动平台、生活舞台。
参考文献:
[1]陈凯.走进美国社区报——小的是美好的[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2]栗玉晨.社区新闻报道指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兰云,雷瑶。超市小灵通[N].贵州都市报,2014-3-17.
[4]兰云.雷瑶.小妞和你逛社区[N].贵州都市报,2014-3-21.
[5]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DB/OL].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2009.
[6]周雪梅.手工棉鞋张婆婆制作[N].贵州都市报,2013-12-11.
[7]周耀华,周志懿.报纸靠什么提高影响力[J].传媒,2005.
[8]刘建民,行走的新闻[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9]程名飞,品牌原則[J].经济观察报。传媒,2004(02).
[10]马莉.网络新闻评论性浅析[J].新闻战线,2010(03).
(作者单位:贵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