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文化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人天生就是如此随性、悠闲、慵懒。做起菜来把食材当做艺术慢慢摆弄,吃起饭来更是体现了他们的慢生活态度,一顿正式的法餐一般要花四五个小时
  许多人说起法国大餐,就想到高档的餐厅,名贵精致的食物,繁复的用餐程序和礼仪,其实这只是以高级米其林餐厅为代表的一种法式“吃”文化,而法国美食也存在于巷子里的小餐馆,街头摊位,露天市场,当地的时令食材稍加烹饪,就是一盘新鲜美味。
  法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山傍海,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是欧洲的农业大国。法国美食的精髓在于其高质量的农产品:种类繁多的美酒和奶酪,以及不同地区各有特色:阿尔萨斯的酸菜炖熏肠、洛林咸派、勒芒熟肉酱、勃艮第红酒炖牛肉、佩里戈尔德鹅肝、普罗旺斯油橄榄酱、里昂肉肠等。法国人跟随着大自然的馈赠,只享用应季食物,春天的芦笋,夏天的橄榄,秋天的蘑菇,冬天的松露,讲究顺应四季变化的健康饮食。
  因此每次我离开巴黎到法国其他地区游览的时候,都不忘研究一下当地有什么特色小吃、佳肴和好餐馆。领略各式各样的地方风味,可是旅游最大的乐趣之一。小馆子里坐下,美美吃上一顿结束一天的旅程,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去年我在布列塔尼转了一圈,三顿饭有两顿都以可丽饼为食。可丽饼现在是法国城市街头最常见的小吃,在圆形烤盘上涂上一层薄薄的面糊制成饼皮,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火腿、奶酪,或者甜的果酱、巧克力酱。这种吃法就是源自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虽然简单,却可配上多种多样的里料,可咸可甜。我每天变着花样吃,鸡肉蘑菇可丽饼、土豆香肠可丽饼、沙丁鱼可丽饼,吃甜点也来一份冰淇淋可丽饼。每餐还要加上两碗布列塔尼苹果酒,吃得不亦乐乎,从不厌腻。有时候和餐馆老板聊上几句,他就会向你推荐本地必尝美食,还不忘加上几条独家建议。一次去一个小岛度假,吃饭点菜的时候老板娘特别自豪地说当天早上刚打捞上来新鲜的鲈鱼,你们就吃这个吧!我当天想吃味道浓郁的菜肴,就点了烤鲈鱼。结果端上来给我的是时蔬烩鲈鱼。老板娘说,哎,我还是觉得新鲜的鱼该这样吃,这个更好!于是自行替别人拿了主意。我挺乐,尝了尝果然鲜美无比,之后我还常常回味这条鱼。
  法国人天生就是如此随性、悠闲、慵懒。做起菜来把食材当做艺术慢慢摆弄,吃起饭来更是体现了他们的慢生活态度,一顿正式的法餐一般要花四五个小时。法餐的每一道菜分量都不大,一套程序下来刚好饱腹。最传统的法餐包含十三道菜,包括冷热开胃前菜、汤、鱼、清口的果子冰淇淋、二三道主菜(一般是肉类)、烤禽、蔬菜、奶酪、甜点、面包。好餐馆里,面包也烤得特别香。还需要搭配不同的美酒,可见这样吃饭也不得不慢了。当然现在吃一顿饭也不必如此繁复,正式一点的场合还有六七道菜,一般在普通餐馆吃一份套餐(头盘、主菜、甜点)就已经能吃得很满足了,饱腹则一道主菜足矣。
  虽说街头美食无处不在,但若是有机会,还是值得尝试一下米其林推荐的星级餐馆,感受一下法式特有的慢程序。米其林指向的是一整套体验:舒适的环境、贴心的专业服务、时令新鲜食材,以及他们是如何精心研究食材之间的搭配,刺激味蕾的顺序,好像在一首乐曲节奏中进食,序曲是前菜,主旋律是主菜,收尾是甜点,和弦即是美酒。
  法国人吃饭慢,有时候是因为程序多,有时候仅是因为就要放松,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才是主要目的。我曾经晚上在一家餐馆打工,通常有那么两三个熟客,每天晚上同样时间到来,坐在同样位置,点同样的菜。吃完了点上一杯咖啡,非要拉着你聊起天来,有时候忙,急匆匆应付两句,他们还要劝你说,慢些,再慢些,没关系的呢。去别的餐馆吃饭,有的老板也会凑过来说话,等菜的时间先跟他寒暄几句,没想到他一开口就停不下,问了中国情况又感叹法国经济,我已经吃完饭了他的嘴还没有停下。可能他们认为一个人来吃饭,一定很寂寞,应该和客人聊聊天说说话才是最好的服务。
  要是两个人呢?我和朋友去一个南方风味的小餐馆,夫妻俩一起经营,是老太太在厨房里做饭,老头子在外边服务。我们点了一瓶酒,前菜和主菜。老头开酒之后,一边哼着小调一边跑厨房里去了,我们想大概是下单去了。没想到等了二十分钟还没出来,酒都已经喝了快一半。再等一会老头慢悠悠端出我们的前菜,我们饿得迫不及待立刻开吃,吃完才发现,老头又消失了! 厨房里传来哼哼哈哈的走调小曲,还有老太太几句咕嘟……当时小餐馆里只有我们两个客人,昏暗的灯光,木制的大桌子,桌子上摆着自助的水和面包,宛如身处法国乡村农夫家里做客。如是我们开始啃面包,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又等了半个小时。老头上主菜的时候,笑眯眯地先介绍一番他的食材,还有吃食的顺序,我们已经恨不得将整个盘子一口吞肚子里!他们认为,两个人吃饭,留给客人足够的时间互相说说话才是最好的服务吧。
  (作者系巴黎八大电影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在国内,我们都说搬家是“乔迁之喜”,按理是要请客吃饭大动干戈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在异国他乡的穷留学生来说,因为学业、租金、交通及住宿环境甚至是爱情,搬家几乎就是和吃饭睡觉一般寻常的事情。从2002年9月到现在,区区不到3年时光,掐指一算,我举家大迁7次。在朋友中,我的搬家次数真的算非常少了。留学生搬家的原因大同小异,搬家的过程方法却是各显神通。但一提到搬家,几乎都是头皮发麻、劳命伤财的大工程,在国外
期刊
用形体语言诠释现代绘画艺术    2005年4月8日,《生命之火——亚瑟?安日尔绘画展》举行了隆重的展出开幕式。主办方邀请了法国的舞蹈演员,通过她们的表演,帮助观众理解现代艺术的含义。  开幕式当天,两位曾在音乐剧《飘》中担任舞者的法国女演员,簇拥着画家亚瑟?安日尔来到一幅幅画前,用现代舞的方式表达画家的创作思路。她们的表演好似冰与火的交融,让观众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次展览定名“生命之
期刊
王健,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童年时因其卓越才华受到包括小泽征尔在内的世界音乐大师们的嘉许。1985年赴美留学。英国弦乐杂志《斯特拉底》盛赞他是“一位令人激动的演奏家,他的技巧是建立在花岗岩上的”  在伦敦买了房子的王健说他“并没有定居伦敦”,因为“房子买了那么多年,真的没有住过几天”。  现在的王健抱着他的大提琴满世界巡演,偶尔有点闲暇,能在马达斯班一起喝茶,也是难得。  “现在每天花多少时间练琴
期刊
很多论坛的ID下面都会有“来自”一项,网友来自天南海北当然要做个自我介绍,从北京到纽约,悉尼到伦敦,各有各的故事可讲,一直觉得天涯论坛这个名字起的好,既说明了自己的地理位置——海南,又最确切的描述了无论天涯海角,我们都来相会这样一个人类永恒的美好愿望。孤独的灵魂在网络上可以享受到虚拟的社会生活,群居生活。网上的论坛短时间内火起来是顺理成章的,虚伪的人们,孤独的人们,在网上可以云山雾罩吹破牛皮,看贴
期刊
2005年元月30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瑞士分会与华文出版社联合主办2005年新春联谊会暨新书《在瑞士的岁月》首发式。除本分会成员外,与会嘉宾有:瑞士新任驻华大使丹特·马提内利(Dante Martinelli)先生和夫人;瑞士使馆文化参赞施罗凯先生夫妇;瑞士使馆办公室主任梅约克先生夫妇;瑞士商会会长埃尔钦汗等;瑞士联邦旅游局北京办事处代表冯辉小姐等。此外出席活动的还有四位中国驻瑞士前任
期刊
留学海外,承担的不仅是个人的梦想,往往还有家人父母的期望。相对于有政府、单位作后盾的公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背后的支柱往往只是自己的家人,一旦发生意外,抗风险能力很弱。因此,只身一人客居异国,自己注意保护、照顾好自己首当其冲;其次,就是给自己买份保险,以防以外发生。  据编辑部了解,中国境内目前针对留学生的专门险种少之甚少,只有一种广义上的“海外意外险”,限于赴境外旅游、商务等活动为期1年之内的中国
期刊
端木美,曾留学瑞士弗里堡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  2013年12月18日,阴雨连绵多日的广州迎来了和煦的阳光,为期两天的第十六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开幕。作为与会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端木美来到了广州。《留学生》记者借机对她进行了专访。采访前记者知道端木美精通法语、英语,但令记者意外的是,由于曾在中山大学学习
期刊
中国人远渡重洋,赴法学习,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的历史几度辉煌几多灿烂。    勤工俭学 光照千秋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847年前后,就有来自中国的学生自费到法国留学,1872年首批官派生赴法学习,辛亥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留法学生大量出现。尤其是1920年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风靡全国,在中国近代留学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佳话。后来,其中的许多人成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创业者。  
期刊
“游学”, 也叫“修学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马可·波罗游历中国17年、阿倍仲麻吕遣唐留学、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这些故事都透露出游学曾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  中国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重视经学的汉代,“经学”和“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期刊
从上个世纪末高中毕业时开始,就总有声音在催促我去学开车。那时还是20世纪,大家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满怀憧憬与期待。有一段时间,还有人总结出了21世纪必须掌握的三门技术:懂英语,能操作电脑,会开车。  不过,对于学车这么高级的技术,我仍然提不起兴趣,我总是觉得公共交通工具就能满足我的全部交通需求。去美国之前,也有对那边情况比较了解的朋友苦口婆心地建议我先学习开车,因为“到了那边,有个车方便得多”。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