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产业结构研究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snj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基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文章利用区位熵、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类型以“二三一”结构为主;县、区产业结构差异性大,同构化程度低,互补性强,而县域产业结构相反;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空间发展不均衡,县、区城市之间联系较强,县域城市之间联系较弱。
  关键词:产业结构;生态城市群;玉溪市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1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或者都市圈( 区)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相对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空间组织的基本形式,大城市圈、城市群已成为国际国内竞争的基本单位。城市群发育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的增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城市群产业结构分工及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育及其竞争力,因此,科学合理评价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对于探究城市群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对以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西北地区、河北省、杭州、深圳等城市群或地区产业结构做了相关探讨,研究中主要运用了区位熵法、相似系数法、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灰色关联方法、专业化指数、多样化指数、偏离-份额分析等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发展基础
  (一)地理环境
  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总面积15285平方千米,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31.8万人。辖红塔区和江川、通海、易门、澄江、华宁五个县以及峨山、元江、新平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形复杂,山地、峡谷、盆地等交错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玉溪“三湖”指玉溪市域内的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湖”城市群由红塔区、江川、澄江、通海组成。
  (二)资源环境
  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条件:城市区位优势突出,“三湖”城市群北连省会昆明,南通普洱,是通往东南亚、南亚的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等交通干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经济基础较好。2012年“三湖”地区的GDP总量达728.71亿元,占全市的72.86%;道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三湖”地区已建成昆玉高速公路、玉江、玉通、澄马、澄川、江通高等级公路及昆玉铁路。“三湖”城市群之间交通快捷便利,该区域的交通皆在1小时车程以内城市的人流、物流畅达。
  玉溪“三湖”地区,河湖纵横交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独特的高原湖泊群,充沛的水量,较好的开发利用条件,为玉溪建设具有高原水乡特色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人文环境
  “三湖”地区地理文化特色鲜明,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连片成群,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环境质量较好。“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提出,是按照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构架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发展体系。使生态环境在建设发展中得到可持续保障;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形成强大的城市经济竞争力,从而使玉溪“三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脱颖而出,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原湖泊生态城市群,以实现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三湖”生态城市群的规划设想,正是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资源,发挥地方特色,使“三湖”城市群发展成为云南省四大城市之一。
  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一)总体特征
  自从2003年以来玉溪市“三湖”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中,其GDP由2003年的2375079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7287100万元,其一、二、三产的比由2003年的6.6:72.2:21.2调整为2012年6.1:69.5:24.4,运行良好,“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格局更加稳固。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玉溪市“三湖”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其速度和总量对比其他县区都较快,在玉溪市的县区中发展的比较好。
  图1 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及其县区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比较图
  (二)空间差异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玉溪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云南省及全国的差距:(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6390元上升到2011年的14877元,上升了约2.33倍,但是和云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从2003的1.196倍上升到2011年的1.249倍,差距正在扩大;同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从2003年1.326倍上升到了2011年的1.466倍,其差距正在扩大。(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290元上升到2011年的4338元,上升了约3.63倍,但是和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1.316倍下降到了2011年的1.089倍,虽然倍数缩小但实质上差距扩大。
  图2 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及其县区人均GDP对比图
  三、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产业结构及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1.区位熵
  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以区域分工角度衡量某个产业或产品趋于专业化程度。在经济基础理论中,区域产业经济基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区域自身的运行服务,即保障区域发展需要,是一种非基本经济活动;另一部分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外向功能即对外输出产品和劳务的经济服务活动,通过产品和劳务的输出为区域带来收益,并以“乘数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区域生存的经济基础,称之为基本经济活动。区域产业与外部区域的输入输出差异关系用区位熵反映,区位熵模型为:Lk=(Eik/Ei)/(Ek/E)(1),在式(1)中:Lk表示k产业的区位熵,Eik为i城市k产业产值,Ei为i城市GDP,Ek为整个城市圈域k产业产值,E为整个城市圈域总的GDP。当区位熵大于1时,表明i城市k产业部门的区域发展水平较整个城市圈平均水平高;区位熵小于或等于1时,则表明该城市k产业的区域发展水平低于或等于全城市圈的平均水平。   2.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对于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最普遍采用的方法为结构相似系数。相似系数指标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区域 A 和区域 B 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Sij=(2),在式(2)中,Sij表示 i 地区和 j 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k 表示产业部门,n 是参与计算的产业部门个数,Aik和 Ajk分别表示区域 i 和区域 j 中第 k 个产业部门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和1 之间,相似系数等于 1,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趋同; 相似系数等于0,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趋同。
  3.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E)是指城市间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的强度,其大小与城市规模成正比,与城市间的距离成反比。值的大小既能反映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作用强度模型为:Eij=(3),在式(3)中:Eij表示城市i和j间相互作用强度;Pi,Pj分别为两城市的人口数(市辖区非农业人口);Vi,Vj为两城市(市辖区)的国内生产总值;r为两城市间的运输距离。
  (二)结果评价
  1.区位熵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为从总体上衡量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的异同,本文首先以 2012年玉溪市三次产业产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为指标,对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作宏观上的对比(见图 3)。
  图3 2012年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产业结构
  从图 3可以看出:(1)2012年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除江川县外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均为“二三一”型,与玉溪市的产业结构大体相似,产业分工明显。红塔区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第一产业相对较弱;江川县三产业比重相对均衡,以第三产业为主;通海县和澄江县第二、三产业比重相差不大。(2)城市群的第一产业比重小于玉溪市整体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玉溪市整体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小于玉溪市整体水平。第二产业是城市群的主导产业,属于典型的工业化地区,尤以卷烟为龙头的相关工业占主导地位。
  总体产业结构优势分析。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结合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各城市生产总值情况,计算出2012年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四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区位熵(见表1)。
  四城市中只有红塔区的第二产业区位熵大于 1,说明红塔区的第三产业在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已具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但需做强做大第三产业;江川县、通海县、澄江县的第一、三产业区位熵都大于1,说明这三县的一、三产业相比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农业是这三县的优势产业,且依赖性强,但第二产业区位熵比较小,今后一段时间这三县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步伐。
  2.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
  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上述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参照2011 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见表 2)。
  从表2可以看出:(1)红塔区与江川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最低、其次是与通海、最后是澄江,说明红塔区与这三个县的同构化程度低,地区间的产业互补性强,同时还表现出:距离越远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越大。(2)县域城市之间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高,且远高于一国内部各地区间的相似系数评判标准 0.9,说明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较小,同构化程度较高,区域间的产业互补性低,竞争激烈。(3)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形成以红塔区与江川、通海、澄江三县的产业互补,而江川、通海和澄江三县则需协同发展。
  3.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E)是指城市间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的强度,其大小与城市规模成正比,与城市间的距离成反比。值的大小既能反映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根据公式(3),结合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对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计算(结果见表3),并绘制成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城市间相互作用图(见图4)。
  图4 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城市相互作用强度
  结合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表和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城市间相互作用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红塔区的空间核心支配地位突出。经计算红塔区在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的吸引力较大,具有较高的空间支配地位。红塔区对江川县的城市作用强度最大,其次是红塔区对通海,这主要与两地空间距离紧邻有密切关系。(2)空间格局上呈中心向外围放射状。从图2可以看出,以红塔区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构造。(3)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空间发展不均衡,县域城市之间联系较弱。以红塔区为中心,外围由江川县、通海县、澄江县组成,区域内城市联系密切,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大;而县域城市之间的城市相互作用较弱,尤其是澄江与红塔区、通海、江川之间的城市作用强度最小,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有待加强。
  四、结论与建议
  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应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通过空间资源整合,使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全面的提高及协调发展,建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山川秀美,最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城市。通过优势产业的开发建设,使其形成全市的经济支柱群体,成为城市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
  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应围绕优势产业(“两烟”及配套产业、以抚仙湖为重点的康体、文化旅游业),根据城市群区域内产业资源的分布、城市定位,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和建设,形成以红塔区为核心的与江川、通海、澄江三县的产业互补,而江川、通海和澄江三县则寻求产业协同发展。   (一)红塔区
  城市定位是“三湖”生态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全国主要的烟草生产科研及其配套产业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滇中南中心城市;面向滇中南的物资集散地和通往东南亚国际通道的重要枢纽。中心城市以烟草工业为主导产业,立足于“烟草兴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烟草工业,大力发展以“两烟”配套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产业支柱。
  (二)江川
  城市定位是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以古滇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利用悠久的古滇历史文化,结合抚仙湖南岸风景区的建设,发展以古滇文化、会展、康体、休闲、度假、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业。利用玉江路经济干线,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型居住区。
  (三)通海
  城市定位是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以五金业为主导产业的轻工业城市。利用发达的传统五金制造和轻工业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规划建设集生产、贸易为一体的“通海五金城”,使之成为通海的主导产业。发展印刷包装和食品加工业,作为另一支撑产业。城市特色 以湖泊、山水文化为特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四)澄江
  城市定位是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湖滨山水风光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围绕抚仙湖,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环湖交通和环保工程(治理、改善和保护),发展环湖康体、文化旅游业,使之成为澄江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关兴良.中国城市群投入生产效率的综合测度和空间分异[J].地理学报,2011,66( 8):1011-1022.
  [2] 冯邦彦,尹来盛.城市群区域治理结构的动态演变[J].城市问题,2011,192(7):10-15.
  [3] 童中贤.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整合[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8):12 -18.
  [4] 李学鑫,苗长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06,21(4):25-28.
  [5] 李学鑫,苗长虹.关中、中原、山东半岛三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6,91(5):94-98.
  [6] 程钰,陈延斌,任建兰等.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2,19(6):1-5.
  [7] 刘承良,田颖.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与重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5):23-29.
  [8] 高新才,周一欣.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实证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2,(2):55-60.
  [9] 李林杰,夏鸿雁.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区位熵评价——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的实证分析[J].河北学刊,2006,26(6):194-197.
  [10] 王怡,谢家泉.基于产业结构相似度和VAR模型的深圳市产业结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1):133-135.
其他文献
摘 要:《时空之旅》是一部以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杂技艺术,为观众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神秘和博大。编导在运用中国元素的同时,尽可能地对上海城市所具有的怀旧之风进行展现,尽情地展现出别样的城市流行风和浓郁的江南文化。文章主要从《时空之旅》分析其对地域文化的审美塑造。  关键词:《时空之旅》;地域文化;审美塑造  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有着非常古老的文化,而杂技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便是解
期刊
摘 要:德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非常关键。地理教学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对于提升高中德育教育的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文中从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入手,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地理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很多教学内容以图文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和稳步推进,人们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以寻求素质教育的突破。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首先要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根据学生需要,社会的需要,根据地方文化特点,开发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开发与利用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作为课程改
期刊
【摘 要】党建工作自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阶段以来一直都是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企最具特色的政治资源,它在企业科学发展当中起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措施  现在,国有企业正是发展转型时期,只有使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被推进了,同时党建工作的载体、制度、方法、工作思路等发展和创新力度加强,方可以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得到充分展现,
期刊
传统民俗节日,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统民俗节日淡漠化现象不可忽视,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民俗节日衰退原因很多,主要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冲击和城市化的发展有关。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中,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尽管近几年来有力
期刊
摘 要: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传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有所或无所目的的推崇,令中国本土的文化日渐薄凉,甚至有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喜爱程度都高于中国文化。对此,当今社会,应该大力宣传中华本土文化,使中华文化深入人心。  关键词:道统文化;人本文化;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的现代化处在转型期,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越是所谓的现代化就越是抛弃我们中国化。无论是政治法制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是这样。仿佛中国化
期刊
摘 要:永定客家土楼文化中,具有民俗色彩的抚市“走古事”独树一帜,十分吸引人。永定抚市“走古事”起源于中原,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来,承传不衰。所谓“走古事”,即化装游行,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情节,装扮“古事棚”,再由青壮年抬着游乐。常见的故事有魁星点灯、桃园三结义、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抚市“走古事”从正月十三到十七,一连5天,几十棚古事,抬着游行乡间,吸引远近居民呼朋唤友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国家经济产业的核心支柱,赣南旅游产业规模正在逐年扩大,民俗文化作为赣南旅游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赣南历史文化的沉淀产物。通过对民俗文化创意的研究,能够深层次发掘赣南旅游资源,打造赣南一流旅游品牌。  关键词:赣南;旅游开发;民俗文化创意  赣南旅游开发中的民俗文化创意,作为本土历史文化的主要沉淀产物,涵盖了较为丰富的社会内容。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
期刊
摘 要: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实施具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分组学习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形成激励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分组教学;分析;积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已经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
期刊
摘 要: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应以培养高中生应用型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文中从培养高中生英语应用型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分析入手,分析了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了高校英语教学的几大误区,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高校英语应用型交际能力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应用型;交际能力;培养  一、培养高中生英语应用型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应用型交际能力为英语非自身母语的人群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