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艺术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读者面对同一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探索,归纳出不同的主题。长期以来,我们多是采用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去分析和评价作品,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文学现象,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单一的批评方法使文学阐释陷入到一种模式和框架之中,一味地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教化作用,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关注。将丰富多样的文学批评方法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作品进行阐释。本文以阅读教学为例,阐述文学批评理论关照下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一、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他认为,“原型”是从远古时代就普遍存在的意象,这一意象在每个时代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学作品并非作家的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当读者看到作品中的某个角色、某个主题与心中的原型相似时,就会生发出对这种角色、主题的认同或共鸣。我们在读《雷雨》时会感到,剧本中的主题、情节、人物都似曾相识。《雷雨》呈现了戏剧中常见的三种母题:复仇、乱伦、弃妇。
1.复仇的母题
复仇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母题。在《雷雨》中,明显具有复仇性格的人物是蘩漪和鲁大海。蘩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当周萍以一句“一时的糊涂”抛弃了她时,蘩漪绝望了。接着,她采取了一系列的复仇行动。雨夜跟踪周萍,关窗堵住他的退路;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当众公开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导致周公馆的崩溃。复仇的结局是惨烈的,四凤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周冲也不幸丧命。从火一样的爱到火一样的恨,让一个女人丧失了基本的理智。正如剧中蘩漪对周萍所说的,“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在蘩漪身上,我们看到了复仇女神美狄亚的影子。
鲁大海是《雷雨》中塑造的另一个复仇者形象。鲁大海是个苦大仇深的无产阶级工人代表,他与周朴园的冲突可以看作是无产者和资产者之间的矛盾,他对周朴园的复仇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复仇。鲁大海组织个人罢工,在周公馆当面揭穿周朴园故意淹死工人发昧心财的丑恶罪行。尽管他的这次斗争因矿工的复工而失败了,但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失去反抗的决心,他的斗争是坚决的、义无反顾的。
2.乱伦的母题
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乱伦”这一母题被戏剧家们以不同的编码形式表现出来,建构出不同的悲剧故事。《雷雨》情节之所以如此扣人心弦,给人强烈的震撼,与作者对“乱伦”这一母题的巧妙运用密切相关。剧中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双重乱伦”:周萍与蘩漪之间的母子乱伦,周萍和四凤之间的兄妹乱伦。如果说周萍与蘩漪的乱伦是有意为之,是人的天性战胜了理智,那么他与四凤无意中的兄妹乱伦就是命运的残酷与捉弄了。乱伦母题使戏剧《雷雨》具有了浓烈的悲剧色彩。
3.弃妇的母题
弃妇母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焦点,大多表达对弃妇的同情之意。曹禺的《雷雨》是弃妇母题的典范模式。温柔善良的侍萍是以弃妇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娶有钱人家的女儿,把刚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对侍萍“始乱终弃”,侍萍成了封建等级制婚姻的牺牲品。剧中的另外一个女性蘩漪,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弃妇的形象。婚后,蘩漪一直被禁锢在监狱式的周公馆里,呼吸不到一口自由的空气,享受不到半点快乐。周萍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生气、带来希望,使她重新找回了自我。然而,周萍给她的欢愉是短暂的,最终还是将她抛弃。同为弃妇,蘩漪与侍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特征。侍萍具有传统妇女的“美德”,逆来顺受,周朴园将她赶出家门,她没有做任何抗争,而是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投河自尽。三十年后,与周朴园再次相逢,她提出的条件也只是见见她的萍儿。与侍萍不同,蘩漪具有美狄亚式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周萍的爱情,她不顾一切地反抗、报复,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中升腾出不可遏制的力量。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及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的评价,侧重作品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教化作用。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我们重新审视《雷雨》中周萍对蘩漪的始乱终弃。周萍当初爱上蘩漪,是出于一个青年男子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他从小失去母亲,渴望着温暖的母爱和温柔的情爱。当周萍遇到了比自己仅大几岁、聪明美丽的继母蘩漪,他深深地陷入了情爱中,以至失去理智地说出了恨父亲的话:“犯了灭伦的罪也干”。然而恢复理智后,周萍对这种畸恋感到了恐惧,他只能选择退缩,选择抛弃蘩漪。诚然,蘩漪的一往情深值得我们同情,从人道主义角度看,周萍是一个对爱情不专的负心汉。但从伦理的层面去分析,周萍也是情有可原的。蘩漪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值得赞赏,但她爱错了对象,通奸固不可取,乱伦更为伦理所不容。周萍最终抛弃蘩漪,主要出于对伦理的恐惧,他不可能也永远找不到一种大于伦理的力量来与之抗衡。为了摆脱与蘩漪的畸恋关系,周萍把爱转向了四凤。但命运却又一次捉弄了她,四凤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周萍在痛苦中挣扎,本想冲出畸恋的漩涡,结果却铸成了一个更大的错,最终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
三、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探寻人物深层心理的一把钥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弗洛伊德把精神活动分为三个领域: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探究,会发现许多我们忽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更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对《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似乎已成定论:残酷、自私、虚伪的资本家代表。而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也被冠以了“虚伪”的帽子。我们如果从精神分析角度重新审视周朴园这个形象就会发现,周朴园几十年来对侍萍的情感是矛盾而复杂的:伤害与悔恨并存,冷漠与真诚同在。周朴园的“本我”、“自我”、“超我”一直在不断地冲突着、碰撞着。周朴园从未忘记过侍萍,经常看侍萍的照片,记着她的生日,三十年来居室摆设依然按照侍萍当初在时的样子,一直都在打听过去的事……所有这些,怎一个“虚伪”了得?抛开周朴园的冷酷、自私,我们同时看到了他的孤独与脆弱。只有看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周朴园作为一个普通人性格的复杂性,也就能更好地去理解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四、女性主义批评
曹禺笔下最具艺术光彩、最富感染力的是一批女性形象。其中以蘩漪为代表的是深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具有鲜明女权意识的形象。从这些女性身上响彻着女性解放的呼声,透射出作者对女性的眷顾和关爱,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权意识。
蘩漪是个聪明、美丽却有“叛逆性”的资产阶级女性,她追求人格独立,渴望有爱的婚姻,不甘心做一个没有追求、没有梦想、百依百顺的花瓶。作者在蘩漪与周朴园的激烈冲突中,展示了蘩漪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抗争。她向男权世界宣告:“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我不后悔,我向来做事没有后悔过。”“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任。”从蘩漪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曹禺以人道主义的情怀,站在女权的立场上,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五、语言学批评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从语言学角度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作品中的语言,探讨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含义、功能、技巧。通过“精读”、“细读”,抓住关键词,深入理解作品。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人物的语言就抓住了解读剧本的钥匙。
例如:《雷雨》第二幕鲁侍萍与周萍相见一段的描写:
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看着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侍萍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也就是周公馆里的大少爷,此刻正凶狠地殴打同胞兄弟,内心是多么的痛苦!那种欲认不能、欲罢不忍的心情是何等矛盾!作者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谐音等手段把人物内心的痛苦、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紧密地联系当前的文学研究,以文学批评家的眼光和姿态去拥抱和占有作品。把文学批评方法引进课堂,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文学作品,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增添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曹禺.曹禺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颖)
一、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他认为,“原型”是从远古时代就普遍存在的意象,这一意象在每个时代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学作品并非作家的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当读者看到作品中的某个角色、某个主题与心中的原型相似时,就会生发出对这种角色、主题的认同或共鸣。我们在读《雷雨》时会感到,剧本中的主题、情节、人物都似曾相识。《雷雨》呈现了戏剧中常见的三种母题:复仇、乱伦、弃妇。
1.复仇的母题
复仇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母题。在《雷雨》中,明显具有复仇性格的人物是蘩漪和鲁大海。蘩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当周萍以一句“一时的糊涂”抛弃了她时,蘩漪绝望了。接着,她采取了一系列的复仇行动。雨夜跟踪周萍,关窗堵住他的退路;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当众公开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导致周公馆的崩溃。复仇的结局是惨烈的,四凤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周冲也不幸丧命。从火一样的爱到火一样的恨,让一个女人丧失了基本的理智。正如剧中蘩漪对周萍所说的,“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在蘩漪身上,我们看到了复仇女神美狄亚的影子。
鲁大海是《雷雨》中塑造的另一个复仇者形象。鲁大海是个苦大仇深的无产阶级工人代表,他与周朴园的冲突可以看作是无产者和资产者之间的矛盾,他对周朴园的复仇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复仇。鲁大海组织个人罢工,在周公馆当面揭穿周朴园故意淹死工人发昧心财的丑恶罪行。尽管他的这次斗争因矿工的复工而失败了,但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失去反抗的决心,他的斗争是坚决的、义无反顾的。
2.乱伦的母题
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乱伦”这一母题被戏剧家们以不同的编码形式表现出来,建构出不同的悲剧故事。《雷雨》情节之所以如此扣人心弦,给人强烈的震撼,与作者对“乱伦”这一母题的巧妙运用密切相关。剧中有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双重乱伦”:周萍与蘩漪之间的母子乱伦,周萍和四凤之间的兄妹乱伦。如果说周萍与蘩漪的乱伦是有意为之,是人的天性战胜了理智,那么他与四凤无意中的兄妹乱伦就是命运的残酷与捉弄了。乱伦母题使戏剧《雷雨》具有了浓烈的悲剧色彩。
3.弃妇的母题
弃妇母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焦点,大多表达对弃妇的同情之意。曹禺的《雷雨》是弃妇母题的典范模式。温柔善良的侍萍是以弃妇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娶有钱人家的女儿,把刚生下第二个儿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对侍萍“始乱终弃”,侍萍成了封建等级制婚姻的牺牲品。剧中的另外一个女性蘩漪,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弃妇的形象。婚后,蘩漪一直被禁锢在监狱式的周公馆里,呼吸不到一口自由的空气,享受不到半点快乐。周萍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生气、带来希望,使她重新找回了自我。然而,周萍给她的欢愉是短暂的,最终还是将她抛弃。同为弃妇,蘩漪与侍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特征。侍萍具有传统妇女的“美德”,逆来顺受,周朴园将她赶出家门,她没有做任何抗争,而是抱着刚出生的儿子投河自尽。三十年后,与周朴园再次相逢,她提出的条件也只是见见她的萍儿。与侍萍不同,蘩漪具有美狄亚式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周萍的爱情,她不顾一切地反抗、报复,从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中升腾出不可遏制的力量。
二、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及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的评价,侧重作品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教化作用。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我们重新审视《雷雨》中周萍对蘩漪的始乱终弃。周萍当初爱上蘩漪,是出于一个青年男子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他从小失去母亲,渴望着温暖的母爱和温柔的情爱。当周萍遇到了比自己仅大几岁、聪明美丽的继母蘩漪,他深深地陷入了情爱中,以至失去理智地说出了恨父亲的话:“犯了灭伦的罪也干”。然而恢复理智后,周萍对这种畸恋感到了恐惧,他只能选择退缩,选择抛弃蘩漪。诚然,蘩漪的一往情深值得我们同情,从人道主义角度看,周萍是一个对爱情不专的负心汉。但从伦理的层面去分析,周萍也是情有可原的。蘩漪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值得赞赏,但她爱错了对象,通奸固不可取,乱伦更为伦理所不容。周萍最终抛弃蘩漪,主要出于对伦理的恐惧,他不可能也永远找不到一种大于伦理的力量来与之抗衡。为了摆脱与蘩漪的畸恋关系,周萍把爱转向了四凤。但命运却又一次捉弄了她,四凤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周萍在痛苦中挣扎,本想冲出畸恋的漩涡,结果却铸成了一个更大的错,最终受到了最严厉的惩罚。
三、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探寻人物深层心理的一把钥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弗洛伊德把精神活动分为三个领域: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探究,会发现许多我们忽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更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对《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似乎已成定论:残酷、自私、虚伪的资本家代表。而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也被冠以了“虚伪”的帽子。我们如果从精神分析角度重新审视周朴园这个形象就会发现,周朴园几十年来对侍萍的情感是矛盾而复杂的:伤害与悔恨并存,冷漠与真诚同在。周朴园的“本我”、“自我”、“超我”一直在不断地冲突着、碰撞着。周朴园从未忘记过侍萍,经常看侍萍的照片,记着她的生日,三十年来居室摆设依然按照侍萍当初在时的样子,一直都在打听过去的事……所有这些,怎一个“虚伪”了得?抛开周朴园的冷酷、自私,我们同时看到了他的孤独与脆弱。只有看到了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周朴园作为一个普通人性格的复杂性,也就能更好地去理解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四、女性主义批评
曹禺笔下最具艺术光彩、最富感染力的是一批女性形象。其中以蘩漪为代表的是深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具有鲜明女权意识的形象。从这些女性身上响彻着女性解放的呼声,透射出作者对女性的眷顾和关爱,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权意识。
蘩漪是个聪明、美丽却有“叛逆性”的资产阶级女性,她追求人格独立,渴望有爱的婚姻,不甘心做一个没有追求、没有梦想、百依百顺的花瓶。作者在蘩漪与周朴园的激烈冲突中,展示了蘩漪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抗争。她向男权世界宣告:“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我不后悔,我向来做事没有后悔过。”“我做的事,我自己负责任。”从蘩漪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曹禺以人道主义的情怀,站在女权的立场上,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五、语言学批评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从语言学角度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作品中的语言,探讨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含义、功能、技巧。通过“精读”、“细读”,抓住关键词,深入理解作品。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人物的语言就抓住了解读剧本的钥匙。
例如:《雷雨》第二幕鲁侍萍与周萍相见一段的描写:
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萍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看着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侍萍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也就是周公馆里的大少爷,此刻正凶狠地殴打同胞兄弟,内心是多么的痛苦!那种欲认不能、欲罢不忍的心情是何等矛盾!作者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谐音等手段把人物内心的痛苦、矛盾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紧密地联系当前的文学研究,以文学批评家的眼光和姿态去拥抱和占有作品。把文学批评方法引进课堂,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文学作品,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增添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曹禺.曹禺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