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克莫司在婴幼儿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_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婴幼儿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的特点,评估他克莫司(TAC)治疗婴幼儿SRNS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

方法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岁以下确诊SRNS的76例患儿,患儿分3组:口服TAC组(TAC组)、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组(MP冲击组)及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CTX)冲击组(MP+CTX冲击组),观察1年,记录入组患儿各时间点的尿蛋白定量、淋巴细胞计数、肾功能、血糖、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血白细胞及尿红细胞等,监测感染及尿蛋白复发情况,对照研究3组患儿的数据资料。

结果

入组患儿均行肾脏病理活检,其中微小病变36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2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8例,3组患儿病理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TAC组尿蛋白完全缓解率达63.64%,总缓解率95.45%;MP冲击组完全缓解率26.09%,总缓解率60.87%;MP+CTX冲击组完全缓解率41.94%,总缓解率74.19%。治疗6个月,TAC组尿蛋白定量[(7.8±8.6) mg/(kg·d)]明显低于MP冲击组[(144.2±118.3) mg/(kg·d)]及MP+CTX冲击组[(91.3±87.4) mg/(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9,P<0.05);TAC组于治疗2个月尿蛋白显著降低,另2组则延至3个月尿蛋白明显降低。治疗1年后,TAC组各项T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分别低于同期的MP冲击组和MP+CTX冲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淋巴细胞则无此变化。观察期内,TAC组感染人次明显低于MP冲击组及MP+CTX冲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秩和值分别为348.5和369.5,U=-3.69、-4.18,均P<0.01)。TAC组血糖及校正CCr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但URBP于TAC组呈可逆性升高,且明显高于MP冲击组及MP+CTX冲击组[(13.77±19.19) mg/L比(2.50±1.77) mg/L,(13.77±19.19) mg/L比(2.06±3.63)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6、2.99,均P<0.05)。

结论

TAC治疗婴幼儿SRNS患者相对激素冲击及联合冲击等治疗模式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较少近期不良反应,但并不能降低复发率,而且远期药物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发育过程中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变化。方法选取148例早产儿(胎龄28~36周),依据胎龄分为28~30周组40例,男21例,女19例;>30~33周组49例,男25例,女24例;>33~36周组59例,男33例,女26例。同时选取胎龄37~40周的足月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采用美国Natus公司的Olympic CFM 6000脑功能监护仪检测其aEE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过程中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动通气组和机械通气组。PS给药过程中,手动通气组患儿气管导管末端连接复苏气囊,予以手动通气。而机械通气组患儿气管导管末端连接呼吸机予以持续机械通气。通气过程中应用近红外光谱法监测脑氧饱和度(ScO2)的变化,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BP)。结果
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FNC)作为一种无创呼吸支持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HFNC可应用于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辅助拔管、辅助撤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等。现对HFNC的应用机制、临床应用的证据等进行综述,并提出循证实践的建议。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一种潜在致盲性视网膜病变,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ROP发病率有所上升,如能做到及时治疗,则可显著降低ROP的致残率,现就ROP的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过去几十年,生物学标志物作为无创工具在很多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监测中被广泛应用。在围生医学,随着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增高,越来越迫切需要可监测新生儿脑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因为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当临床表现和监测参数发生变化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早期发现脑损伤的高危新生儿非常关键。这些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可使临床医师在疾病的早期即进行干预,并监测这些干预的有效性。然而,目前尚无
早产儿常因动脉导管管壁发育不良、前列腺素分泌异常等原因而发生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以往常用吲哚美辛或布洛芬(环氧化酶抑制剂)进行药物干预,近年来对乙酰氨基酚(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开始用于促进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疗效与布洛芬相似,不良反应少于布洛芬。现就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干预时机、方式、剂量、时间、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研究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及随访情况,为BPD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BPD患儿资料。将患儿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对2组患儿住院及随访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早产儿1 325例,其中BPD患儿47例,BPD发病率为3.5%。其中轻度组26例,中重度组21例。中重度组患儿出生体质量显著低于轻度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肠道危急重症之一,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显著降低NEC的发生率。母乳中低聚糖、生长因子、谷氨酰胺、乳铁蛋白等成分具有抗感染、保持肠黏膜完整性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另外母乳营养物质的比例、渗透压尤其适合早产儿消化道的生理需要,故可有效预防NEC的发生。现对预防NEC的母乳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HIE的治疗已进入亚低温治疗时代,早期、连续、规范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可为亚低温治疗筛选合适病例,早期评估HIE严重程度,从而进行早期神经保护治疗及疗效评估,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并改善HIE的远期预后。现就aEEG在亚低温治疗HIE中的应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