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朵》中的重点场面处理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图兰朵》是普契尼的不朽之作,流传至今已有相当多的版本在世界各地上演。本文对比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图兰朵》,比较各版本对同一故事的重点场面的不同处理方式,兼及讨论各版本中平、庞、彭人物形象的多种演绎方法,试图从多种角度还原《图兰朵》的歌剧魅力。
  关键词:《图兰朵》、重点场面、平、庞、彭、幕间剧
  三幕剧《图兰朵》是意大利音乐大师普契尼最后一部作品,虽是未竟之作却长演不衰,自1926年首演以来,已有80多年。
  《图兰朵》故事背景发生在距离普契尼遥远的元朝,公主图兰朵为复仇设下三个谜语,猜对的男子可以将他娶走,猜错者就得留下头颅,波斯王子就因猜错谜语而被斩首。这一幕恰巧被流亡至此的鞑靼王子卡拉夫所看见,而他才刚与流亡在外的父亲相遇。卡拉夫对公主一见倾心,执意要猜出图兰朵的谜语。虽猜中谜语,但公主反悔不肯嫁与卡拉夫。无奈卡拉夫留下一谜语,让公主猜出他的名字,如果公主天亮前能猜中不仅可以不嫁给他,而且还可以留下他的人头。公主为得到他的名字逼迫丫鬟柳儿,柳儿自尽以保守秘密。卡拉夫十分气愤,指责公主冷漠无情。在公主似有所动时卡拉夫强吻了她并告知自己的姓名。结果公主并没有处死卡拉夫,反而向世人宣告卡拉夫的名字叫作“爱”,并且下嫁卡拉夫。
  普契尼从未曾到过中国,他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诉说着他对远东文化的理解与热爱的。一部能流传下来的作品,必定是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图兰朵》也不例外。普契尼曾在与友人的信中写到,“我想要的,是一个有人性的东西,当心灵在叙述时,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荷兰,方向只有一个,所追求的也都一致。”他做到了。
  《图兰朵》演出版本众多,笔者试选四部演出版本进行比较,体会不同演出版本对该剧的不同演绎。需要交待的是,本文僅对歌剧的“场面处理”进行比较,对情节内容、故事原型考证等方面不作过多涉及。这四部演出版本分别是:大都会歌剧院1988年版(以下简称“大都会版”),皇家歌剧院2013年版(以下简称“皇家歌剧院版”),张艺谋北京紫禁城1998年版(以下简称“紫禁城版”)以及川剧魏明伦改编版《杜兰朵》(以下简称“川剧版”)。
  《图兰朵》的场面处理
  (一)开场
  大都会版开场黑暗阴森,舞台上普通民众在官兵的严密看守下劳作,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毒打。宣旨大臣从桥上走下,他的指甲又尖又长,让人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皇家歌剧院版的开场与之不同,舞台自高空垂下几条血红宽大的条带,平、庞、彭三大臣和着音乐依次挥着大刀开场,既点明即将到来的一场死亡,又将更多的戏剧功能赋予平、庞、彭之身——他们不只是滑稽调笑的角色,而是真正参与到公主的复仇计划之中。
  紫禁城版是实景露天歌剧,因为场地的特殊性,对演出有所限制。伴唱人员以方阵形式立于舞台前两侧,舞台中央立着一个硕大的“旨”字,点明宣旨大臣的作用。而且此“旨”字还有屏风隔断之功效,避免舞台一览无遗,增加了层次感。
  而川剧版改编后的的开场则是巧妙地设计了一幅公主画像,扮演公主的演员立在较高的台面上,一挂中国画裱将演员框在画轴中,形成了一幅“3D公主画”。以画像开场,大致与《图兰朵》故事原型有关。18世纪初,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对东方(主要是指中东)的一切都很感兴趣,重要的异国童话纷纷以不同渠道传入欧洲。当时最著名的当数《一千零一夜》了。“图兰朵”的故事原型其实是《一千零一夜》中《王子卡拉夫与中国公主》中的一段,在这段故事中,王子就是因为看到公主画像而爱上了她。
  (二)波斯王子被斩首
  关于“斩首”的场面处理,各大版本的处理是不同的。大都会版舞台杂而不乱,中央是一个圆形桥,后面的屋顶造型由近及远错落分布着。在波斯王子行刑前,刽子手在烧得火红的磨石上磨刀。值得一提的是,皇家歌剧院版也有刽子手磨刀这一情节设计,不过皇家歌院处理得更为简洁、突出。
  在皇家歌剧院版的演出中,巨型磨刀石被放置在一辆刻着龙的造型的车子上,刽子手头戴血红色龙面具,手里挥舞着大刀,在磨刀石上磨刀霍霍,做着行刑前的最后准备。舞台上的舞蹈演员头戴面具,手持刀尖沾有鲜血的刀,做出时而割自己颈部、时而刺向自己胸部的动作与之配合。
  紫禁城版的处理则显得有些抽象。舞台中央是一个武士塑像,左右各置一人,将塑像打开,一红衣女子从中而出,进行了一段武术表演。兵者,凶器也。或许,塑像后立着的《兵器谱》暗示着死亡的来临。
  改编后的川剧保留了这一情节,并且在其中加入了川剧经典喷火绝活。
  (三)卡拉夫敲锣求婚
  卡拉夫与公主的第一次相遇,在三个歌剧版本中,都利用了高台的高度来体现出公主的高贵地位。饶有趣味的是在皇家歌剧院版的演出中,卡拉夫与公主的第一次相见,二人眼神交会时公主内心似乎有所触动,表演非常细腻,而大都会版与紫禁城版则无此描绘。
  卡拉夫对公主一见倾心,不顾年事已迈的父亲与真心以对的柳儿苦苦相劝,执意要去敲响铜锣应征猜谜。在如何敲锣、用什么来敲锣这一问题上,各个版本处理有所不同。
  皇家歌剧院版的处理方式让尊崇“孝道”的中国人感觉太过残忍:卡夫卡是夺过父亲赖以行走的拐杖来敲响大锣。大都会版在处理这一细节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卡拉夫不听众人劝说,走向高处,举起大锤敲锣,铜锣在他的大力击打下前后大幅度摇晃,与乐队奏起的气势逼人的洪亮音效完美交融,让人体会到他非去不可、不顾一切的决心。其他两版都非真敲,虽有音乐配合,但戏剧效果还是差了一点。
  因为改编后的川剧《杜兰朵》主题也相应发生变化,复仇、死亡、爱情的主题变为“莫辜负流年似水美貌如花”的惜春主题,由此,冷酷的图兰朵变成了视男人为浊物的杜兰朵,流亡他国的王子卡拉夫成了隐居小岛的王孙无名先生。无名先生因看了其烧火丫头买的一张公主画像而着魔,遂冲到京城应征求婚。剧中并无安排无名先生敲锣这一情节。   平.庞,彭的人物设计
  (一)平、庞、彭的三重唱
  这是第二幕的前半部,平、庞、彭三位大臣在一起诉说心事,回想当年风调雨顺的岁月,又说起因为解不开谜题而牺牲的年轻人恐怕将会达到十三人,他们憎恨这种无聊而残酷的游戏。然后他们唱起了“我的家乡在湖南”。
  这段情节与整部剧有关系但并不是特别紧密,其形式或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造的歌剧雏形——幕间剧。不同的是那时的幕間剧与大戏的剧情没什么关系,只是逗乐让观众轻松。据Kii-Ming Lo的研究,三位大臣平、庞、彭,源自威尼斯艺术喜剧的四个造型,暗示着怪诞的讽刺。这两个原因奠定了平、庞、彭的喜剧形象,但这样的滑稽形象却是很难融入一部大型异国场面歌剧之理念的,对剧作家而言,为三位大臣设计可信性的剧情动机则显得尤为重要。
  既然很难融入,那就干脆不融入了,所以在将歌剧改编成川剧的过程中,换掉这三个角色也不是一件意外的事——川剧《杜兰朵》就是将平、庞、彭这三个角色删掉而添上了一名太监的角色,其设计也合情合理。
  在笔者所列的三个歌剧演出版本中,虽然都保留了这三位大臣的喜剧效果,但却传达出了不近相同的平、庞、彭。
  (二)平、庞、彭的服装造型
  就服装造型而言,进行对比后笔者更喜欢大都会版。皇家歌剧院版的平、庞、彭虽然有类似小丑的嘴部造型以及非常多的夸张动作强化了滑稽调笑的特点,但是其衣着太过普通,类似于中国古代店小二的打扮,只是衣服颜色亮丽了些而己,大臣身份尽失。紫禁城版服装精美,且注入了中国元素,平、庞、彭三人的衣着分别代表了“酒、色、财”。加入中国元素虽好,但这些带有贬义的寓意不仅有强行植入的感觉,而且与原作并不相符,对刻画人物也没有多大帮助。相比较而言,大都会版的处理则容易接受得多。三人演唱,不设心防、吐露心事,配之无冠、宽袍的造型,妙哉。当然,皇家歌剧院版在处理三人演唱的部分时让其卸下面具,还原其藏在面具之下的本来面目,他们也不再仅是作为助纣为虐的形象而存在的这一设计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三)平.庞、彭的人物性格
  三个版本中,皇家歌剧院版的平、庞、彭的人物性格表现最为丰满。
  皇家歌剧院在设计这三个人物时,赋予他们更多复杂的性格。在第一幕中,平、庞、彭因不忍心看到卡拉夫去送死而极力相劝,有其善良的一面;在第二幕中,从三人的唱词中可以了解虽然他们也参与了公主的复仇计划当中,却已心生厌倦,歌声中充满了对家乡的赞美。在第三幕中,为了让公主能知道卡拉夫的名字,他们先是吓唬卡拉夫快快说出名字,又是用美女引诱卡拉夫,随后还搬出大箱的金银珠宝要送给他。卡拉夫的父亲帖木儿和柳儿的被绑也有他们的“功劳”——在皇家歌院版中,是平、庞、彭押着他们,大都会版与紫禁城版中都是由士兵们来做些事情。皇家歌院版本设计让平、庞、彭绑押柳儿他们,不仅可与之前的色诱、财诱相衔接,而且也刻画出了他们残忍的一面。而接下来的设计,更是让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仅是对柳儿施以暴行的人,而且平还对卡拉夫年迈的父亲踹上了一脚。这样的设计,让平、庞、彭性格更加多面化,人物形象更立体,这也是对复杂人性的更好演绎,与普契尼追求“一个有人性的东西”不谋而合。
  因此,无论是从开场、细节设计还是人物性格刻画方面,皇家歌剧院版本都处理得十分妥帖。如若皇家歌剧院版能在平、彭、庞的服装造型上,除考虑其喜剧效果外再多体现一些其大臣身份,则不失为这几大版本中的翘楚。
其他文献
英国具有国际声誉的“黑色乐队”三人组“虎百合”(The Tiger Lillies),结合丹麦的“共和剧团”(TheatreRepublique)制作的《虎百合的王子复仇记》(The Tiger Lilies perform Hamlet),是一个保留着莎剧原著中的人物情节,但在手法上和意念上却充满现代意识和信息的莎剧版本。至于提出该制作概念及担当导演的马丁·杜连尼艾斯(Martin Tulini
期刊
歌颂长征的文艺题材,戏剧与电影有了《万水千山》,音乐作品有了《长征组歌》,两者都是经典。用歌剧形式来歌颂长征,理论上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形式。但如何创作?以什么笔调来描写?则是巨大的挑战。今年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中央歌剧院于10月19日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雷蕾作曲、胡绍祥编剧、杨洋指挥、陈燕民导演),正是旨在挖掘歌剧对这一命题的艺术表现力。  长征是一个史诗性的题材,《红
期刊
近两年,江苏省演艺集团选择的歌剧题材都与“水”有关。从2013年的《运之河》到2016年的《郑和》,演绎完“运河”又瞄准“大海”。《运之河》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郑和》也是为明年在江苏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而潜心打造的一部大型歌剧作品。两部与水有关的歌剧都出自作曲家唐建平之手。2016年10月20日、21日,原创歌剧《郑和》在南京保利剧院上演。  大明宣德五年,南京静海寺,
期刊
——:最近的双十一都变成购物节了,大概是在买买买中让人淡忘了原本“光棍节”的落寞。其实“光棍节”这个词让人特别想要去重温一下恋爱的感觉,尤其是看一部初恋类的电影,什么《初恋那点事》《我的少女时代》《寻找金钟旭》……反正浪漫喜剧型的都行,找找青春洋溢的感觉再说。  小珊:初恋总是美好而又难忘的啊!你说的最后这部《寻找金钟旭》倒是没听说过。  ——:是孔刘(GongYoo)和林秀晶(Lim SooJu
期刊
3月中旬,上海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了他们的新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吸引了上海人的眼球——180。舞台环幕多媒体的海景幻境,海上邮轮的舞台设计,将三幕四场巴黎、乡间、巴黎的场景变成了邮轮从上海出发,途经卡萨布兰卡,最终停靠巴黎的全新情境演绎,这是上海歌剧院邀请北京戏剧名导易立明执导,并由他的新蝉工作室制作的全新版本。先期,人们的期待相当高,毕竟是《茶花女》,更何况是在上海,人们对经典歌剧的新鲜版
期刊
在音乐表演上,我们习惯把作曲家看成是一度创作,而演奏家则是二度创作。由于每个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文化修养不同,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演奏版本。同样,观众也是如此,个人的偏好会决定他对艺术家的选择——喜欢卡拉斯的听众不一定喜欢苔巴尔迪;喜欢里赫特的也不一定服霍洛维茨。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且正是由于见仁见智,使得艺术始终保持活力,而这种活力正是来源于不断争论,甚至不惜为了自己喜欢的名角大打出手。  艺
期刊
2016年10月20日,北京。清晨还是灰蒙蒙的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淅淅沥沥的小雨,将雾霾笼罩的天尽力冲刷着,空气中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在充满诗意的秋雨中,北京音乐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人们在期待一场音乐会的开始。  当晚音乐会的主角李新现,男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而李新现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热爱歌唱、视歌唱为生命的普通歌者。  李新现对歌
期刊
歌剧演出史在历经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家的歌剧”和格鲁克歌剧改革以降的“作曲家的歌剧”两个阶段之后,迎来了从上世纪至今方兴未艾的“导演的歌剧”这一新时期。“导演的歌剧”(director’s opera)仿佛在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又返回到“歌唱家的歌剧”那种对作品任意解释的状况。发端于维兰·瓦格纳(Wieland Wagner,1917-1966)的“导演的歌剧”之理念逐渐蔓延,对戏剧各个门类的呈现方式
期刊
此番引起我观赏上海版《茶花女》的热情,主要有两点:女高音和新制作。在威尔第创作的歌剧中,《茶花女》是其第一代表作,艺术成就的综合指数最高,其中对第一主角、饰演薇奥莱塔的女高音,要求非常高,不仅嗓音需全面(花腔、抒情、戏剧),诠释人物更要立体丰满,因此在世界乐坛,能胜任薇奥莱塔的女高音,往往特别引人注目,是成为大牌女高音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年的歌剧女皇玛利亚·卡拉斯,就是如此。  徐晓英现在是上海歌剧
期刊
2016年8月12日,由湖南株洲戏剧传承中心、湖南南国新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声希(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音乐剧《天使合唱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上演。该剧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上曾荣获田汉大奖,这部反映校园生活的音乐剧以中学生为主角,直面中国社会和家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即面对应试重压,处于叛逆期的独生子女一代如何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无论题材的选择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