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生于疑

来源 :考试·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B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中,一些教师仍然在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自己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一些教师虽然有所谓的提问,却只问一些“是不是”、“有没有”这样的低效率问题;一些教师的提问虽然具体深入,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只有个别学生能给出回应;一些教师的提问虽然很好,却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机会去尝试、去犯错,而急于将正确的答案告诉给学生,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结果是学习效率也不高。
  那么,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呢?我认为,不但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而且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更要引导学生擅于质疑。
  1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随着孩子跨入校门、年龄增长,“问题”变得越来越少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不爱问,不想问,甚至不敢问呢?
  问题起于感,立于思,成于述。然而,教师因为怕打扰教学思路,打乱教学计划,影响教学进度等问题,而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或者匆匆带过,不敢让学生畅快提问,甚至于不允许学生提问。
  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打破权威的束缚,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老师、教材也有出错的时候。新版的必修一中第7页就有个小小的错误。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偶尔犯些小错误。因此要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对事物要有自己的判断,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因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见解告诉给教师和教室中的同学。如果关系紧张,会导致学生压抑自己的想法,甚至闭口不言,这样就无法进行互动了。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是平等的主体,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思维方式、发展志向。教师更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2精巧的设问引导,让学生勤于质疑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在哈佛大学也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因此,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提问,灵活地运用先学后教,扶放结合,问题导学,质疑探新,专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
  我们可以将学生引进一种疑难的情境中,进而让学生自己去产生疑问,并在学生的问题中层层推进,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例如教学“指数函数”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以往学习函数的经验,我们在遇到一个新的函数时要研究其哪些性质?”一学生说:“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另一个学生说:“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又有学生说:“这些函数性质我们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从函数的图像中找到?” 学生的质疑情绪高涨……这样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积极思考探索,并且阐述有创意的见解,直抒已见,在思维的碰撞中极大地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当然,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加强设问的针对性,注重设问的典型性,讲究设问的合理性,增强设问的启发性。在提问时应照顾到问题的使用价值和学生的接受效果。
  在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时我们应注意其有效性,避免为问而问流于形式我们需要注意设计需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适时做好调控。
  2.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问到知识点的关键点上。可多做一些铺垫,避免孤掌难鸣的局面。
  2.2开放性:教师在抛出问题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全景展现”的,也可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可以是窗户式的,也可以是露台式的。教师要在不同的情境中,在学生的不同反应中寻找适合的方式和适合的问法以使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达到最大。
  2.3体验性: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要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使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把握好发问的恰当时机,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
  教师的设问应该是在逐步引导,层层递进之后的水到渠成;在学生启而未发之时的旁敲侧击;在学生抓心挠肝却不得要领之时的指路明灯;在学生有所觉却苦于无法言明之时的画龙点睛。
  在学生有了“能问”的机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在学生慢慢养成质疑的习惯之后,要多设计这样的机会,让学生更多机会提问质疑,养成勤于质疑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的质疑逐渐深入。
  3长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擅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但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生擅于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个表现。质疑的最高境界,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在原以为无疑处发现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浅显的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解答,将学生思维逐渐导向深入;遇到难点或者比较含蓄的问题时,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调动自己的所有知识储备和潜能去分析解决问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
  那么,要通过哪些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擅于质疑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追根溯源的能力。
  指导学生从自己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进而追踪该问题的知识点,找寻数学本原。找到真正困扰他的数学本原问题,便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真正解决这一结点。   学生在追溯的过程中,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巩固了基础知识。通过对数学本质的挖掘,学生的归类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质疑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2联想对比的能力。
  指导学生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寻找类同疑点的过程中对新旧知识进行了对比,建立了联系,从而找到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将新知识内化。通过对比联想,找类同,学生的划归转化能力得以提升,为质疑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方法。
  3.3逆向思维的能力。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由于已有知识观念的影响,人们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这种思维的惯性会对人的思想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不良思维定势的存在,会使人头脑不够灵活,不愿思考问题,总是用老思想、老方法解决新问题,这会削弱人的问题意识,使人无法产生疑问,从而阻碍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展。
  克服思维定势,就要学会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求突破。在数学学习中,像这样通过变换视角寻找到办法解决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可以说都是这一方式的体现。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破了思维的桎梏,为学生的质疑能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境界的门。
  3.4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对于一个概念甚至一个题目都可以穷追不舍。一路追踪,我们会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通过对以上能力的长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
  教学要由“带着问题学”向“学出问题”转变。通过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虽然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高考指挥棒未改,因而要在尊重个性与完成教学目标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仍然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总而言之,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质疑,应在何处质疑,从哪些方面质疑,只要引导学生掌握了质疑这把“钥匙”,这样授予学生质疑之“渔”,就不怕学生抓不到“鱼”了。只有学生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华川.《为“情”所困,为“境”所惑——例谈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2012年第2期
  [2]王华民,王韶荣.《教学设计的效能分析与提升》,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4期
  [3]李水凤.《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质疑水平的提升》[J].《学术研究》2011年第12期
  [4]廖丽芳.《教师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张逢成.《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1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使教师奋战在“题海”,“补课”之中,教学以“一言堂”、“真鸭式”为主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
期刊
新课程化学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隐含课程资源,这些隐含的课程资源是教材编写者对教材的一种特到的处理手法,他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隐含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下面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中例举几例来说明。  1浓硫酸性质实验中隐含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苏教版化学必修1第91页,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一节中安排了有关浓硫酸的吸水性和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归纳出高中化学教学创新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导课方式、策划新的教学思路、开发新的实验手段、巧设课堂结课、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利用新的情境材料等六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创新方法的概括,以期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设计;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81-01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最值得我们老师关注的问题。当前,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做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本文就是对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
期刊
在小学生中往往出现一棵大树高5厘米、一个苹果重200千克、教室面积50平方厘米、一个南瓜重2吨等笑话。  什么是数感呢?通熟地讲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即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自觉的态度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
期刊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将科学素养具体界定为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构建三维目标相融合的高中物理课程目标体系。这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可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物理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常常不够重视,究竟如何有效落实这一目标,值得探究。下面,我以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因此,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对各个社会岗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的人才要求要具有多样性,要具有自主探索能力,要具有创新性等。而社会各个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追根溯源就是我国的国民教育。大家都知道,国民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所以,我们今天所讲的就是有关我国的国民教育的方面。要想彻底提高我国的人才的多样性、自主探究性、创造性等能力,就必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催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固化了教师的思维。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灵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必须随时加强教学反思,以促成思维活跃,教学方式丰富多样。  关键词:激发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82-01  只有学生增强了问题意识,教师加强了教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课堂教学过程详细阐述了如何巧设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感。  关键词:巧设环节;数学课堂;践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78-01  新苏科版七(下)9.5因式分解第一课时,作为整式乘法的逆变形与整式乘法有密切联系,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因式分解和用提公因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课程上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课程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使教师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不能良好的掌握物理课程知识。因此,在物理课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实物辨别,让他们对物理课程的思维和规律有新的认识,让他们自觉的运用这一方法帮助其自主的进行课程学习,同时通过比较法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