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ke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构建“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尤其重要和紧迫。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调研在榕高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和行为现状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状况,剖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生态文明教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98-04
  恩格斯指出,人类不能过分陶醉在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大自然会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进行报复[1]。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视,系统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生态文明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2]。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美丽中国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应在教育过程中嵌入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内涵
  党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为“美好生活”增添新内容,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包含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确保到 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19年《关于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其中“全民行动体系”应该以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为基础,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基于美丽中国视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从思想层面培养生态理念,使其具备生态素养和生态行为,进而形成对环境及他人的普遍关怀,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输送生态人才。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样本介绍
  福州市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多个区、县获得“国家生态市”,2020年《福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8—2025年)》获批印发施行。本文以福州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前期,来访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状况和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认知行为现状和教育开展情况。问卷设计包括三个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6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责任和行为现状(15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情况、评价状况、问题对策(8项)。本研究的样本介绍如下:选取福州地区11所高等院校,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共发放852份,剔除无效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847份,有效回收率99.4%。其中,45.9%为男生,54.1%为女生;大一至大五所占比例分别是22.7%、35.3%、27.2%、12.1%、2.7%;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体育艺术专业各占40.1%、55.5%、4.3%;10.1%是党员,85.2%是团员,4.1%是群众;学生干部占比35.5%;35.9%来自城镇,64.1%来自农村。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状况
  这部分主要从生态基础常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态度等方面考察:其一,大学生对生态基础常识的掌握情况一般,知道世界环境日是6月5日的占44.84%,虽然仅2.23%没听说过“美丽中国”,但深刻了解定义内容的仅占8.69%,几乎全部同学听说过“生态文明”,但对具体内涵了解程度一般;其二,在生态问题上仅0.59%同学“不关心不知道”,说明同学们都比较关心生态问题,且大部分同学认为生态存在问题,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热和谐共生”的同学占84.27%,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选项选出生态文明的概念,说明大学生在意识上能倾向生态文明的方向正确;其三,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端正,选“非常认同”“比较认同”分别占78.05%、20.66%,对生态文明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中,电脑手机有90.85%同学选择,说明电脑手机能够发挥重要的载体作用。简而言之,在榕高校大学生基本都知道生态文明,生态意识较强,生态文明態度端正,但对生态文明认知不深入,还需进一步教育。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现状
  本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日常行为:其一,生活习惯相对较好,就餐很少出现剩饭,平时会注意关水关电,交通方式相对低碳,仅0.7%同学从来不会选择低碳交通,使用一次性用品频率相对正常,实地调研发现,福州地区的大学生存在大量点外卖现象;其二,在垃圾处理方面,已阅传单基本上会自觉扔进垃圾桶,不过半数以上同学会忽略垃圾分类,可循环回收利用做的较差,17.25%同学会将已阅传单二次利用;其三,绿色消费观相对薄弱,仅9.62%同学每次购物都会注意查看环保标和节能标,28.87%选择“一般会”;其四,进一步测试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发现,仅17.14%多同学看到他人破坏生态会直接制止或寻求帮助,绝大部分同学有制止想法但是会犹豫或者不知道劝阻方法。综上可知,福州地区的大学生在生态行为总体表现一般,虽然生活习惯相对良好,但日常行为很难完全做到符合生态文明,存在生态行为受教导不足的现象。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情况
  经访谈调研,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未形成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施教方式相对单一、知识点散落在思政课程,受教群体(大学生)接收生态文明知识相对碎片化、缺乏知情意行。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主要通过选修课、公共课、讲座等方式,而以专业课开设的较少;学校进行生态文明实践整体情况较好,包括设立环保志愿组织、组织植树、捡垃圾等环保实践活动、进行生态主题教育宣传活动等;在中学时代,有86.5%同学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但教育程度并不高,仅15.14%同学表示经常接受;在教育环境方面,近半数同学有在校外加入环保志愿组织、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参与社区生态主题宣传、接受家庭环保教育等,但仍有16.2%同学在校外没接触过生态文明教育,说明政府、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教育覆盖面不足;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评价一般,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和行为“非常好”“好”分别仅占7.51%、37.32%;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必要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认为“非常有帮助”“有帮助”的分别占22.07%、61.27%。总体而言,在榕高校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的生态基础教育较好,生态文明教育环境一般,存在不够专业、不够彻底、不够全面的现象,整体教育效果不理想。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层面:生态文明知行脱节,“三自教育”能力不足
  在意识方面,大学生虽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认同程度较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端正,但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脱离实际,集中表现在对生态文明相关常识掌握不够、专业知识欠缺、责任意识淡薄、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等,生态意识过于理想不能内化成习惯导致生态文明知行脱节。在行为方面,大学生当中存在与生态文明相悖现象,例如频繁点外卖、大肆使用纸张、消费行为失范、践踏草坪、涂画课桌等;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相对滞后,集中体现在不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不会直接批判或制止他人不文明行为、被动参加生态类活动等。此外,自我教育能力不够,大学生既是生态文明教育对象,也是生态文明教育主体之一,高校倡导的“三自教育”是指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而实际上大学生的“三自教育”能力远远不够,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体现在内驱动学习不足、生态实践活动自觉性不够、对他人的正面影响力薄弱等,尚不能有效发挥生态教育主体的角色作用。
  (二)学校层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经验不足
  当前高等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存在较多问题,在教育理念上,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忽略人文素质培育的现象,例如“五重五轻”的现象曾长期呈现在教育领域[3];在制度建设上,生态文明教育尚未纳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缺乏物资、人力等各方面的制度保障;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课程和教学科研,除环境相关专业,学校很少开设生态文明必修课,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缺乏;在师资配备上,专职教师力量薄弱,教师自身生态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善,生态教学实践基本不存在;在软硬设施上,缺乏自上而下的配备和资金支持,生态文明教育物质准备和文化发展严重滞后,校园生态文化渲染力度小,未能有效助推生态文明教育进程。总之,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不足,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期,大学生中系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占比小,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环境层面: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照范围分三类:宏观环境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国内与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潮,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中观环境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特定区域、业务领域;微观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单位、街道、社区等[4]。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即使过渡到后来的“边污染边治理”阶段和现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重经济利益而轻公益效益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整体缺乏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具体而言,整个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政府缺乏顶层设计和有力施行,对生态文明展览馆等公共场所的投入不高;社会在舆论上对生态文明引导力度不足,大众传播对有关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好榜样等新闻很少;家庭层面普遍物质生活水平较高,家长在节约节能、消费方式等没做出正确示范;企事业单位在招人用人上倚重专业技能等功利因素,很难激发大学生对生态伦理的思考。总之,现有教育环境存在生态文明风气不足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生态素质的养成,更不利于学校等教育主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路径选择上应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教育体系,涵盖个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5],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具体教育路径选择如下: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自我教育
  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途径达到生态文明的自我实现,是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学习“五位一体”“两山理论”“美丽中国”“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基本理论,深入研究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和教育意义,从思想意识上嵌入生态文明,从知识架构上塑造生态文明,从三观树立上纳入生态文明,自觉树立生态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意识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自觉实施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以“美丽中国”概念为先导,做到“改造更好的自然”,积极参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公益活动,自觉养成生态文明习惯,结合专业优势进行具有生态精神的工业产品设计和生产,传播低成本、更绿色、更低碳的生活理念。
  (二)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其一,转变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活动的基础就是教育理念,对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教育理念的先进与否决定了培养教育的成败,高等院校在教育上应纳入“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其二,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推进生态文明教材建设,健全生态文明課程体系,在思政课程突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整合环境学、自然科学、生态学、教育学等学科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较强的学院设置生态文明专业必修课程。其三,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运用“以课堂教授为主、多媒体教育为辅,以情感教育为主、社会实践为辅”的教育方法,鼓励生态社团的创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月系列活动等。其四,打造专业师资团队,通过师资培训先行让教师具备生态文明素质、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水平,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课题研究并予以奖励措施。
  (三)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环境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涉及政府、高校、家庭、社会、NGO、个人等多个主体,在教育模式上是多元主体协同教育。其一,政府要发挥保障力量的重要作用,从顶层设计上完善生态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现代化的生态教育体系[5]。其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利用自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载体,利用其渗透强、覆盖广、影响持久的优势引导生态文明舆论,强调个人生态义务、个人生态权益,普及生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传播生态文明思想、激发大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愿。其三,注重家庭生态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例如节约水电、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不吃野生动物等。其四,NGO举办各类公益宣讲和活动,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议高等院校结合专业优势与NGO协同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实践,发挥NGO的引领示范作用;其五,高校要倡导绿色校园建设,校园文化中吸纳生态文明思想,让学生在校园内有真情实感的体验空间,为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增色。
  参考文献:
  [1] 成良斌. 论自然的报复和人的报复[J]. 理论月刊,2005(01):48-50.
  [2] 张云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生成逻辑[J]. 南海学刊,2018,4(04):2-12.
  [3] 杨晓军. 我国理工科院校校园人文精神培育机制的思考[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9(03):59-63.
  [4]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81-283.
  [5] 齐秀强,屈朝霞.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实证研究[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02-108.
  (荐稿人:邢建华,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其他文献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现实必要性,它是为解决该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推进的。课题组的改革思路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概论课教学,围绕“四段八步”研究型教学环节,协同推进概论课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平台和考评方式的改革,即一是以问题为导向设立专题,开展专题式研究型教学;二是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四段八步”的研究型教学环节;三是对接信息化和地方资源
期刊
[摘要]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价值引领、学业指导、心理帮扶、文化参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亟须提升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创新文化等方面的文化素养,扮演好高等融合教育的帮扶者、博爱文化的传播者、社会化教育的指导者等角色。  [关键词]高等融合教育;殘障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文化素养;育人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
期刊
[摘要]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备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树立学生劳动精.神等劳动教育内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搜集和访谈,对现行勤工助学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从营造勤工助学文化氛围、丰富智慧型劳动岗位、构建勤工助学质量跟踪体系、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劳动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勤工助学;劳动教育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最基础、最广泛的影响。文化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文化建设对于新时期医学院校特别是二级院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二级系部;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30-03  一、医学院校二级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科研团队作为高校高素质人才的集结地,成员既有教师又有学生,呈现出党员比例高、年龄分布广、科研任务重、学术压力大的特点。从初心和使命视域出发,塑造具備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师队伍,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队伍,探讨科研团队工作活力提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
摘 要:科研“放管服”政策发布以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规定和业务办理流程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以A大学为例在介绍科研经费管理优化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主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高校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改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落实“放管服”政策,进一步为科研人员减轻负担。  关键词:放管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
期刊
摘 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指引下,创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高水平大学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学精神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其形成源于“集体记忆”的传承,发展过程呈现双向嵌入逻辑。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跨越式发展中形成了“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支撑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前行。新时代继续构建及发扬大学精神要把握新形势,继续发挥大学精神的文化引领作用;发展新内涵,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符合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文章从总结分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入手,阐释劳动教育的意义,结合太原工业学院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育人;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为了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素养教育应成为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院校培养准职业人应兼顾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本文结合本校职业素养教育探索的实践,分析了过去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现行的方案与实施过程,期望能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
期刊
摘 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概念已经提出有十余年的时间,它的内涵和构建机制也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文化艺术新人和生产高质量文艺作品的重任,因此,艺术类高校的“三全育人”要能够从艺术的特性出发,遵循其发展规律,吸纳专业教师进入思政育人的队伍,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全新的格局。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高校;新时代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