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问题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关于民族国家认同(nation-state identity)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理论热点。在“后”冷战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人员交往和国际性流动日渐频繁,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也势必会发生交汇、碰撞和影响。在总体上,
其他文献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能离开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境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其思想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异常艰难和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是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内在统一的结果。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的制高点和时代的制高点上去真切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伟大意义,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重要的是在方法论原则的高度上对其加以推进。为此,本刊特邀两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经典
近现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外国文学理论与思潮席卷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格局。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为更好推动新形势下的文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举办了“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级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决策部署,相关领导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广大科研机构和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纪念活动,推出了大量学术含量高、学术影响力大的科研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泛、涉及问题之深入、挖掘和运用史料之权威,均创历年之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多次重要讲话,为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和理论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和思想理论宣传部门,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研讨,加强舆论宣
新文化运动标志着科学与民主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接受,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与启蒙意义。但在近二十年的某些所谓“反思”当中,其开辟中华民族新文化前进方向的形象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颠覆。今年恰逢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为正本清源,本刊约请相关学者以笔谈的形式,对近二十年来的某些“反思”进行再检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提出,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之一,其意义不仅在于科学世界观的创造性应用,更在于强调人的解放与新道德的统一,因此新派人士拣择西方思想中的可用
2006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新体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存在较大分歧。基于访谈和对西部某省所有小学2008-2013年校级数据分析,发现省级统筹改革是一个组合式改革,包括普惠性项目和特惠性项目,二者配置原则、受惠对象和分配效果均不同。利用普惠性投入保障基本的经常性开支需求,利用特惠性投入保障非经常性开支需求,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发展性需求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两类项目投入力度的相对变化,影响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校际差距的变化
编者按: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曰益提高。同时,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如何适应既有国际规则,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以及如何处理好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关系,进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是在新时期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2015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了以“理论建构与现实回应:法治中国视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次大会,必将作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载入史册。
水上交通在文明时代初期的地位非常重要。借助已脱离原始形态的水运工具,商代黄河干支流皆可通航,其时人工水系航运亦不当为空白。水上交通与商代文明有密切的关系:商代都城选址及战略要地的建构考虑到水运这一重要因素;水上交通在军事征伐中发挥着作用;商代的贡纳、贸易特别是江南铜的北上有赖于水运;水运之路推动着商代文明的自身发展与向外播衍。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运动与中华文明复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趋势”三大张力之中。这三大张力彰显出确立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所面临的三大难题,是我们认清中国在当代世界历史中的位置,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的思想坐标。为解决难题,需要建立“复杂现代性”理念,并以此作为分析中国面临挑战的分析框架和探寻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法论原则。同时,需要建立与“复杂现代性”相应的思维方式,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