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妙语解说《论语》心得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t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说《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于丹的精彩解说,展示了一位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设问——切实的导发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篇幅虽不长,内涵却丰富而又深刻,这无疑给解说造成了难度。于丹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十分精准地选择了解说点,并用设问的方式加以提示。如此导发心得,针对性强,意向明确,既可以引导讲者的思路,又能够启发听者的思考。例如,于丹谈“心灵之道”是这样开讲的: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讲者首先从人生的普遍性上指出“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的事实,接着说明《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最后设问:“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这就把《论语》的思想观念从远古的历史直接导向现代人的人生态度。显而易见,这一富有悬念的导向性设问,大大激发了听者的关注兴趣,从而增强了讲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于丹不仅善于在每一讲的开头巧妙设问,而且精于在讲解的过程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实现语意的过渡和话题的转换,同样能产生有效的导发作用。例如,她在讲“处世之道”的时候,引用了孔子的学生子游的话,说明“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接着这样说道:
  《论语》告诉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那么,对待自已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讲者连用了两个设问句,把“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论断导向了对如何处理家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而承接这一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就显得十分紧凑而又自然。同时,也必然会激发听者关注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简明的阐释语
  
  讲《论语》心得,不能不涉及对《论语》原文语意的讲解。于丹就特别善于针对听者的理解程度,运用简明的语言,把孔子言论中蕴涵的深刻义理阐释出来,给人以启发和教益。例如,她在讲“君子之道”的时候,这样讲解孔子的一句话: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选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于丹在引述了孔子的原话并概括大意之后,重点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她讲什么叫“仁者不忧”,是直接从语义上进行阐发的,既简洁又清楚。而讲什么叫“知(智)者不惑”,则运用了对比手法,把“半个世纪之前”和“当今社会”对照起来,说明人们的烦恼和痛苦因时代不同而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她才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了“知者不惑”的含义,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感。在讲什么叫“勇者不惧”的时候,她直接引用老百姓的话来加、以阐释,十分通俗易懂。最后才揭示出“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的道理。这样讲解《论语》,无疑会加深听者对孔子一些经典言论的理解和领会。
  
  三、叙事——生动的引述语
  
  诚然,《论语》中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一些道理又比较深奥。如果讲得不好,很容易流于空泛和枯燥,而于丹谈《论语》心得的一大特点就是,她长于通过引用许多古今中外的故事来阐述《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观念。这种富有情节性和吸引力的叙事,既生动形象,又蕴含情趣和哲理,大大增强了说理的感染力和启示力。例如,她在谈“君子之道”时,阐释了孔子所谓“君子不器”的含义,接着这样说道:
  我曾经看过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一一搬砖吗?
  他又把这个问题拿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得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檫了一把讦,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于丹引述的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平常,实则意味深长。特别是通过她接下来对故事中人物生活态度的三个层次的理性解读和分析,让听者领悟了“态度决定一切”的深刻哲理,从而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成为一个真君子”。显而易见,这样通过叙述故事来阐明道理,避免了奎洞的说教和艰深的论析,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因而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议论——精辟的评析语
  
  善于运用精辟的评析语展开议论,是于丹解说《论语》心得的又一大特色。这种画龙点睛式的个性化议论,是她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思想升华中生发出来的,体现了一个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人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窖智,充满了强烈的启悟性和巨大的感召力。例如,她谈“理想之道”,在评析曾经的理想的时候,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议论: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合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速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于丹先用形象的比喻方法议论“理想和行动的关系”,既生动又贴切,后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揭示内心愿望和外在形式之间的矛盾,启示人们懂得应当舍弃什么和尊重什么。如此富有哲理性的议论,无疑是讲者人生的体悟和智慧的结晶。
  于丹不仅精于在讲解过程中针对评析的事理展开议论,而且善于在每一讲结束的时候,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进行归钠和概括,以表达她的真知灼见。例如,在“人生之道”一讲的结尾,她这样说道: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扁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于丹运用简洁凝炼的语言,论述了学习经典的真谛和圣贤的意义,同时揭示了《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这些具有个性和文采的议论,鲜明地体现了讲者探索古代经典的学术思想深度和弘扬古典文化的现代精神高度。对于听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文明的提升。
  综上所述,于丹教授以一个女性的独特视角和心态解读《论语》,让一部古代的儒家经典变得如此富有现实的包容性和亲和力。真可谓别具一格,妙语连珠。诚如她自己所说:“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这或许也是于丹妙语解说《论语》心得的价值吧。
其他文献
现在,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桑迪·格雷本。在他的青年时期,桑迪是个非常好的学生,可是他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因此只能依靠奖学金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在那里,他遇见了他的室友,他也同样正在接受学校的资助。  当桑迪读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突然感染了一种眼疾,最后被确诊为青光眼。不幸的是,这种疾病没有被及早发现,结果他基本上变成了一个盲人。我想请大家想象一下,你一直看得见的生活逐渐黑暗下来,
期刊
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毕业前的一天下午。  我带着新买的书走回寝室,路过宿舍旁的篮球场,不经意的,却一眼就看见了他:深蓝色的短袖T—shirt,白色的球裤,头发随风微微扬起,瘦瘦的样子很像《灌蓝高手》里面_的藤真。每次看到他,都会不由自主地出神。  我把书放回了寝室,下楼以后又来剧篮球场边,为了掩饰自己,我东张西望地把场子里四个篮框的方向都望了个遍,然而又感觉这样的时刻很幸福,远远看着他,有一、种想
期刊
从那个周六开始,我成了刘老师的囚徒。事件的缘起是:夏军神吹他极能喝酒。我看不惯这种人,就跟夏军打赌,我出资买酒,夏军能喝,权当请客,若喝不下或是醉了,双倍奉还酒钱。说实话,写完赌约,我就后悔了,我穷得连学费都交不起,还出这冤枉酒钱。不久,夏军便让一斤谷烧见底,开始豪言壮语:“狗屁爱情,假的!”这家伙又哭又闹,终于引来了教导主任。  接着,一向待我严格的班主任刘老师生气了:“我心痛的不是你们打赌,心
期刊
都说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具有草莓这种水果的某些特点,仔细瞧瞧,还真有点道理。第一,外表光鲜。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普遍提高,当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们做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充分享受他们曾经向往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于是,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他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多元化和西方商业文化的影响,80后对服饰、饮食、健身、智力发展的意识普遍
期刊
一个初涉职场的新鲜人,会因缺少对公司环境的了解和工作的经验而担心被炒鱿鱼,也会因“摸不清老板啥脾气”而在职场一头雾水,如履薄冰。其实,上司作为过来人,也当过“小兵”,他之所以聘用你就是想发掘你的优势为公司所用,关键你得及时亮出你的“王牌”,闪亮自己个性的同时也不忘“投其所好”。    务实又上进    前几年,计算机在普通人眼里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肯定有前途,高中毕业的可可也满怀希望地上了一家电脑
期刊
第一次见到张妍,是在港汇广场的大楼梯下面。那时还是冬天,她在人群中异常显服。高挑且瘦的身材,极短的裙子,她只有21岁,还有着校园里未脱的稚气和单纯。  第二次见到张妍,是在一家幽静的茶馆里。时隔几个月后,她似乎变得成熟了许多。没有化妆,没有客套。她说,自己是个“自来熟”,一旦彼此不分,就会敞开心扉。    做人就要“自来熟”    去年,张妍报名参加了“超级Y客大赛”,这是一次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校园
期刊
刘嘉大学毕业后凭着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一家外企谋得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留在了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经过6年的打拼,手头不仅有了一定的积蓄,还与一位漂亮的女孩建立了恋爱关系,准备年底结婚。  上周三,刘嘉通过按揭购买的新房发了钥匙,他特别兴奋。熬了两个通宵设计出了一套房子的装修方案,一下班就拿着方案和效果图匆匆赶往女友家,想和女友商量后尽快施工。  “刘嘉!”快到女友家住的公寓楼时,刘嘉突然听到有人
期刊
俺娘,农村里最朴实无华的一位母亲,无甚特别,终日在田间和灶台上忙碌着,点燃着一家人的袅袅炊烟。娘大字不识,俗话说的睁眼瞎子,然而,在娘的字典里,却用乡间最憨实的汉字为儿子祈祷幸福的未来。  苏北农村,特别是江淮一带,小孩子到了六周岁,家里的大人总要给孩子庆贺,当地兴孩子六岁剃毛头。什么叫毛头?就是在孩子的脑勺后留有一撮头发。就是小辫子,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由孩子的舅舅把那小辫子给剃了。也许是民间
期刊
工作的关系,我和日本商人打交道比较多,他们除了精狡的一面外,其敬业勤奋的商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我随日商多和田先生到山东一家小厂去看设备。为了省钱,工厂用自己的微型面包车接客人。由于飞机晚点,多和田到达时,已是下午五点。出了机场,他随我一头钻进狭小陈旧的面包车,没有丝毫的不满,反倒说,这样就挺好,工厂就应该精打细算。  当时天降大雪,异常寒冷。多和田从南方过来,只套了件羊毛衫和风衣。车
期刊
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外来务工者,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最低层,要为每日的生计辛勤奔波。他们大多敏于行而讷于言,不善与人侃侃而谈。但有时却能以精湛的寥寥数语,道出某种生活哲理,叫你又感慨又佩服。  去年冬天,我外出采访。在路过一幢28层的商务大楼时,忽觉天空有水滴溅落。抬头一看,原来是几个外地的小伙子在清洗大楼的外墙。他们长索系腰,悬在半空,先用清洗液涂抹墙面,用长柄刷刷出污垢,再用水管逐层冲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