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浓厚的兴趣,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极大动力;发散思维是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做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做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大师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要激发学生思维愿望
亚里士多德精辟的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通过学而起作用。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根据学生愿意想,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启迪思维的基础为奠定启迪思维的基础,教学时,应在讲每一问题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此问题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说明解决此问题的方法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找到这种解法,以引起学生的好胜心,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最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和醒目的板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要试一试)愿意想的状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争论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克服思维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如在学完小数乘法后的复习课上,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认为还可以补充一道例题:0.125×0.2=0.0250,法则也应增加,注意补零与划零,补零放在前也就是要先补充零后划零。”他补充的这一条,正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唯书的精神多令人赞叹啊!
二、要培养学生思维兴趣
思维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浓厚的兴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成为学习的极大动力。在教学中,要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如讲“分数的初步认识”,利用简易教具——粉笔来导入新课,首先是一支、二支、三支叫学生数,学生会觉得非常简单、积极性很高,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高潮,突然一支粉笔被分成了两半,问学生这一半的粉笔我们用什么表示?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答案,自然地就引入新课。由于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所学。
在施教过程中,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圆的认识知识再创造,使学生能有兴趣地参与、有步骤地实践、有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再如,在探讨“种植草坪植物”问题时,为了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和已经具有的条件,让学生作出判断。
三、要诱导学生思维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一个小发现,一个小创造,甚至一个奇思妙想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例如,对于210×(□□□-□□)+□□=3000,不少学生难以下手,试了许多数都不行,百思不得其解,可有个学生从容地起来回答:“老师,我猜加号后面的方框一定要写60,而括号里面的数可以有无数个,但它们的差一定要等于14才行,比如15-1,16-2,等等。”全班同学一下子哗然起来,有的学生甚至笑了起来,说他异想天开,有的同学却埋头去验证,果然结果都等于3000。我问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他说:“我是根据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用3000 = 210×14﹢60,所以很快地得出结果”。这时全班同学突然茅塞顿开。
四、要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是指善于打破常规,对一个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8+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有一个学生提出了9×4+8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假设这几个加数都相同呢?还可以怎样算?有的学生马上想到用9×5-1计算,即把8也看作9,那么就有5个9,列为5×9,而8看作9多加了1,所以再减1。当学生叙述完理由后,又有学生马上想到8×5+4的方法,显然,这位同学触类旁通,把所有的加数看成了8来计算。学生从多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既开阔了思路,又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五、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的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精心设计开放式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开放性习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思维,求得合理和正确的答案。这种练习能够避免学生形成的思维定势,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12=□+□”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可以填很多的数,如:12、0、11、1、10、2、9、3、8、4、7、5、6、6、5、7、4、8、3、9、2、10、1、11、0、12,比单一的9+3=□强多了。实践证明,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开放式的例题和习题特别是设计一些让学生画、剪、折、摆、制作与计算、手脑并用的题,并十分注意练习的反馈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做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大师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呢?
一、要激发学生思维愿望
亚里士多德精辟的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通过学而起作用。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根据学生愿意想,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启迪思维的基础为奠定启迪思维的基础,教学时,应在讲每一问题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此问题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说明解决此问题的方法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找到这种解法,以引起学生的好胜心,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最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和醒目的板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要试一试)愿意想的状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争论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克服思维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如在学完小数乘法后的复习课上,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认为还可以补充一道例题:0.125×0.2=0.0250,法则也应增加,注意补零与划零,补零放在前也就是要先补充零后划零。”他补充的这一条,正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一个小学生唯书的精神多令人赞叹啊!
二、要培养学生思维兴趣
思维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浓厚的兴趣,将使学生百折不挠,成为学习的极大动力。在教学中,要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如讲“分数的初步认识”,利用简易教具——粉笔来导入新课,首先是一支、二支、三支叫学生数,学生会觉得非常简单、积极性很高,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高潮,突然一支粉笔被分成了两半,问学生这一半的粉笔我们用什么表示?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答案,自然地就引入新课。由于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所学。
在施教过程中,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圆的认识知识再创造,使学生能有兴趣地参与、有步骤地实践、有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再如,在探讨“种植草坪植物”问题时,为了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和已经具有的条件,让学生作出判断。
三、要诱导学生思维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一个小发现,一个小创造,甚至一个奇思妙想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例如,对于210×(□□□-□□)+□□=3000,不少学生难以下手,试了许多数都不行,百思不得其解,可有个学生从容地起来回答:“老师,我猜加号后面的方框一定要写60,而括号里面的数可以有无数个,但它们的差一定要等于14才行,比如15-1,16-2,等等。”全班同学一下子哗然起来,有的学生甚至笑了起来,说他异想天开,有的同学却埋头去验证,果然结果都等于3000。我问这位学生:“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他说:“我是根据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用3000 = 210×14﹢60,所以很快地得出结果”。这时全班同学突然茅塞顿开。
四、要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是指善于打破常规,对一个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8+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有一个学生提出了9×4+8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假设这几个加数都相同呢?还可以怎样算?有的学生马上想到用9×5-1计算,即把8也看作9,那么就有5个9,列为5×9,而8看作9多加了1,所以再减1。当学生叙述完理由后,又有学生马上想到8×5+4的方法,显然,这位同学触类旁通,把所有的加数看成了8来计算。学生从多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既开阔了思路,又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五、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的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精心设计开放式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开放性习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思维,求得合理和正确的答案。这种练习能够避免学生形成的思维定势,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12=□+□”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可以填很多的数,如:12、0、11、1、10、2、9、3、8、4、7、5、6、6、5、7、4、8、3、9、2、10、1、11、0、12,比单一的9+3=□强多了。实践证明,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开放式的例题和习题特别是设计一些让学生画、剪、折、摆、制作与计算、手脑并用的题,并十分注意练习的反馈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