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淮河琴书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说唱曲艺,距今约有200多年历史。曲调婉转流畅,韵味优美悠长,记录了当地实时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反映社会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冲击下,淮河琴书面临着众多地方曲艺共同的问题,本文将根据淮河琴书当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初步探讨进行形式内容创新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吸引更多的爱好者,以使淮河琴书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淮河琴书;发展;问题
一 淮河琴书发展意义概述
淮河琴书是流传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蚌埠市等皖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说唱曲艺,曲调婉转流畅,唱腔舒缓浑厚,语言纯朴生动,韵味优美悠长,在淮河流域众多的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淮河琴书唱腔音乐为主曲体,代表性唱腔有:“四句腔”“ 垛子板”,还有“凤阳歌”、“梅花落”等曲牌。随着时代的發展和观众的审美需求,淮河琴书在表演中逐渐融入了阜阳嗨子戏、安庆黄梅戏、安徽坠子、民间小调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淮河风情的文化特色,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解放初期,淮河琴书作为文艺范畴,用于服务群众、宣传思想;近些年,淮河琴书作为一种文化产业,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手段,逐渐走向经济领域范畴,传统曲艺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淮河琴书也迎来了发展新时代。
阜阳市阜南县梆剧团孟影老师——淮河琴书的第五代传承人,对淮河琴书的发展和传播做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创作了很多新时代作品,也带着淮河琴书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十九大召开后,淮河琴书成为时代发展、政策宣传的重要手段。阜南县文化馆在孟影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新时代新思想创作出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的作品。如反应干部转变作风、党和群众新的干群关系的《轧狗风波》,反应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说说咱村的新变化》等。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百姓喜欢的乡音乡韵,艺术化的向群众宣传十九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和政府为人民做实事的精神活动,积极的思想内容对当下的时事政治和思想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淮河琴书作为传统民间曲艺,源于百姓生活,记录了当地乡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反映了社会进步,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二 淮河琴书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曲艺认可度缺失
在电影、网络、电视等视觉冲击力盛行的新时代,淮河琴书作为传统曲艺,受众群体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由于专业从事淮河琴书艺术人员较少,表现内容单一。在八十年代前淮河琴书一直是民间艺人求生的技能,演唱多为口口相传,没有剧本和专业的排练。近些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出现一批专业从事淮河琴书工作者,创作出了很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作品,但是由于其内容不够丰富很难受到大众群体的喜爱。另一方面淮河琴书为民间传统曲艺,其演出大多集中在乡镇舞台,采用传统的演出形式,导致其欣赏观众大多是年龄较长的人群,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年轻群体、学生群体对其所知甚少,甚至多数人对这一曲艺闻所未闻。
淮河琴书的专业演出场所和专业演员相对较少,演出的艺人年龄相对偏大,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琴书行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淮河琴书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本应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线,却因为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一方面由于从事本行业演出机会较少,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没有专业的演出场所和培训学校,演出得不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的双重缺失,使得从事本行业的多为一些年龄较长的传统老艺人,缺乏年轻的血液和创新的精神。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传播方式陈腐
淮河琴书作为一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草根文化”,早期演出大多是在秋收或午收后在乡间为老板姓进行表演,用演出换取粮食,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谋生的手段,近些年传统文化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地方剧团和文化馆邀请老一辈艺人们进行曲艺的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得淮河琴书从田间地头演出正式的走上了专业的舞台。从演出形式及内容的转变可以看出琴书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近些年孟影老师带着淮河琴书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进行演出交流,,但是其演出大多仍处于乡镇,没有走出民间舞台。并且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淮河琴书没有紧随时代潮流更新传播方式。
三 淮河琴书发展策略探究
《易经》曾说“与时偕行”“日新其得”。创新是任何实物不断发展以臻永恒存在的不竭源泉。时代背景决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任何一门艺术都与它所生存的时代息息相关,仅能适应一个时代的作品会迅速被淘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仅仅是改编整理传统剧目,对前人的作品修修补补并未是对淮河琴书的很好继承。需要通过传承传统剧目与创作新剧目,反映时代的声音,用艺术形式承载教化意义。
(一)改善艺术创作,完善表演形式
观众需求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增加受众群体亟需解决的是作品的创编与表演要协调艺术情感表达及观众审美共鸣之间的关系。淮河琴书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它的内容生活化的反应了百姓的心声。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传统剧目随流传较广也为年龄较长观众所喜爱,但是故事陈旧、观念滞后,难以引起社会中坚力量年轻人的思想共鸣。内容的创新是吸引观众最好的方式,淮河琴书的传统剧目大多是传说故事、百姓生活,现代创作剧目增加了实时政治。扩大创作题材领域以吸引各行各业人士的眼球,面向更多观众如学生、工人、农民、职场精英等,讲述校园生活、职场变化、农耕牧收的故事题材,创作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潮流语汇和思想理念,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增强琴书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电影、电视、话剧、戏曲、相声、小品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冲击下,单一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表演形式被日渐抛弃,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人们审美价值取向,传统的一架扬琴一张嘴很难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意境美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留其传统唱腔“九腔十八调”和扬琴伴奏的基础上,探索舞台、服装、道具、唱腔、角色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彰显地方小戏特色。如:(1)角色扮演可以由一人多角转换为一人一角说唱形式,多名演员进行表演以更深入的展现人物形象及个性;(2)伴奏乐器可由传统乐器扬琴、二胡、琵琶等,根据剧情的需要加入一些现代乐器的音色,通过丰富的音响效果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3)音乐节奏由缓慢有序的说唱节奏逐渐加入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律动,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人们的审美变化;(4)结合当代的审美眼光,在说唱中加入当下流行的时代元素和语言语汇,将淮河琴书发展为能适应时代需求的能为广大群众所接纳和喜爱的一种“流行性传统曲艺”。总而言之,需要将生活元素融入琴书各领域使淮河琴书成为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写照,用传统的艺术引领时代潮流。 (二)增加传播渠道,转变培养模式
1.艺术活动线上传播
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传统的口口相傳的传播方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甚至在快速的前进步伐中淮河琴书将逐渐被吞噬而消失。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传播可以更容易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可以初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1)建立淮河琴书网站。收集整理琴书的相关剧目、演出视频及其他历史资料,及时更新最新演出信息和演出资料,为更多的琴书爱好者提供便利服务。(2)官方注册淮河琴书公众号。吸纳淮河琴书艺术家、爱好者进行交流,并请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进行线上指导。(3)电视、广播等节目设置地方曲艺专栏节目。请专业表演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录制相关节目,推广淮河琴书曲艺。(4)政府出资开设网络直播课堂。请名家进行公益性直播课堂,在线教学与答疑,解决各地区缺乏师资的难题。
2.教学活动线下传承
传播与传承始终是一脉相连的,线上活动为淮河琴书的普及和推广打下基础,同时线下活动将曲艺更真实的与生活相关联。(1)淮河琴书进校园。淮河琴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很多的民间艺术家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若是能将淮河琴书作为一项特色课程推进师范类院校,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同时将其引进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可以将淮河琴书更好的传承下去。(2)开设公益性讲座。将淮河琴书以幽默、生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同时进行互动交流。
淮河琴书是根植于民间乡土的一种传统说唱曲艺,内容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大众的审美眼光,淮河琴书作为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的写照,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内容、形式等方面革新,才能为更多观众所喜爱,进而使其源于生活走进生活,发挥它最大的文化价值,促进优秀的传统曲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黄红纲.安徽琴书起源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13.
[2] 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
[3] 于雅林.传承中的继承、继承中的创新--徐州琴书历时衍变寻轨[J].中国音乐,2011.
[4]尚原野.阜南县孟影:淮河琴书说人生[J].阜阳日报,2014-12-23.
[5]鄢秀丽.淮河琴书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性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
作者简介
王倩,1990.5-,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音乐与舞蹈学方向
基金项目: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阜阳地区淮河琴书文化研究”(SK2016011)阶段性成果;2017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项目号2017jxtd068),阶段性成果 。
(作者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淮河琴书;发展;问题
一 淮河琴书发展意义概述
淮河琴书是流传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蚌埠市等皖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说唱曲艺,曲调婉转流畅,唱腔舒缓浑厚,语言纯朴生动,韵味优美悠长,在淮河流域众多的戏曲文化中独树一帜。淮河琴书唱腔音乐为主曲体,代表性唱腔有:“四句腔”“ 垛子板”,还有“凤阳歌”、“梅花落”等曲牌。随着时代的發展和观众的审美需求,淮河琴书在表演中逐渐融入了阜阳嗨子戏、安庆黄梅戏、安徽坠子、民间小调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淮河风情的文化特色,2008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解放初期,淮河琴书作为文艺范畴,用于服务群众、宣传思想;近些年,淮河琴书作为一种文化产业,采用市场化的经营手段,逐渐走向经济领域范畴,传统曲艺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淮河琴书也迎来了发展新时代。
阜阳市阜南县梆剧团孟影老师——淮河琴书的第五代传承人,对淮河琴书的发展和传播做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创作了很多新时代作品,也带着淮河琴书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十九大召开后,淮河琴书成为时代发展、政策宣传的重要手段。阜南县文化馆在孟影老师的带领下结合新时代新思想创作出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的作品。如反应干部转变作风、党和群众新的干群关系的《轧狗风波》,反应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说说咱村的新变化》等。作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百姓喜欢的乡音乡韵,艺术化的向群众宣传十九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和政府为人民做实事的精神活动,积极的思想内容对当下的时事政治和思想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淮河琴书作为传统民间曲艺,源于百姓生活,记录了当地乡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反映了社会进步,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二 淮河琴书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曲艺认可度缺失
在电影、网络、电视等视觉冲击力盛行的新时代,淮河琴书作为传统曲艺,受众群体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由于专业从事淮河琴书艺术人员较少,表现内容单一。在八十年代前淮河琴书一直是民间艺人求生的技能,演唱多为口口相传,没有剧本和专业的排练。近些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出现一批专业从事淮河琴书工作者,创作出了很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作品,但是由于其内容不够丰富很难受到大众群体的喜爱。另一方面淮河琴书为民间传统曲艺,其演出大多集中在乡镇舞台,采用传统的演出形式,导致其欣赏观众大多是年龄较长的人群,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年轻群体、学生群体对其所知甚少,甚至多数人对这一曲艺闻所未闻。
淮河琴书的专业演出场所和专业演员相对较少,演出的艺人年龄相对偏大,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琴书行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淮河琴书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本应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线,却因为缺乏创新精神导致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一方面由于从事本行业演出机会较少,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没有专业的演出场所和培训学校,演出得不到广泛认可。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的双重缺失,使得从事本行业的多为一些年龄较长的传统老艺人,缺乏年轻的血液和创新的精神。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传播方式陈腐
淮河琴书作为一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草根文化”,早期演出大多是在秋收或午收后在乡间为老板姓进行表演,用演出换取粮食,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谋生的手段,近些年传统文化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地方剧团和文化馆邀请老一辈艺人们进行曲艺的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得淮河琴书从田间地头演出正式的走上了专业的舞台。从演出形式及内容的转变可以看出琴书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近些年孟影老师带着淮河琴书走向全国,面向世界进行演出交流,,但是其演出大多仍处于乡镇,没有走出民间舞台。并且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淮河琴书没有紧随时代潮流更新传播方式。
三 淮河琴书发展策略探究
《易经》曾说“与时偕行”“日新其得”。创新是任何实物不断发展以臻永恒存在的不竭源泉。时代背景决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任何一门艺术都与它所生存的时代息息相关,仅能适应一个时代的作品会迅速被淘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仅仅是改编整理传统剧目,对前人的作品修修补补并未是对淮河琴书的很好继承。需要通过传承传统剧目与创作新剧目,反映时代的声音,用艺术形式承载教化意义。
(一)改善艺术创作,完善表演形式
观众需求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增加受众群体亟需解决的是作品的创编与表演要协调艺术情感表达及观众审美共鸣之间的关系。淮河琴书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它的内容生活化的反应了百姓的心声。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传统剧目随流传较广也为年龄较长观众所喜爱,但是故事陈旧、观念滞后,难以引起社会中坚力量年轻人的思想共鸣。内容的创新是吸引观众最好的方式,淮河琴书的传统剧目大多是传说故事、百姓生活,现代创作剧目增加了实时政治。扩大创作题材领域以吸引各行各业人士的眼球,面向更多观众如学生、工人、农民、职场精英等,讲述校园生活、职场变化、农耕牧收的故事题材,创作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潮流语汇和思想理念,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增强琴书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电影、电视、话剧、戏曲、相声、小品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冲击下,单一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表演形式被日渐抛弃,快节奏的生活改变了人们审美价值取向,传统的一架扬琴一张嘴很难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意境美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留其传统唱腔“九腔十八调”和扬琴伴奏的基础上,探索舞台、服装、道具、唱腔、角色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彰显地方小戏特色。如:(1)角色扮演可以由一人多角转换为一人一角说唱形式,多名演员进行表演以更深入的展现人物形象及个性;(2)伴奏乐器可由传统乐器扬琴、二胡、琵琶等,根据剧情的需要加入一些现代乐器的音色,通过丰富的音响效果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3)音乐节奏由缓慢有序的说唱节奏逐渐加入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律动,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人们的审美变化;(4)结合当代的审美眼光,在说唱中加入当下流行的时代元素和语言语汇,将淮河琴书发展为能适应时代需求的能为广大群众所接纳和喜爱的一种“流行性传统曲艺”。总而言之,需要将生活元素融入琴书各领域使淮河琴书成为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写照,用传统的艺术引领时代潮流。 (二)增加传播渠道,转变培养模式
1.艺术活动线上传播
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传统的口口相傳的传播方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甚至在快速的前进步伐中淮河琴书将逐渐被吞噬而消失。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传播可以更容易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可以初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1)建立淮河琴书网站。收集整理琴书的相关剧目、演出视频及其他历史资料,及时更新最新演出信息和演出资料,为更多的琴书爱好者提供便利服务。(2)官方注册淮河琴书公众号。吸纳淮河琴书艺术家、爱好者进行交流,并请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进行线上指导。(3)电视、广播等节目设置地方曲艺专栏节目。请专业表演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录制相关节目,推广淮河琴书曲艺。(4)政府出资开设网络直播课堂。请名家进行公益性直播课堂,在线教学与答疑,解决各地区缺乏师资的难题。
2.教学活动线下传承
传播与传承始终是一脉相连的,线上活动为淮河琴书的普及和推广打下基础,同时线下活动将曲艺更真实的与生活相关联。(1)淮河琴书进校园。淮河琴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很多的民间艺术家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若是能将淮河琴书作为一项特色课程推进师范类院校,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同时将其引进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可以将淮河琴书更好的传承下去。(2)开设公益性讲座。将淮河琴书以幽默、生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同时进行互动交流。
淮河琴书是根植于民间乡土的一种传统说唱曲艺,内容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大众的审美眼光,淮河琴书作为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的写照,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内容、形式等方面革新,才能为更多观众所喜爱,进而使其源于生活走进生活,发挥它最大的文化价值,促进优秀的传统曲艺得以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黄红纲.安徽琴书起源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13.
[2] 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
[3] 于雅林.传承中的继承、继承中的创新--徐州琴书历时衍变寻轨[J].中国音乐,2011.
[4]尚原野.阜南县孟影:淮河琴书说人生[J].阜阳日报,2014-12-23.
[5]鄢秀丽.淮河琴书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性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
作者简介
王倩,1990.5-,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音乐与舞蹈学方向
基金项目: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阜阳地区淮河琴书文化研究”(SK2016011)阶段性成果;2017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团队”(项目号2017jxtd068),阶段性成果 。
(作者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