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育,即饮食教育。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和“教育改革”关注度越来越高,“食育”一词开始被大众提及。本文简述了中国近代食育的起源及发展,并探讨了未来食育教学。
关键词:食育;饮食文化;健康
一、“礼于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食医合一”和“孔孟食道”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形成于周秦时期,现有记载和“食育”相关的理论,大都始于此时。常说的“食不言、寝不语”就出自《论语·党乡》,而《礼记》曰: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可见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华饮食文化凝集了无数宝贵的内容并传承至今。而传统饮食文化的重点在于“礼”,正如《礼记·内则》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二、中国近代食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营养和健康成为国民关注饮食的重点。1989年10月,《我国的膳食指南》发布,该指南力求促进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倡导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以促进健康。虽未提及“食育”二字,该膳食指南却是中国近代食育理论的转折。
受日本食育的影响,2006年,我国学者开始对食育进行研究,并认为“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婴幼儿开始。”
三、我国食育现状
我国的家庭食育主要是言传身教,缺乏理论。一个中国家庭主厨的饮食习惯和偏好支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偏好,而子女长大后,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偏好也将影响下一代,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缩影——传承。这种传承有很多优良美德,但也会有一些不好的饮食观念。要想改变一代人的食育理念,校园食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各个省份都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食育教学。尽管如此,我国食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家对于食育的理解与重视不断被丰富和加强,业内专家不断呼吁将食育立法并纳入教育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食育法律。”
近年来,与食育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陆续发布,如2008年出台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把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201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要求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 2020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明确指出,国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四、未来之路
做好食育,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针对性、系统地教育。
幼儿时期,应以“认”“知”为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还可教以是非,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10多年来,经过无数教育者和学者的努力,这阶段的教育已经日趋完善。
小学阶段,应以实践为主,参考“从农田到餐桌”,解决“怎么来的”的问题,让孩子们看看种子是如何播种、如何长大,如何被做成食物的,让他们在体验中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珍惜粮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学阶段,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懂得“营养”和“健康”,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比如食物中有哪些营养元素,人体为什么需要这些营养元素,什么与健康息息相关等。还可以让孩子们为家庭设计科学食谱、为中国人设计膳食指南等。
无论针对哪个阶段孩子的教育,都要尽量生动有趣,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避免灌输式的教育。
当然,仅仅教育少年、儿童是不够的。食育的专业性很强,大学和技术院校应该增设食育相关课程,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和社会也要更多关注食育,注重相关资源的投入,鼓励创新和探索,加强相关知识宣传。
食育不仅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更是关乎国民健康的大事,其任重而道不远。目前,民众对于“食品安全”和“教育改革”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尤其是新冠肺炎防控以來,教育和饮食健康已经是民众关心的热门话题,而食育不仅关乎教育改革也关系到食品安全,自然而然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做好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键词:食育;饮食文化;健康
一、“礼于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食医合一”和“孔孟食道”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形成于周秦时期,现有记载和“食育”相关的理论,大都始于此时。常说的“食不言、寝不语”就出自《论语·党乡》,而《礼记》曰: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可见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华饮食文化凝集了无数宝贵的内容并传承至今。而传统饮食文化的重点在于“礼”,正如《礼记·内则》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二、中国近代食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营养和健康成为国民关注饮食的重点。1989年10月,《我国的膳食指南》发布,该指南力求促进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倡导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以促进健康。虽未提及“食育”二字,该膳食指南却是中国近代食育理论的转折。
受日本食育的影响,2006年,我国学者开始对食育进行研究,并认为“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婴幼儿开始。”
三、我国食育现状
我国的家庭食育主要是言传身教,缺乏理论。一个中国家庭主厨的饮食习惯和偏好支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偏好,而子女长大后,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偏好也将影响下一代,这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缩影——传承。这种传承有很多优良美德,但也会有一些不好的饮食观念。要想改变一代人的食育理念,校园食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各个省份都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食育教学。尽管如此,我国食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家对于食育的理解与重视不断被丰富和加强,业内专家不断呼吁将食育立法并纳入教育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食育法律。”
近年来,与食育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陆续发布,如2008年出台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把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201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要求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 2020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明确指出,国家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四、未来之路
做好食育,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针对性、系统地教育。
幼儿时期,应以“认”“知”为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还可教以是非,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10多年来,经过无数教育者和学者的努力,这阶段的教育已经日趋完善。
小学阶段,应以实践为主,参考“从农田到餐桌”,解决“怎么来的”的问题,让孩子们看看种子是如何播种、如何长大,如何被做成食物的,让他们在体验中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珍惜粮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学阶段,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懂得“营养”和“健康”,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比如食物中有哪些营养元素,人体为什么需要这些营养元素,什么与健康息息相关等。还可以让孩子们为家庭设计科学食谱、为中国人设计膳食指南等。
无论针对哪个阶段孩子的教育,都要尽量生动有趣,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避免灌输式的教育。
当然,仅仅教育少年、儿童是不够的。食育的专业性很强,大学和技术院校应该增设食育相关课程,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政府和社会也要更多关注食育,注重相关资源的投入,鼓励创新和探索,加强相关知识宣传。
食育不仅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更是关乎国民健康的大事,其任重而道不远。目前,民众对于“食品安全”和“教育改革”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尤其是新冠肺炎防控以來,教育和饮食健康已经是民众关心的热门话题,而食育不仅关乎教育改革也关系到食品安全,自然而然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做好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