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此刻,往回望26个年头,那正是1991年。
那时海南刚刚建省不久,我调到报社工作也不久。年轻时的我屯垦戍边,在海南农垦工作的时间很长,到报社当了记者,跑的又恰好是农业口,这辈子,跟“农”字算是分不开了。
一天晚上,我到当时主管农业的海口市张副市长家中谈事,谈完当天报道的事后,他突然问我:“你老家是广东潮汕哪里?”
我答:“揭阳。”
没想到他闻听此话,显得很高兴:“好啊,好啊,是揭阳就最好啦。”
原来,张副市长刚看过当时全国先进乡镇企业的材料,其中有一份就是揭阳的。这令他对揭阳的乡镇企业情况格外感兴趣,便问我:“想不想回老家走一趟?看看那边的情况。”
这是何等的好事,我当即回答可以。
张副市长历来办事雷厉风行,只见他随手从桌上抓起一张灰白色的包装纸,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写了一张介绍信。
现在想起来,这是我活到今日几十年间,所见过的写得最快、纸质最差、内容最简单的一封介绍信。这封信是写给他在广州读书时的一位姓魏的老同学――时任揭阳县常务副县长。信的大意是,我们这里的一位记者江某,到揭阳那边联系考察一下乡镇企业,望老同学给予支持、提供方便云云。
这封簡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介绍信,让我在回揭阳的途中,心情一直很忐忑——这封信管用吗?
揭阳县规模比较大,有一百多万人口,当时正准备建地级市。到了县城后,我先到县纪委找了一位熟人,说明来意,让他看了一下介绍信,请他带我去见魏副县长。他看完信后,用半信半疑的眼光看着我:这算哪门子介绍信?格式不对,公章也没盖。他犹豫了半天,才答应带我去。
是啊,这能管用吗?我只能听天由命,默默随着这位熟人进了魏副县长的办公室。
寒暄几句后,我便递上这封介绍信,手都有点颤抖。没想到魏副县长看得十分认真,一下子就认出了老同学的字体,喃喃道:“老张?他还在海口市监察局吗?”
我告诉他,他的老同学现在已是海口市副市长了,他高兴地说:“好啊,好啊,老同学当上副市长啦!"
在此后几天里,这张介绍信的作用,真的是不同凡响。当天,我只是邀请魏副县长带队来海口考察,几天后,对方竟升格为王县长亲自带队赴琼。
王县长来到海口后,海口市的曾市长推掉其他活动,亲自接待,为揭阳县政府代表团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双方都怀着诚挚的心意。王县长说:“我们级别低,这样高的规格当不起。”曾市长说:“你们人口比我们多两倍,主动带队上门传经送宝,我们感谢还来不及呢!”
为了海口市的改革开放大业,这次接待,确实是破了格。
接着,我们海口市也组织了考察团,由张副市长指派农委主任带队回访揭阳县。当时王县长不巧崴了脚,走路一步一拐,但仍坚持接待,不仅会见了海口考察团,还陪同参观了几个典型单位,令海口的同志们十分感动,在几个场合,有不少人都热泪盈眶。
当时海南建省,海口刚刚成为省会城市,大项目纷纷涌入,令人目不暇接,规模动辄几千万,甚至也有上亿的。但是,却极少短平快的乡镇企业项目,导致投资比例失衡,社会供需也有些问题。比如,一斤咸菜,比一斤鲜菜还要贵上四五倍。市内角落处,旧报纸、废纸箱到处乱扔,因为把这些废纸运返大陆回收,交通不便,成本太高。还有,海口当时正在大兴土木、建造楼宇,而所有石板材都是从大陆运来的,海南虽然也盛产优质石材,却只有一台石材切割机……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了。
鉴于此,海口市领导就非常重视乡镇企业项目的引进,一路开绿灯。张副市长多次在农业会议上强调:要特别支持“揭阳项目”。
对,就是这个提法,“揭阳项目”一时之间成了海口的香饽饽。
时间不长,揭阳县曲溪镇江姓兄弟的纸箱厂首先进来了,地都镇陈姓厂长带着石板材加工项目也进来了。各区的领导,只要一听说是“揭阳项目”,都破天荒给予优惠和支持,甚至先帮助对方把机器运到海口,再签合作合同,双方都笑称这是“先结婚后谈恋爱”,可谓建省之初大力引进项目的一个奇观。
当时的新华区委陈书记,甚至让出自己的专用小汽车,请揭阳新亨镇咸菜加工厂的陈厂长进行环岛考察。那些天里,他自己就骑着自行车上班。
时值海南省举办第一届“国际椰子节”,在高高搭起的观礼台上,落座的有受邀而来的国家各部委领导、内地各省市领导……而在非常显眼位置上,坐着唯一一位来自基层的企业家,他就是坐着区委书记的小车走遍全岛的“揭阳项目”的陈厂长。这情景,令我们这些知情者深为感动!
“揭阳项目”,是海南建省之初的一个现象,体现了当时海南干部群众求贤若渴、积极进取的心态。后来,凡有揭阳来人见到我,都要谈起这个话题。这个概念,承载着整整一个时代,将永久载入海南发展历史,不会被人们淡忘。
尤其是我忘不了:它就源自一张介绍信,一张极不起眼的介绍信。
那时海南刚刚建省不久,我调到报社工作也不久。年轻时的我屯垦戍边,在海南农垦工作的时间很长,到报社当了记者,跑的又恰好是农业口,这辈子,跟“农”字算是分不开了。
一天晚上,我到当时主管农业的海口市张副市长家中谈事,谈完当天报道的事后,他突然问我:“你老家是广东潮汕哪里?”
我答:“揭阳。”
没想到他闻听此话,显得很高兴:“好啊,好啊,是揭阳就最好啦。”
原来,张副市长刚看过当时全国先进乡镇企业的材料,其中有一份就是揭阳的。这令他对揭阳的乡镇企业情况格外感兴趣,便问我:“想不想回老家走一趟?看看那边的情况。”
这是何等的好事,我当即回答可以。
张副市长历来办事雷厉风行,只见他随手从桌上抓起一张灰白色的包装纸,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写了一张介绍信。
现在想起来,这是我活到今日几十年间,所见过的写得最快、纸质最差、内容最简单的一封介绍信。这封信是写给他在广州读书时的一位姓魏的老同学――时任揭阳县常务副县长。信的大意是,我们这里的一位记者江某,到揭阳那边联系考察一下乡镇企业,望老同学给予支持、提供方便云云。
这封簡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介绍信,让我在回揭阳的途中,心情一直很忐忑——这封信管用吗?
揭阳县规模比较大,有一百多万人口,当时正准备建地级市。到了县城后,我先到县纪委找了一位熟人,说明来意,让他看了一下介绍信,请他带我去见魏副县长。他看完信后,用半信半疑的眼光看着我:这算哪门子介绍信?格式不对,公章也没盖。他犹豫了半天,才答应带我去。
是啊,这能管用吗?我只能听天由命,默默随着这位熟人进了魏副县长的办公室。
寒暄几句后,我便递上这封介绍信,手都有点颤抖。没想到魏副县长看得十分认真,一下子就认出了老同学的字体,喃喃道:“老张?他还在海口市监察局吗?”
我告诉他,他的老同学现在已是海口市副市长了,他高兴地说:“好啊,好啊,老同学当上副市长啦!"
在此后几天里,这张介绍信的作用,真的是不同凡响。当天,我只是邀请魏副县长带队来海口考察,几天后,对方竟升格为王县长亲自带队赴琼。
王县长来到海口后,海口市的曾市长推掉其他活动,亲自接待,为揭阳县政府代表团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双方都怀着诚挚的心意。王县长说:“我们级别低,这样高的规格当不起。”曾市长说:“你们人口比我们多两倍,主动带队上门传经送宝,我们感谢还来不及呢!”
为了海口市的改革开放大业,这次接待,确实是破了格。
接着,我们海口市也组织了考察团,由张副市长指派农委主任带队回访揭阳县。当时王县长不巧崴了脚,走路一步一拐,但仍坚持接待,不仅会见了海口考察团,还陪同参观了几个典型单位,令海口的同志们十分感动,在几个场合,有不少人都热泪盈眶。
当时海南建省,海口刚刚成为省会城市,大项目纷纷涌入,令人目不暇接,规模动辄几千万,甚至也有上亿的。但是,却极少短平快的乡镇企业项目,导致投资比例失衡,社会供需也有些问题。比如,一斤咸菜,比一斤鲜菜还要贵上四五倍。市内角落处,旧报纸、废纸箱到处乱扔,因为把这些废纸运返大陆回收,交通不便,成本太高。还有,海口当时正在大兴土木、建造楼宇,而所有石板材都是从大陆运来的,海南虽然也盛产优质石材,却只有一台石材切割机……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了。
鉴于此,海口市领导就非常重视乡镇企业项目的引进,一路开绿灯。张副市长多次在农业会议上强调:要特别支持“揭阳项目”。
对,就是这个提法,“揭阳项目”一时之间成了海口的香饽饽。
时间不长,揭阳县曲溪镇江姓兄弟的纸箱厂首先进来了,地都镇陈姓厂长带着石板材加工项目也进来了。各区的领导,只要一听说是“揭阳项目”,都破天荒给予优惠和支持,甚至先帮助对方把机器运到海口,再签合作合同,双方都笑称这是“先结婚后谈恋爱”,可谓建省之初大力引进项目的一个奇观。
当时的新华区委陈书记,甚至让出自己的专用小汽车,请揭阳新亨镇咸菜加工厂的陈厂长进行环岛考察。那些天里,他自己就骑着自行车上班。
时值海南省举办第一届“国际椰子节”,在高高搭起的观礼台上,落座的有受邀而来的国家各部委领导、内地各省市领导……而在非常显眼位置上,坐着唯一一位来自基层的企业家,他就是坐着区委书记的小车走遍全岛的“揭阳项目”的陈厂长。这情景,令我们这些知情者深为感动!
“揭阳项目”,是海南建省之初的一个现象,体现了当时海南干部群众求贤若渴、积极进取的心态。后来,凡有揭阳来人见到我,都要谈起这个话题。这个概念,承载着整整一个时代,将永久载入海南发展历史,不会被人们淡忘。
尤其是我忘不了:它就源自一张介绍信,一张极不起眼的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