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执政能力与执政效率并非成正比,不能说执政能力提高了,执政效率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只能说较高的执政能力为较高的执政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了较高的执政能力,还必须努力提高执政效率,如何提高执政效率,则要很好去研究和探寻可行路径。文章从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主体素质、健全执政体制、改善执政环境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执政效率路径。
【关键词】效率;执政效率;执政主体;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0-0010-02
执政效率的高低往往是由执政能力的大小来决定的。从这个方面来说,没有执政能力,也就没有执政效率,前者的确决定了后者;但是,执政能力与执政效率并非成正比,不能说执政能力提高了,执政效率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只能说较高的执政能力为较高的执政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了较高的执政能力,还必须努力提高执政效率,如何提高执政效率,则要很好去研究和探寻可行路径。只有执政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谈得上执政能力提高了。执政能力的问题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着重谈什么是执政效率及如何提高执政效率这两个问题。
一、效率与执政效率的基本涵义
效率一指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即工作效率。
那么什么叫“执政效率”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刊载在2005年12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题目是《12人管好莱茵河的启示》。文章介绍说,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但这是一个民间组织,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也没有惩罚机制,委员会工作人员仅12人。这样一个松散的小组织,却有条不紊地管理着莱茵河。虽很难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但很好地保护了流经9个国家的这条大河。而流经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江,尽管属于一个国家、尽管有数万人在管理,却出现严重污染并呈恶化趋势。[1]两相对比,就可看出谁的执政效率高了。
谈效率,就涉及到成本问题,执政效率自然也涉及到执政成本问题,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就是执政效率=执政收益/执政成本。从这个公式可看出,执政效率与执政成本成反比,与执政收益成正比。从上面提到的莱茵河与长江管理的鲜明比较中,可看出我国在管理长江这个问题上,所花的执政成本远远高于莱茵河管理成本。
执政成本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考量概念,也是我们区别正义政体与非正义政体的分水岭,是检测执政绩效的一个显性指标。如果我们长期高成本执政,换句话说,也就是不惜大量耗费民脂民膏、不体恤民力、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执政,国家投入的远远高于收入的,或说国家花费人民的财富远远高于国家给予人民的实惠,甚至还给人民带来大量的负担或大量的不良后果,则势必导致丧失民心、民怨沸腾的局面的出现,从而导致执政危机的出现。所以执政成本的高低决定执政效率的高低,从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决不危言耸听!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执政成本及其结果——执政效率。
二、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
(一)降低执政成本
我们党已是全国性的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可以说,我们党已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级别之中。所以说执政成本当然就包括这些执政主体所在的成本。不过执政主体所在也有主次之分。其中政府部门就是一个关键所在。因为政府部门是整个社会的枢纽部门,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影响到全体人民。而且政府的形象反映着执政的形象,也关系着执政的成败。所以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是执政主体的主要执政成本。要提高执政效率,就要降低执政成本,而降低执政成本的重点就是要降低行政成本。
2005年岁末,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研究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胡锦涛同志在这里就抓住了行政成本这个重点。不仅行政部门要降低成本,而且其它国家机关也应降低成本。只有整个国家机关都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执政党的整体执政效率。
执政成本还包括战略实施成本和战略机会成本,影响执政成本效益的除了“成本-效益”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外,还涉及到对执政党的认同程度、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国家统一与民族和睦的程度、执政体制和机制的成熟程度等非经济和非技术因素。所以我们不能狭隘地看待执政成本这个问题,必须全面地科学地准确地理解执政成本的科学涵义及其组成部分。
(二)提高执政主体的自身素质
执政主体的自身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一是指科学文化素质。两个素质缺一不可。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能力、领导水平。”[3](496)这里实际上包涵了执政主体的素质问题。执政主体素质是否高,决定了中国的事情办得如何。
在各种素质中,在当前,笔者认为执政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单独提出来。
目前,加强党的科学文化建设要着力抓住两个切入点:一是在党组织的建设中,逐步提高全体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科学素养的党员干部队伍;二是在党建和党务活动中要吸收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方法,提高党执政的工作效率,增强党的工作科学性。
我们党实际上也一直非常重视科学文化建设。从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到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到江泽民同志的“三讲”,无一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不仅要求中央政治局要带头学习,如经常请有关专家教授定期为政治局集体讲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而且也要求全党领导同志都要加强学习。只有全党都加强学习,全党的整体素质才能得以提高,从而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打好基础。
(三)健全执政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健全党的执政体制。
1.明确执政主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她的广大党员干部就是这个执政党的主体。这个执政党的“执政”大而言之就是“领导”,具体言之就是执掌和运用整个国家政权。执政党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领导,当然也不能忽视组织领导。思想政治领导必须通过组织领导来实现。如果没有组织领导,仅强调思想政治领导,则会架空组织,实际上也不可能落实思想政治领导。
2.明确执政原则,准确理解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不仅是组织结构原则,也是组织活动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我们党的执政原则。这个执政原则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他在总结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和国家经验教训时经常提到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他说“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制度。”[4](330)“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4](348)他还指出“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有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们做某一项决定,可以立即实施。” [5](257)可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确能保证执政党的执政效率。
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的执政方略。这三个方面建设是党建重中之重。
(四)改善执政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执政环境就是指执政主体在执政过程中的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是提高执政效率的必要条件。
一是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197)这里实际上就包涵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即: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6](202-203)
二是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和活动的场所。自然环境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很难想象在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发挥到极致。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和压抑,还谈什么效率!
当然从广义来说,大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人类自身这个环境、人造自然环境,也包括天然自然环境。改善执政环境,从广义来说,就包括改善这三种环境。这三种环境改善了,则为执政主体的执政效率创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魏青.12人管好莱茵河的启示[N/OL].中国青年报,2005-
12-06.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J/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6214/4527797.html.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鄂州大学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我党执政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200604)。
【作者简介】杨忠科(1964—),男,鄂州大学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政治学、中共党史等。
【关键词】效率;执政效率;执政主体;执政能力
【中图分类号】 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0-0010-02
执政效率的高低往往是由执政能力的大小来决定的。从这个方面来说,没有执政能力,也就没有执政效率,前者的确决定了后者;但是,执政能力与执政效率并非成正比,不能说执政能力提高了,执政效率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只能说较高的执政能力为较高的执政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有了较高的执政能力,还必须努力提高执政效率,如何提高执政效率,则要很好去研究和探寻可行路径。只有执政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谈得上执政能力提高了。执政能力的问题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着重谈什么是执政效率及如何提高执政效率这两个问题。
一、效率与执政效率的基本涵义
效率一指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即工作效率。
那么什么叫“执政效率”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刊载在2005年12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题目是《12人管好莱茵河的启示》。文章介绍说,莱茵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好几个国家的饮用水源,是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一条河。莱茵河由莱茵河保护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席轮流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担任。但这是一个民间组织,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也没有惩罚机制,委员会工作人员仅12人。这样一个松散的小组织,却有条不紊地管理着莱茵河。虽很难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但很好地保护了流经9个国家的这条大河。而流经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江,尽管属于一个国家、尽管有数万人在管理,却出现严重污染并呈恶化趋势。[1]两相对比,就可看出谁的执政效率高了。
谈效率,就涉及到成本问题,执政效率自然也涉及到执政成本问题,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就是执政效率=执政收益/执政成本。从这个公式可看出,执政效率与执政成本成反比,与执政收益成正比。从上面提到的莱茵河与长江管理的鲜明比较中,可看出我国在管理长江这个问题上,所花的执政成本远远高于莱茵河管理成本。
执政成本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考量概念,也是我们区别正义政体与非正义政体的分水岭,是检测执政绩效的一个显性指标。如果我们长期高成本执政,换句话说,也就是不惜大量耗费民脂民膏、不体恤民力、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执政,国家投入的远远高于收入的,或说国家花费人民的财富远远高于国家给予人民的实惠,甚至还给人民带来大量的负担或大量的不良后果,则势必导致丧失民心、民怨沸腾的局面的出现,从而导致执政危机的出现。所以执政成本的高低决定执政效率的高低,从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决不危言耸听!所以我们必须研究执政成本及其结果——执政效率。
二、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
(一)降低执政成本
我们党已是全国性的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可以说,我们党已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级别之中。所以说执政成本当然就包括这些执政主体所在的成本。不过执政主体所在也有主次之分。其中政府部门就是一个关键所在。因为政府部门是整个社会的枢纽部门,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影响到全体人民。而且政府的形象反映着执政的形象,也关系着执政的成败。所以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是执政主体的主要执政成本。要提高执政效率,就要降低执政成本,而降低执政成本的重点就是要降低行政成本。
2005年岁末,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研究完善政府机构设置,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胡锦涛同志在这里就抓住了行政成本这个重点。不仅行政部门要降低成本,而且其它国家机关也应降低成本。只有整个国家机关都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执政党的整体执政效率。
执政成本还包括战略实施成本和战略机会成本,影响执政成本效益的除了“成本-效益”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外,还涉及到对执政党的认同程度、居民收入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国家统一与民族和睦的程度、执政体制和机制的成熟程度等非经济和非技术因素。所以我们不能狭隘地看待执政成本这个问题,必须全面地科学地准确地理解执政成本的科学涵义及其组成部分。
(二)提高执政主体的自身素质
执政主体的自身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一是指科学文化素质。两个素质缺一不可。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能力、领导水平。”[3](496)这里实际上包涵了执政主体的素质问题。执政主体素质是否高,决定了中国的事情办得如何。
在各种素质中,在当前,笔者认为执政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单独提出来。
目前,加强党的科学文化建设要着力抓住两个切入点:一是在党组织的建设中,逐步提高全体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科学素养的党员干部队伍;二是在党建和党务活动中要吸收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方法,提高党执政的工作效率,增强党的工作科学性。
我们党实际上也一直非常重视科学文化建设。从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到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到江泽民同志的“三讲”,无一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不仅要求中央政治局要带头学习,如经常请有关专家教授定期为政治局集体讲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而且也要求全党领导同志都要加强学习。只有全党都加强学习,全党的整体素质才能得以提高,从而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打好基础。
(三)健全执政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健全党的执政体制。
1.明确执政主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她的广大党员干部就是这个执政党的主体。这个执政党的“执政”大而言之就是“领导”,具体言之就是执掌和运用整个国家政权。执政党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领导,当然也不能忽视组织领导。思想政治领导必须通过组织领导来实现。如果没有组织领导,仅强调思想政治领导,则会架空组织,实际上也不可能落实思想政治领导。
2.明确执政原则,准确理解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不仅是组织结构原则,也是组织活动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我们党的执政原则。这个执政原则是至关重要的。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他在总结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和国家经验教训时经常提到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他说“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制度。”[4](330)“民主集中制被破坏了,集体领导被破坏了,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4](348)他还指出“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有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们做某一项决定,可以立即实施。” [5](257)可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确能保证执政党的执政效率。
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位一体的执政方略。这三个方面建设是党建重中之重。
(四)改善执政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执政环境就是指执政主体在执政过程中的环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是提高执政效率的必要条件。
一是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197)这里实际上就包涵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即: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6](202-203)
二是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和活动的场所。自然环境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很难想象在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发挥到极致。人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和压抑,还谈什么效率!
当然从广义来说,大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人类自身这个环境、人造自然环境,也包括天然自然环境。改善执政环境,从广义来说,就包括改善这三种环境。这三种环境改善了,则为执政主体的执政效率创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魏青.12人管好莱茵河的启示[N/OL].中国青年报,2005-
12-06.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J/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6214/4527797.html.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鄂州大学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我党执政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200604)。
【作者简介】杨忠科(1964—),男,鄂州大学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研究、政治学、中共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