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视域下苗族鼓藏节变迁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苗族鼓藏节是苗族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历时最长久的节日,作为一种苗族宗教祭典活动,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之间融合有利于优势的文化发扬光大,有利于弱势文化扬长避短、为己所用;与主流文化的融合是其民族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是民族文化趋向主流、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雷山县苗族鼓藏节文化的调查、习俗的调研和对当地文献资料调取,从苗族鼓藏节文化变迁过程、变迁原因、变迁影响、保护传承几方面,就文化交流视域下苗族鼓藏节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融合、鼓藏节文化的发展前景展开论述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融合;鼓藏节;变迁
  引言
  鼓藏节最为苗族文化的代表,是支撑整个民族文化的顶梁柱。在研究苗族文化时,最先研究的就是鼓藏节,它是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宝书,也是体现苗族文化的全方位。雷山县是苗族聚集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风情。这里的鼓藏节特色、且具有代表性,为此本文将以雷山为例,从文化交流视域探讨一下苗族鼓藏节的变迁及其影响,一边促进苗族鼓藏节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交融,增强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一、文化融合视域下苗族鼓藏节变迁的过程
  苗族鼓藏节变迁的过程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热闹阶段(1951-1963):新中国成立,在新人民政府的新政策引领下,民众可以自由过节,此时的古藏节较为热闹,在热闹的节日氛围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鼓藏节对雷山苗族民众有着深刻的意义,成为其民族文化的延续。
  (二)禁衰落阶段(1963-1999):大饥荒灾难刚刚结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鼓藏节”在当时被视为“封建余毒”之一,与时代发展方向、社会演进过程严重不符,因此被监督禁止。但是苗族民众的呼声过高,政府允许半边猪过节。
  (三)恢复繁荣阶段(1999至今):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文化发展,鼓藏节受到旅游业的影响与政府的干预,与社会主义文化融合,成为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
  苗族鼓藏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在改革开放时期,苗族鼓藏节就生生不息地与社会主义文化开始交融,改革开放对苗族人民最大的印象就是农村生产责任制,对于聚居在山里的苗族来说,耕种是维持生活的重大占比,这一制度对当时苗族人民艰难的生活状况来说就是雪中送炭,苗族人民只有把物质条件夯实,精神世界才能得到丰富。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是苗族鼓藏节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融合的重要转折点,它让传统的鼓藏节添加了一丝的色彩,让鼓藏节取长补短、为己所用。据雷山县乌流村老人讲述,1997年乌流村又迎来13年一度的鼓藏节,同年2月12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逝世,7月1日时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在这次的鼓藏节苗族人民除了祭祀自己的祖先,也祭祀了给苗族人民带来希望的邓小平同志,同时用响彻云霄的鼓声欢迎香港回归祖国。这些举动就能表明,苗族鼓藏节在不断变迁,不断在与主流文化进行相融合,也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自身。
  二、文化融合视域下苗族鼓藏节变迁的原因
  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形成到变迁发展的道路,鼓藏节的变迁最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苗族鼓藏节最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存的需要,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在原始社会时期,苗族人民处于狩猎生活和畜牧生活,以当时的生产工具木棒、石头等是不足以满足自我的生存需求,大家都是以群居部落的方式来生存,苗族称鼓社。但是到了畜牧生活时期,食物也随之增多,但是人们的观念还在之前的群居当中,把自己家的猪、牛等食物让鼓社的亲戚朋友来分享,这就是之后鼓藏节形式的形成,为彼此的共同生存与共同繁衍。
  二是肉食调整的需要,苗族过去的生存环境恶劣。鼓藏节最初是用水牯牛来做祭祀品,但是当时苗族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是用牛来耕地后产生农产品来维持基本生活,所以之后用猪来代替祭祀品。因为环境比较恶劣,猪牛供应不足,所以各支系、各宗族约定,每一年换一个支系或者宗族提供猪牛来进行祭祖。这就形成了现如今的鼓藏节一共分为三年来祭祀,在这三年中又分别分支系、宗族来祭祀的形式。
  三是满足宗教心理的需要。苗族人民通过鼓藏节来共同祭祀祖先,以至于达成共同的精神思想意识,在意识形态中形成共识并形成民族团结。在节日中共同祭祖,同时出现在芦笙场上,一起跳芦笙踩鼓点等,都体现出了苗族人民凝聚人心,增强力量。苗族人民举行鼓藏是在秋收之后,其目的不仅仅是民族团结,更是为了来年更加风调雨顺、丰收美满,对未来生活的美满期盼。
  无论是肉体的生存需要还是心里追求的需要,都体现出了鼓藏节变迁的历史性和必要性。
  三、文化融合视域下苗族鼓藏节变迁的影响
  随着苗族人民生活的现代性转变,苗族鼓藏节也日益呈现出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文化相融合的趋势,鼓藏节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的影响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
  在政治上,增强了当地苗族人民的政治认同感。苗族是一个聚居的民族,因为历史迁徙原因,苗族人民是思想就只存在于宗系族之中,并没有国家这意识,在鼓藏节不断变迁中受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不断形成了国家认同。鼓藏节中的鼓其一的意思就是鼓社之意,这是苗族社会的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形式。鼓社是氏族制的残余,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实施的政治政策对鼓社制产生了影响。开始是以大鼓社为中心,生产生活方面由鼓社组织以及制定规则,后来是融合到社会主义制度中。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在雷山县里,雷山县政府考虑到苗族的鼓社制已经是一个公社的雏形,为了一个公社的凝聚力,就没有对公社的人员进行调整,只是派了公社负责人进行监督,这就体现了鼓藏节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在变迁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在经济上,促进了雷山县地区產业链更替发展。苗族鼓藏节在变迁中与社会主义文化相互融合,在借助社会主义文化的平台上不断向外宣传自身的特色文化,把文化产业变成了旅游产业,给雷山县地区带来了主要的经济效益,苗族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生活社会得到稳定。雷山县的主要GDP来源于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苗族鼓藏节利用自身的特色文化走向世界,为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了苗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苗族人民的生活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让雷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社会的因素之一。
  在文化上,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水平以及增强文化自信。在当今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当地教育把苗族鼓藏节文化进入到教育中,苗族学子们还学习当地文化,把自身的文化记录书本中,建立了储存当地文献的图书馆,增强了苗族学子对苗族文化的认同。苗族人民通过学习苗族鼓藏节文化和吸取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了当地的文化水平,做到了文化从原来的口中传承衍生到书本文字传承。通过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不断交流,当地苗族人民也开始在学习汉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苗族人民开始过汉族的春节、端午节等节日,当地汉族也过起了苗族的吃新节、苗年节、鼓藏节等苗族传统节日,俗称“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些行为造就了当地苗族与汉族的相互交融。
  四、文化融合视域下苗族鼓藏节的保护与传承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文化普及度飞速进步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条件为苗族鼓藏节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为优越的途径。
  (一)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不断支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为鼓藏节文化继往开来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引导。
  (二)在制度不断的完善下苗族鼓藏节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自由。同时,2021年1月1日起,新修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自实施之日起,该条例为鼓藏节文化传承的良好性创新性提供了制度支持,该条例首先提出文化村寨的保护,苗族鼓藏节文化始终是凝聚在文化村落之中,文化也得到了新的保障,让鼓藏节文化在制度的庇佑下得到保障。
  (三)大力度宣传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充分条件。雷山县政府为了保护与传承当地苗族文化、传承鼓藏节的深厚文化底蕴,举办了鼓藏节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对鼓藏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表彰,提高了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这也是对鼓藏节文化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保护。不仅保护,雷山县政府通过网络、媒体、教育等现代化方式对内对外都加大了鼓藏文化的宣传,鼓藏节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保障。
  (四)苗族人民的意识觉醒是鼓藏节文化传承的基础。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苗族同胞的受教育程度与日俱增,把鼓藏节文化走进课堂,教育是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的首选,提高文化意识的觉醒需要从小培养。教育为苗族文化逐趋先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增强了苗族人民对自身的文化自信。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推动苗族文化传承保护,不断苗族鼓藏节文化的时代性和包容性,让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扎根在每个苗族儿女心中。
  参考文献
  [1]唐千武.雷山苗族鼓藏节[J].杉乡文学,2013(01):61-63.
  [2]李玉文主编.雷山苗族鼓藏节.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11.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4]陈虹.李本大.周虹.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学理论期刊,2020.7.20.
  作者简介
  金应(1999-),女,苗族,贵州雷山人,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师范学院2020年校级课题《文化融合视域下苗族鼓藏节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20DXS026)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红色基因是一种对革命精神的传承。2019年习总书记在视察陆军步兵学院强调“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红军传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红色基因应深刻在大学生的骨血中,但目前在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状况不容乐观。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产生了严重冲击。本文以本校传媒学院为例,分析红色基因在本院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中
期刊
摘要:古人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与此相反,近年来在日本由女性提出并要求与死去的老伴进行“死后离婚”的现象却愈演愈烈。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死后离婚”的比率正在快速增加中。对我们大家来说可能“死后离婚”这个字眼很陌生甚至都未曾听说过,但怎么却在日本其利用率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呢?本文首先对“死后离婚”的定义、优点等内容进行简单说明,然后在梳理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资料之后,着重对“死后离婚”的
期刊
摘要:“XX子”这类称谓语在2020年大范围兴起,与“子”的其他称谓语用法有所不同。“XX子”的“子”读轻声,意义虚化。本文分析了“XX子”形式称谓语的构成、意义及走红的原因,可以为称谓语系统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关键字:称谓语;“XX子”;“子”  “XX子”是近期流传度最为广泛的网络用语之一。“XX子”形式称谓语是截取姓名中的一个字并重叠,在其后加上“子”组成。最初流行于粉圈,是粉丝用来称呼
期刊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旅游形式已由传统旅游延伸至生态旅游。然而,自然环境在遭遇人为因素的介入后,容易引发多个职能部门重复管辖、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等社会和法律问题。故本文在着重研究生态旅游体系是否完善、现有法律的实际操作性强弱以及执法层面的实然和应然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四项法律建议,即健全我国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加强现有法律的可操作性、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社区居民的日常参与。  关键字:
期刊
摘要:目的:调查海岛居民的急救意识、急救知识能力情况以及急救培训需求情况,为在海岛地区普及急救知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结果:海岛居民的急救意識不够强,主要原因是不敢救不会救;对急救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高,获得专业急救知识的渠道较少;急救培训需求度较大,只要提供机会,大部分居民愿意参加培训。结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海岛居民进行相关急救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居民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期刊
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在日本文壇乃至世界文坛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年时期就失去双亲,之后姐姐和祖父母又相继病逝,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对其以后的文学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短篇小说、中篇和长篇小说100多篇。1968年10月凭借《雪国》、《古都》、《千纸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女性是川端文学永恒的主题,相
期刊
摘要:《百年孤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定的路径启示。马孔多小镇的居民实际上是处于“命运共同体”之中,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未能处理好各种矛盾最终走向毁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人类理想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世界各个民族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才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百年孤独》;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同存异  一、《百年孤独》的时代背景  《百年孤独》这本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一家7代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重点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变,与之相对应的非全日制用工这种比较灵活又高效的用工形式开始发展壮大。我国目前的法律对非全日制用工内容较少,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着非全日制劳动者基本的合法权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非全日制劳动者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完善途径,以便于构建协调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且《民法典》生效实施,发生竞合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首次确立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试图从责任承担方式上打破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间的界限,降低二者在诉讼利益上的差异化程度,当然这有利于全面保护受害人的诉讼利益,缓解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矛盾,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择一适用原则在二者竞合时出现的问题。因此,对我国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制度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刑罚的发展中,是从野蛮逐步向文明演化的一个过程。肉刑作为一种落后的刑罚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随着封建社会的完善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至隋唐时期已基本被废除。然而在五代十国之初,刺配此种肉刑却是重新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中。宋代儒学兴盛,刺配之刑与其所倡导的“仁”格格不入,按其逻辑实属不该是肉刑大兴的时代。虽依客观规律而言,多数人认为这是刑罚制度的倒退。笔者却认为刺配之刑在宋代的存在并不一定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