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大地震,使重灾区绵竹的最大一所单设小学——天河小学的孩子们失去了美丽的校园。此后,孩子们接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中华内外的各种援助,感受到了一份又一份真挚的关爱,使当时虽身处简陋板房教室的他们,依然感受到火热的人情温暖。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强的民族精神,学校开始着力推行感恩教育。
在学校工作中贯穿感恩
感恩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大而言之,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援助、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亲人的陪伴,这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特别是在地震后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我们有很多需要感恩的内容。教室内的一桌一椅,校园里的一草一花,孩子们身上的书包、衣服,都是海军叔叔、江苏亲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可以说,校园里的每一个细小之处都能体现出一份份关爱,而教育孩子们珍爱、保护这些东西,就是最好的感恩表现。学校在复学仪式、开学典礼、校训更改、家长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橱窗、展板等一切教育活动或场境中发掘感恩点,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形成一浪又一浪的“攻势”,“占领”学生的思想。
在活动开展中表达感恩
地震后,学校开展了很多活动。这些活动有学校自己组织的,也有社会团体或单位组织的。活动中,孩子们有时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其中,有时以观众的身份投入其中,亲身体会了社会的关怀,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海政文工团两次慰问演出中,孩子们与宋祖英、吕继宏、甘萍等同台献技、亲密接触,表演了《感恩的心》、《最好的未来》等歌曲。演唱中,联系到板房学校的修建,孩子们对海军叔叔们的感激无需动员,而全都发自肺腑。每次升旗仪式和每次活动,孩子们都穿着整齐的海军校服,鼓号队的孩子使用着海军捐赠的鼓号,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自豪和感激表现了出来。学校还开展了如“金色童年,感恩奋进”六一庆祝活动、“红领巾伴我健康成长”建队日庆祝活动、“红烛的温暖”教师节庆祝活动、“我给祖国过生日”国庆节庆祝活动、“幸福夕阳”老年节活动、“爱在心中”感恩主题队会活动、“佳节寄相思,天河念亲人”书信交流等等。这些活动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让队员获得了一次次锻炼、展示的机会,更受到了感恩、爱国、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注自我的生动教育。
学校有一支服装统一、装备齐全、精神抖擞的鼓号队伍。队伍中的64个成员在五星棒的指挥下,演奏出一支支雄壮的乐曲,为每一次活动增添了亮丽色彩。这是一支敲响感恩鼓点的队伍。灾后,无论是凌晨两点出任务,还是连续奋战5个小时不休息,鼓号队的队员们从没叫过苦,从没说过累,圆满地完成了多次欢送解放军、志愿者和参与抗震救灾表彰等重大任务。学校“声之韵”合唱团灾后专门排练了《最好的未来》、《英雄少年》、《感恩的心》、《手拉手,祖国更美丽》等一批优秀歌曲,多次参加省市演出,唱响了灾区孩子感恩励志的心声,在荧屏上展示了灾区孩子坚强勇敢的精神面貌。在今年德阳市“纪念五四运动红歌会”上,他们用真情与技巧勇夺第一。
学校充分发挥各种活动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其间蕴涵的美德因素,把感恩教育融入其中,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感恩。
在环境建设中融入感恩
地震摧毁了美丽的校园,但少先队阵地建设学校却一直没有落下。学校将校园抗震救灾和海军修建板房学校的图片张贴在会议室里、悬挂在每一面板房教室的墙壁上,每一间板房教室内无不精心布置了各具特色的感恩奋进、立志学习的场景。学校的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无不体现海军元素,让每一个队员都深深为自己是一名天河学子感到骄傲和激动。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每周三的班队会主题活动,都成为了升华学生思想的最好阵地,激励着每一个队员勤奋求知、奋发向上的决心,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搬进永久性校园后,学校着手开展校园文化和教室文化的布置,将“感恩”与“和雅”融入其中,并使其成为了灾区学校的一大特色。
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感恩
用“感恩”去回馈他人,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此学校开展“感恩”大讨论,让学生、教师、家长都投入其中。学校还带领孩子们走向社会,用一次次的宣传、一场场的活动,成功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认识,天河小学感恩担当、明礼和雅的形象也影响了学生家长及周边人群。2009年6月1日,学校评选出了10名“十佳家长”和32名“模范家长”,他们无一不是明礼感恩的典范。
让孩子在活动中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展示一份风采、收获一份快乐,学校将继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用智慧、热情和真情让德育工作更加富有活力,让孩子们在红领巾的伴随下,在感恩思想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
(供稿:李忠建)
责任编辑余志全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强的民族精神,学校开始着力推行感恩教育。
在学校工作中贯穿感恩
感恩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大而言之,大自然的给予、社会的援助、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亲人的陪伴,这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特别是在地震后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我们有很多需要感恩的内容。教室内的一桌一椅,校园里的一草一花,孩子们身上的书包、衣服,都是海军叔叔、江苏亲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可以说,校园里的每一个细小之处都能体现出一份份关爱,而教育孩子们珍爱、保护这些东西,就是最好的感恩表现。学校在复学仪式、开学典礼、校训更改、家长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橱窗、展板等一切教育活动或场境中发掘感恩点,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形成一浪又一浪的“攻势”,“占领”学生的思想。
在活动开展中表达感恩
地震后,学校开展了很多活动。这些活动有学校自己组织的,也有社会团体或单位组织的。活动中,孩子们有时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其中,有时以观众的身份投入其中,亲身体会了社会的关怀,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海政文工团两次慰问演出中,孩子们与宋祖英、吕继宏、甘萍等同台献技、亲密接触,表演了《感恩的心》、《最好的未来》等歌曲。演唱中,联系到板房学校的修建,孩子们对海军叔叔们的感激无需动员,而全都发自肺腑。每次升旗仪式和每次活动,孩子们都穿着整齐的海军校服,鼓号队的孩子使用着海军捐赠的鼓号,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自豪和感激表现了出来。学校还开展了如“金色童年,感恩奋进”六一庆祝活动、“红领巾伴我健康成长”建队日庆祝活动、“红烛的温暖”教师节庆祝活动、“我给祖国过生日”国庆节庆祝活动、“幸福夕阳”老年节活动、“爱在心中”感恩主题队会活动、“佳节寄相思,天河念亲人”书信交流等等。这些活动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让队员获得了一次次锻炼、展示的机会,更受到了感恩、爱国、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注自我的生动教育。
学校有一支服装统一、装备齐全、精神抖擞的鼓号队伍。队伍中的64个成员在五星棒的指挥下,演奏出一支支雄壮的乐曲,为每一次活动增添了亮丽色彩。这是一支敲响感恩鼓点的队伍。灾后,无论是凌晨两点出任务,还是连续奋战5个小时不休息,鼓号队的队员们从没叫过苦,从没说过累,圆满地完成了多次欢送解放军、志愿者和参与抗震救灾表彰等重大任务。学校“声之韵”合唱团灾后专门排练了《最好的未来》、《英雄少年》、《感恩的心》、《手拉手,祖国更美丽》等一批优秀歌曲,多次参加省市演出,唱响了灾区孩子感恩励志的心声,在荧屏上展示了灾区孩子坚强勇敢的精神面貌。在今年德阳市“纪念五四运动红歌会”上,他们用真情与技巧勇夺第一。
学校充分发挥各种活动的主渠道作用,挖掘其间蕴涵的美德因素,把感恩教育融入其中,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感恩。
在环境建设中融入感恩
地震摧毁了美丽的校园,但少先队阵地建设学校却一直没有落下。学校将校园抗震救灾和海军修建板房学校的图片张贴在会议室里、悬挂在每一面板房教室的墙壁上,每一间板房教室内无不精心布置了各具特色的感恩奋进、立志学习的场景。学校的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无不体现海军元素,让每一个队员都深深为自己是一名天河学子感到骄傲和激动。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每周三的班队会主题活动,都成为了升华学生思想的最好阵地,激励着每一个队员勤奋求知、奋发向上的决心,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搬进永久性校园后,学校着手开展校园文化和教室文化的布置,将“感恩”与“和雅”融入其中,并使其成为了灾区学校的一大特色。
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感恩
用“感恩”去回馈他人,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此学校开展“感恩”大讨论,让学生、教师、家长都投入其中。学校还带领孩子们走向社会,用一次次的宣传、一场场的活动,成功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认识,天河小学感恩担当、明礼和雅的形象也影响了学生家长及周边人群。2009年6月1日,学校评选出了10名“十佳家长”和32名“模范家长”,他们无一不是明礼感恩的典范。
让孩子在活动中扮演一种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展示一份风采、收获一份快乐,学校将继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用智慧、热情和真情让德育工作更加富有活力,让孩子们在红领巾的伴随下,在感恩思想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
(供稿:李忠建)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