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爱嗑瓜子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c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嗑瓜子的习俗在明代已经流行,清代民国愈演愈烈,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来南瓜子开始流行,民国时期葵花子又异军突起,最终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明清时就流行嗑瓜子 中国人精于饮食,喜食瓜子可能源于节俭的理念,而后逐渐深入到饮食文化层面,成了一种习俗。
  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在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瓜子”。之后,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则记载了“嗑瓜子”的习俗,“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 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这说明明清时已经非常流行了。
  康熙年间文昭的《紫幢轩诗集》中有诗《年夜》,“侧侧春寒轻似水,红灯满院揺阶所,漏深车马 各还家,通夜沿街卖瓜子。”乾隆年间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了北京的元旦,“卖瓜子解闷 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乾隆帝在新年之际,在园(圆明 园)内设有买卖街,依照市井商肆形式,设有古玩店、估衣店、酒肆、茶肆等,甚至连携小篮卖瓜子的 都有”。文学作品根植于现实。《金瓶梅》《红楼梦》《孽海花》等明清小说中都有卖瓜子、嗑瓜子的情节 。清中前期“锦州海口税务情形每年全以瓜子为要,系海船载往江浙、福建各省发卖,其税银每年 约有一万两或一万数千两,或竟至二万两不等”,可见瓜子消费量不可小觑。
  从领袖到平民都爱吃 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花大篇幅叙述了中国人嗑瓜子的习俗,但他最痛恨用嗑瓜子来“消磨岁月”,把嗑瓜子当成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进行批判。当代作家权延赤的纪实文学《餐桌旁的领袖们》还提到,“毛泽东喜欢吃黑瓜子(西瓜子),刘少奇喜欢吃葵花子,高岗是不管黑的白的,能吃的就往嘴里放……天天夜里开会,毛泽东(的瓜子皮)建一座‘宝塔山’,刘少奇堆成‘蒙古包’,高岗有时一簸箕都装不下,要分两次装。”总之,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喜食瓜子。
  南瓜子葵花子是舶来品 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辗转传入中国,这大概是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晚明的嘉靖年间。在清代,向日葵主要作为观赏性植物,食用及售卖也只是偶有记载。民国时黑龙江的《呼兰县志》较早记载了向日葵大规模栽培,“葵花,子可食,有论亩种之者”,这说明葵花子已经开始流行。南瓜子要比葵花子流行得早些。晚清以来,南瓜子可食的记载非常多,远超葵花子。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南瓜子虽然已经有广泛的食用人群,但是与西瓜子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葵花子和南瓜子虽然都是瓜子中的一员,但是在社会上流行却是近代以来的事——南瓜子大概从晚清开始流行,葵花子大概从民国时期开始流行。那么明代以来就已经流行的嗑瓜子习俗,嗑的是什么瓜子?不难推测,必是西瓜子。
  中国最流行的是西瓜子 西瓜品种众多,从元代开始,各地方志所记载的西瓜品种达50余种,不单有今天我们以食用瓜瓤为主的西瓜,还有专门以食用瓜子为主的西瓜。法国传教士古伯察曾在19世纪中叶前后旅居中国大部分地区,阅历异常丰富,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有直接而细致的考察,他对西瓜子的描绘很多:“中国人对西瓜子有着特殊偏爱,因而西瓜在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丰收时节西瓜就不值钱了,之所以保留它们,只是为了里面的瓜子。有的时候,大量的西瓜被运到繁忙的马路边免费送给过往的行人,条件是吃完了把瓜子给主人留下……”(李昕升)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智力是天生的,我们所能做的就仅仅是开发潜能。然而,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人的智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在学习新事物的同时,大脑会产生新的神经通路,从而让脑子更聪明、高效。以下,就是六种能让你变得更聪明的爱好。  演奏乐器。弹奏乐器能够增强大脑左右半球的沟通“要道”———胼胝体的连通性,促进左右脑的信息交流,提高两半脑协同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执行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改善大脑整体功能,且这种效
期刊
近日,习近平主席访美,当然,是坐专机去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领导人似乎并不像美国总统那样,有一个标志性的“空军一号”。  小布什卸任多年之后,还满怀惆怅地说,自己一点也不怀念当总统的日子,但很怀念空军一号。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空军一号”呢?  “空军一号”其实并不是一架飞机 严格来说,空军一号并不是一架飞机的代号,而是一个无线电呼号。  无论是什么飞机,只要现任总统乘坐,在无线电航空管
期刊
日媒称,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员中田龙三郎(心理学)等人日前汇总的实验结果显示,即使是一个人吃饭,如果边吃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会比没有镜子时感觉味道更好。中田认为其原因或许并非味觉或情绪的变化,而在于“创造出模拟与他人‘共同进餐’的环境,从而刺激味蕾感到更好吃”。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在日本,老年人独自进食的情况逐渐增多,此项研究有望为提高进餐质量发挥作用。  实验以大学生和老年人各16人为对象,分为
期刊
屡禁不绝的职业乞丐 在我国,职业乞丐的存在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06年,重庆就已经出现了月收入上万的“乞丐专业户”,其生活水平超过白领;2014年7月,在太原,假装残疾的乞丐在被揭穿后,不仅不以自己的做法为耻,反而理直气壮,怒斥记者;2014年12月,在西安,瘸腿男子带着“口口声声喊饿”的女孩行乞,但是女孩却只要钱不要食物。  中国社会的假乞讨现象可谓屡禁不止,也可以明显看到当今愿意付出施舍的人数
期刊
白露之后,秋意渐浓,人们常用“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来形容此时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秋风的抽湿作用使得空气中的水汽逐渐减少,空气相比夏天逐渐变得干爽。这一时段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替代,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退避三舍,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阶段,天气渐渐开始转凉。  为什么说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时段呢?答案是与“云”有关。由于此时副热带高压退居至西太平洋,加上大陆高压阻挡,南方的水汽很难向
期刊
最近复旦大学“小三门”事件炒得火热:相爱十年结婚三年的教授夫妻,丈夫出轨,妻子写万言信,公开丈夫如何“禽兽不如”,丈夫马上写学术论文式的反驳信,攻击妻子在婚姻中的种种恶人行为,夫妻两把对方扒个“精光”给大众看。让大众最感兴趣的是,事件三主角都是留学硕士或博士等高知人群。读过那么多书,去过那么多地方,体面的身份,体面的职业,可他们却把自己的婚姻“丑闻”如此公开,显得非常不体面。人们原有的认识是,高知
期刊
上海9月的午后,静安公园门口的一棵梧桐树下,萨克斯演奏者刘晓明正卖力地表演,悠扬的旋律蔓延,来往的路人被音乐吸引,纷纷驻足欣赏,一曲完毕,有人掏出零钱,放入刘晓明摆在面前的盒子里。  5米开外的另一棵树下,街头画像艺人苏楠坐在小板凳上,手拿画笔,抬头看一眼坐在他对面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勾勒几笔就呈现了大致轮廓,几分钟后,姑娘的样貌跃然纸上。  在上海,有一群和刘晓明、苏楠一样的街头艺人持证上岗,他们
期刊
当地时间9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会在白宫款待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奥巴马会请习近平一行吃什么,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  “美国举行国宴是一件重要的‘国事’。邀请一个国家元首到白宫做客是美国款待到访国家元首的最高礼仪。”曾经为老布什、克林顿以及小布什三任美国第一家庭服务的“白宫御厨”约翰·穆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只为到访的国家元首准备工作午餐和晚餐,吃完一顿饭就离开不同,白
期刊
为什么有的人吃得并不多却很容易胖,甚至调侃称喝水也会胖。答案就是基因。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调控肥胖(主要是脂肪燃烧)的基因是IRX3和IRX5。这两个基因能直接调节人体的“产热机制”,从而决定过多摄入的热量去向——消耗还是存储。  每个人都有这两个基因,该研究有三个重要的新发现:  首先,组成这两个基因的众多核苷酸中,只要有一个核苷酸
期刊
“妈妈,我们未来见”,伴随着女儿的期盼,患胰腺癌病亡的重庆女作家杜虹的遗体被冷冻。杜虹期待将来能够通过解冻、移植等步骤“死而复生”。  这一梦想真的能够实现吗?冷冻人体尤其是人脑,是科学实验还是商业骗局?现代医学距离科幻还有多远?  冷冻大脑,能否“穿越时空”? 61岁的杜虹是知名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据报道,这是我国首例参与人体冷冻保存以待复活的案例。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