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学堂:企业培训领导者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ma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世界第一所企业大学诞生于通用。由此,企业开启了企业大学建设的新篇章。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大学的重要性。然而,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短暂的阵痛时期,培训市场也曾过度分裂,课程资源、软件技术、咨询服务各自为战,由此导致用户消费体验极差,培训成本高,培训效果不理想。
  为了改变传统企业教育培训市场三分天下的局面,2011年,卢睿泽先生创立了云学堂,以云平台的运营模式整合核心三部分,成为培训机构、用户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打造业界一流的人才服务生态圈。他创始的云学堂,仅用5年时间就成为中国企业培训服务行业里的领导者。云学堂服务企业高达30万家,其中不乏华住集团、同仁堂、统一、联想等行业龙头企业,用户规模高达1000万,入驻培训机构2000家,引入课程20000门,精品课程6000门,续费率达90%,真真正正地成为企业培训界的领导者。
  云学堂之初体验
  曾经一度被“黑”的理工男,一直以来都是以“木讷、无趣、厚镜片”的形象示众。然而程序员出身的理工男卢睿泽,一改被人们固定的系统设置,一手扛起技术大旗,一手捕捉行业动态。他从1998年开始创业,在软件、教育和互联网服务领域连续创立了3家高科技软件企业。因此,云学堂以软件为切入点有其自身优势:卢睿泽曾在B端软件领域深耕长达十余年,同时,在C端进行个人软件教育培训,拥有大量的市场经验和详实的市场调研数据。同时,云学堂不走寻常路——不卖软件,而是打造云平台服务商。
  在与企业接触中,卢睿泽发现企业培训面对的难题——新员工岗位胜任力不够,企业无法找到优质课程资源。而且课程资源、软件技术、咨询服务三者没有形成闭环,严重影响了客户企业培训效果,消费体验极差。而当时正值IBM提出“云”概念,这给卢睿泽启示:利用互联网,聚合课程资源、软件技术、咨询服务,做好云平台。
  在云学堂的乐才项目中,知识通过移动平台和PC平台传播,客户可以在两大平台上获取课程知识,包括行业成果、职场大咖实践课和讲师支持,再通过线上微课、一对多直播、多人线上视频等工具对学员进行知识沉淀,最后还要对员工提供基础服务、课程服务和运营服务。
  比如在学习交流社区中,包括有多维度交流空间,真正实现扁平化组织结构。其中的子社区有语音问答、企业贴吧、项目讨论组。让互动与成长紧密结合,形成高效的交流链接。通过对软件平台、课程资源、课程创作工具、咨询服务整合,使企业花费更少的精力接受更好的培训服务。
  优秀产品保证高用户黏性
  作为做软件出身的卢睿泽,他和他的云学堂在用户体验需求方面做足了功课,极大地节约了用户培训的时间成本。此外,150人的研发团队,加之每年高额的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使得云学堂的软件能够不断优化,保证用户的黏性。
  云学堂历经五年的发展,已完成由SIG领投的2200万美金B轮融资。创始人卢睿泽依然保持着他敏锐的商业嗅觉,提前抓住商业学习2.0时代的风口。他和他的公司会继续研发创新的人才发展技术,助力优秀企业成功。为此,云学堂首创企业培训BaaS模式,通过“软件平台、运营服务、課程内容、课程创作工具”等多维度为企业培训提供专业的整体方案,这种模式很快就得到市场的认可。
  作为企业培训领域成长最快的互联网公司,卢睿泽并没有一丝的懈怠,他认为,目前仍是“培育市场”的投入阶段,还无需考虑盈利问题。而云学堂会一如继往地以产品为王,方便用户学习。
  在云学堂的产品布局中,课程服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卢睿泽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教育培训软件的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区别于竞争对手、留住用户的关键是优质的课程服务资源。因此,云学堂十分注重聚合优质课程、优秀培训师。
  目前,云学堂有专门帮助培训机构互联网化的产品“课橙”,也有针对职场大咖打造线上分享专业经验平台的产品“咖场”,同步实现大量课程知识及经验知识的聚合、互补。
  优秀的产品是高用户黏性的重要推力之一,云学堂产品扮演的角色是知识创作和管理工具,用户会上传大量的内容,而且每一次使用都会产生大量用户行为数据,包括考试数据、培训数据等等。数据储备得越多,对用户刚需的理解也就越深,因而用户黏性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补足企业短板
  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因此,云学堂极其注重补足短板,增强综合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企业,云学堂今年将重点做两件事:
  第一,完成培训咨询及服务能力的塑造。云学堂服务咨询能力提升空间还很大,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咨询服务能力,使其咨询服务能力和强大的软件技术、丰富的课程资源优势相匹配,提高云学堂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企业大学建设出谋划策。
  其次,尽快地占领大型企业市场。在全国十几个重要城市建设规模巨大的销售和服务团队来提高销售业绩、完善售后服务,以便赢得更多大型企业的青睐,提高大型企业用户市场占有率。
  在未来的发展中,云学堂会用三驾马车来驱动发展:完善平台内容聚合能力、提升企业培训咨询及服务能力、建设销售服务团队。展望未来,云学堂会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内容,加固企业培训联盟圈。
  责编/齐向宇
其他文献
2006年底,项目管理者联盟(www.mypm.net)、中科院研究生院(www.gscas.ac.cn)和《人力资源》杂志(www.sino-hr.cn)三大机构联合发起目前国内最大型的、全国范围内的项目经理人薪资调查。此次调查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不仅在于其广泛性和应用性,同时,在于其试图向人们回答一些长久以来的困惑:影响项目经理人薪酬的重要因素究竟有哪些?学历和资格认证,哪个才是真正影响
在十年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业”一词还非常少见,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业”这个词出现了十三次,成了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如今,经历了城市个体户和农村专业户、乡镇企业和国营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全民下海经商、互联网创业等四个创业浪潮后,电子商务和创意创业的浪潮扑面而来。然而,21世纪的这场创业潮,依靠的不再是大投资带动的大项目,也不再由有钱有势人掌控主流。现在,精英和大众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做中年大叔難,做中年HR大叔更难。一边手拿保温杯,一边手撕95后。国家有二孩政策,企业有备胎计划,怎奈95后慢就业、不就业。空喊口号的日子一去不返,咱来点干货,“应聘第一名者可解决北京户口”。  岂料,95后们泯嘴一笑,“我是来奋斗的,不是来生活的,户口只会裹住我随便玩玩的脚步。”想想挺气人,负责招聘的好友汪建国把保温杯摔在桌上,一粒枸杞随惯性蹦出。  时间的针脚从未有过一丝温存,密密匝匝地将岁月
发生劳动争议时,通常谁主张谁举证?如果公司不能提供员工声称的证据,公司是否要承担不利后果?  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如果当事人未能尽到上述责任,则有可能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  劳动争议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一般意义上仍属于民事法律争议,劳动仲裁法与民事诉讼法基本一致,将“谁主张,谁举证”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一般举证责任规定。事实上,劳动者和用人
招聘主管的无奈   对于H公司的招聘主管林薇来说,2015年是艰难的一年。随着本地同类企业数量的增加,公司每天都有大批人员流失,跳槽员工的工种几乎涵盖了全部岗位的80%以上。更严重的是,由于后续人员接替不上,留下的员工只能实行疲劳战术,长时间加班。为此,公司上下怨声载道。更令人心寒的是,公司激励政策不到位,致使原本不打算离职的员工也心生去意。看着节节攀升的离职率,林薇心急如焚,她拼力从各种渠道招
上一篇文章中的案例,是一个很典型的有关事实劳动关系的争议案件。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在实践中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二倍工资”、第二倍工资与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明确:“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明确:“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过程分为计划、执行和控制三个主要阶段。而一部分领导认为,领导就是管理。他们重视了订计划、作决策等“管”的行为,忽视了执行、控制等“理”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常常把作决策、发命令、教育员工、传达上级指示等“管”的行为当成管理。有的强调“管辖”,只注重保护好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眼光;有的注重“管制”,靠制订严格的纪律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来约束下属,其结果往往导
吉林省人社厅公布数据:截至2015年底,吉林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7.2亿元,累计直接扶持创业者21.3万人,带动82.6万人实现创业就业。其中,2015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9亿元,较上年增长29%;直接扶持创业者1.7万人,带动6.2万人实现创业就业。通过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密切与财政、金融等部门配合,吉林省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人民日报)
有一公司老板说,企业发展到成熟期,企业管理装满筐,绩效管理满筐装。业界中,如果有人问你恒定的热词是什么,你不谈“绩效管理”简直弱爆了。不可否认,不做绩效管理的企业已为数不多。绩效管理仿佛成了企业的“仙丹”——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绩效管理真的这么神奇吗?  员工说:我辛辛苦苦一年整,哪一点做得不好,为什么我的名次排在了别人的后面?部门经理说:多做加法,少做减法,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积极性。老板说:排在前
很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以下简称“HR”)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真不知道人力资源部当初怎么会给我招来这样的员工,真是倒霉……”“我递交过几次招聘申请,希望人力资源部多替我招几个人,以解燃眉之急,可人力资源部却以部门人员超编为由拒绝为我增添人手……”“我最近也犯愁,我手下的小王是我们的技术骨干,现在辞职走了,撂下一摊子工作没人做。如果人力资源部在年终奖上给他多照顾一点,每月再增加些工资,也许就不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