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倍晋三曾被日本国民批评为一个不负责任的政治家。
2007年9月,他作为首相在国会上发表演说后,突然宣称因为健康问题,要辞首相职务。当时,这种态度引发了日本媒体激烈的批评。从此,自民党逐渐失去国民支持,2009年9月,最终失去执政党的地位。
5年后,安倍卷土重来。由于民主党政权时期发生的种种问题,渐渐失去国民支持,去年12月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再次获得多数席位,担任总裁的安倍就成为第90代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
当年他突然辞职的时候,媒体以及日本国民都批评说,安倍的做法就像在便利店打工的学生一样,太不负责任。当时很多人认为,因为安倍的辞职方式和态度太差,可能这辈子他再也没有上台的机会了。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能再次上台的首相本来就很少,此前只有吉田茂一个人做到过。
没人会想到,安倍可以成为第二个。
首相的外孙还是首相
安倍再上台后,为了获得国民的支持,首先推进的是经济方面的改革,提出和实施了称为“安倍经济学”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宣布了一系列提高工资的措施。根据日本的舆论调查,安倍内阁的支持率达到65%左右,自上台后,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支持率水平,许多国民高度评价他的经济政策。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安倍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执政方式有所变化.
但同时,安倍毕竟是一个右翼政治家。经济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实现政治追求打下基础。他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希望能修改日本《宪法》。因此,中国和韩国人对安倍的印象都不太好。日本国内希望改善中日关系的人士比较担忧,安倍继续采取对华强硬政策的话,中日关系的改善可能就遥遥无期。
安倍的种种政治思想和抱负,都与人生和家庭出身有关。
安倍1954年生于山口县。他的父亲是在中曾根内阁时期担任外务大臣的安倍晋太郎,外祖父是原首相岸信介,他的亲戚里有当过首相的佐藤荣作。
从家庭出身来看,安倍是名副其实的世袭政治家。岸信介以及佐藤荣作都是具有右翼思想的政治家,尤其是岸信介,在战前作为经济官僚,参与了对美国开战的决策,战后成为甲级战犯。他的思想是反共产主义,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佐藤在担任首相的时候,对中国采取的也是强硬态度。
安倍晋三出生时,日本政坛正处在自民党与社会党对立的时期,即“55年体制”。表面上日本政坛形成了两党制的格局,但实际上长期都是自民党一党执政。在这样的环境里,安倍渐渐成长起来了。
他小的时候,也曾想违背父母的意愿,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曾梦想过当个棒球手或刑警。不过,家族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去除的。进入大学后,安倍选择了政治学专业,未来的人生方向,实际上已经决定了。
他大学毕业后,安倍并没有直接从政,而是进入神户制钢工作。他首先被公司派往纽约工作,然后,又回到了工厂。在这段日子里,安倍不仅和公司的白领们交流,还和工厂里工作的蓝领们有很多交集。后来他回忆道:“在公司的工作是我事业的起点。”
在神户制钢工作了三年后,他开始担任父亲安倍晋太郎的秘书,追随着长辈们,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当秘书时间,他陪同父亲参加了很多首脑级会议,逐渐积累了经验。1991年,安倍晋太郎突然去世;1993年,39岁的安倍继承了父亲的政治基础,第一次参加众议院议员选举就成功当选。
自民党内部派别林立。自民党的政治,基本上就是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安倍也不可避免地加入进来。他选择的派别是父亲参加过的“清和研究会”,福田纠夫以及小泉纯一郎也参加过这个自民党内颇具传统的派别。
清和研究会的主要思想是亲美,以修改现行《宪法》为主张,具有鹰派色彩。安倍受到该派别的影响,在党内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在小泉内阁时期,安倍在自民党内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真正让他建立起知名度的,是对朝鲜绑架日本人事件的持续关注和强硬立场。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朝鲜曾绑架了一些日本公民。日和解决绑架问题,成为日本国内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作为鹰派政治家,安倍本人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些事件,他公开宣传,要对朝鲜和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希望能促使事件尽快得到解决。这一时期,他的知名度快速提高。
2003年,他成为自民党干事长,在小泉内阁末期,开始担任内阁官房长官,相当于政府的秘书长。
安倍为什么总想修改宪法?
当时,媒体预测,安倍已获得日本国民的支持,小泉之后的首相非他莫属。
正如媒体的预测的那样,2006年9月,在小泉下台后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安倍获得很多党员的支持,出任首相。
安倍作为第一位在战后出生的日本首相,提出“摆脱战后体制”等新理念,很多国民也期待他为日本政治带来新鲜的风气。他在国会上做的演说中,用了许多外来语,强调自己的内阁是新时代的政权。
上台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安倍首先对教育制度实施改革,修改了《教育基本法》,还把“防卫厅”改为“防卫省”。从客观来看,第一任安倍内阁虽然时间不长,但比其他内阁做的工作更多,这也与他的政治信念有关。
安倍的政治信念,就是推进自己政策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批评。因此,他在执政时期提出的很多法案,都是在国会上强行通过的。
然而,安倍也有先天不足。虽然在小泉内阁中积累了不少政治经验,但是,他几乎没有担任大臣的经验。一般来说,担任首相的政治家都曾担任过国务大臣。例如,小泉在竹下内阁、宫泽内阁以及桥本内阁,分别担任过厚生大臣、邮政大臣以及厚生大臣。
2006年成立的安倍内阁,在运用政权上逐渐出现问题,或许就和安倍的经历缺失有关。内阁成员先后发生丑闻,逐渐失去了国民支持。2007年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惨败。党内外人士开始怀疑安倍的领导。同年9月,他突然宣布辞去总理职务。 此后,有报道称安倍一度很沉沦。但实际上,为了实现再上台,这5年中他一直在积极地准备。再次上台后,他马上就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
作为战后出生的首相,“摆脱战后体制”是他的政治理念之一。所谓战后体制,是在日美同盟和现行《宪法》的影响下,运用政权的体制。安倍认为,这种体制在战后一段时间内缺失有效果,但是不一定合适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他强调要摆脱战后形成的体制束缚,首先就要修改现行《宪法》。
自民党本身就是保守主义政党,一直认为现行的《宪法》是在战后初期美国强加给日本的,应该寻找机会制定日本自己的《宪法》。岸信介等历代自民党首相都曾挑战修改《宪法》,其目的是建设真正独立的日本。
由于60多年前缔结的《日美安保条约》不是日美对等的,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岸信介提出首先要修订《日美安保条约》,然后再修改《宪法》。但这种构想受到当时的反对党社会党以及日本共产党等势力的强烈反对,没能实现。
在“55年体制”下,社会党以及共产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强调反战、和平等理念,发挥了制约自民党的作用。而且,在那个时代,大多数日本国民都经历过那场残酷的战争,认为坚持和平《宪法》,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最好的选择。
从制度角度来看,修改日本《宪法》非常困难,据现行《宪法》第96条规定,要修改《宪法》的话,需要全国会议员的2/3的同意。所以,历代自民党政权才没有实现修宪的目的。2006年安倍上台之际,公开表示要修宪,并探索能否让手续变得更加简单。
目前在日本政治界,正在讨论修改现行《宪法》第96条的规定,从“2/3的议员同意后修改”改为“半数议员同意后修改”。如果安倍内阁所提出的法案通过,日本修宪手续将变得更加简单可行。
安倍要修宪,目标其实是《宪法》第9条,然后建设“国防军”,走上普通国家的道路。许多右翼政治家认为,只有建立自己的军队,自己保卫国家,才是真正独立的国家。但是,日本的和平发展本身就是吸取过去战争教训的成果,如果建立自己的军队,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教训。
安倍要求日本人“爱国”
为了彻底改变日本,安倍一直在教育领域做实验。他和许多保守主义政治家都认为,日本的教育强调,日本过去给周边国家带来了灾难,结果陷入了“自虐历史观”。应该在教育中强调爱国心。
但长期以来,日本的教育受到“日本教职员组合(日教组)”的影响,这是一个深受左翼思潮影响的组织,反对否定过去的侵略战争以及国家主义。日教组认为,在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时挂国旗、唱国歌就像是军国主义行为,他们批评国家强加于学校的这种习惯。另外,日教组对历史教育一直采取慎重态度。
保守主义政治家把日教组看作破坏日本的教育的根源,强调排除日教组的影响,改革日本的教育制度。安倍在2006年第一次上台的时候,为了改革教育制度,就提出修改《教育基本法》,并在国会上通过。修改的教育基本法增加了以前没有的“爱国教育”,尽管内容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热爱故乡及其传统与文化,但它的通过,也反映出安倍的右翼思想。
在外交领域,安倍采取“价值观外交”路线。重视与采取市场经济和民主主义的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警惕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上台的时候,安倍采取的还是实用主义态度,修补了小泉执政时期收到破坏的中日关系以及韩日关系。但再次上台之后,他的鹰派色彩更浓,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还访问东南亚国家,试图用价值观外交包围中国。
安倍与过去几任首相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国家观。民主党执政时期,忙于党内斗争,领导人都没有提出自己的国家观和战略,最终失去了国民的支持。
但现在,这样明确的观点对日本和周边国家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日本政坛已经没有对抗自民党以及日本维新会等右翼势力的力量。同时,日本政治显出更加迎合大众倾向的趋势,很多政治家制定政策的时候,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标,而是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在民主党执政时期,自民党的保守主义色彩反倒变得更浓,在领土问题和历史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这都是为了争取“民意”而刻意为之。
安倍的这些政治理念,有为了争取民意的考虑,同时,也与家族长辈的理念一脉相传。他想要实现的,是外祖父“建立真正独立的日本”的理念。
插排
安倍晋三生于1954年,2006年9月成为第一位生于二战之后的日本首相,也是战后最年轻的首相。1年后,他宣布辞职。
2012年12月,自民党在第46届众议院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获胜,党首安倍晋三再度出任首相,由此成为战后继吉田茂之后,第二位再度出任首相的政治家。
插排二
外祖父
岸信介(1896~1987),原姓佐藤,后被岸家收为养子。操纵伪满洲国的五人帮之一,甲级战犯。1957年、1958年两度组阁,担任过三年多的首相。签署了《日美安保条约》。
外叔祖父
佐藤荣作(1901~1975),岸信介亲弟弟。1964年出任首相,任期内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收回了冲绳主权。因提出无核三原则,他与197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7年9月,他作为首相在国会上发表演说后,突然宣称因为健康问题,要辞首相职务。当时,这种态度引发了日本媒体激烈的批评。从此,自民党逐渐失去国民支持,2009年9月,最终失去执政党的地位。
5年后,安倍卷土重来。由于民主党政权时期发生的种种问题,渐渐失去国民支持,去年12月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再次获得多数席位,担任总裁的安倍就成为第90代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
当年他突然辞职的时候,媒体以及日本国民都批评说,安倍的做法就像在便利店打工的学生一样,太不负责任。当时很多人认为,因为安倍的辞职方式和态度太差,可能这辈子他再也没有上台的机会了。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能再次上台的首相本来就很少,此前只有吉田茂一个人做到过。
没人会想到,安倍可以成为第二个。
首相的外孙还是首相
安倍再上台后,为了获得国民的支持,首先推进的是经济方面的改革,提出和实施了称为“安倍经济学”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宣布了一系列提高工资的措施。根据日本的舆论调查,安倍内阁的支持率达到65%左右,自上台后,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支持率水平,许多国民高度评价他的经济政策。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安倍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执政方式有所变化.
但同时,安倍毕竟是一个右翼政治家。经济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实现政治追求打下基础。他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希望能修改日本《宪法》。因此,中国和韩国人对安倍的印象都不太好。日本国内希望改善中日关系的人士比较担忧,安倍继续采取对华强硬政策的话,中日关系的改善可能就遥遥无期。
安倍的种种政治思想和抱负,都与人生和家庭出身有关。
安倍1954年生于山口县。他的父亲是在中曾根内阁时期担任外务大臣的安倍晋太郎,外祖父是原首相岸信介,他的亲戚里有当过首相的佐藤荣作。
从家庭出身来看,安倍是名副其实的世袭政治家。岸信介以及佐藤荣作都是具有右翼思想的政治家,尤其是岸信介,在战前作为经济官僚,参与了对美国开战的决策,战后成为甲级战犯。他的思想是反共产主义,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佐藤在担任首相的时候,对中国采取的也是强硬态度。
安倍晋三出生时,日本政坛正处在自民党与社会党对立的时期,即“55年体制”。表面上日本政坛形成了两党制的格局,但实际上长期都是自民党一党执政。在这样的环境里,安倍渐渐成长起来了。
他小的时候,也曾想违背父母的意愿,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曾梦想过当个棒球手或刑警。不过,家族的影响不是那么容易去除的。进入大学后,安倍选择了政治学专业,未来的人生方向,实际上已经决定了。
他大学毕业后,安倍并没有直接从政,而是进入神户制钢工作。他首先被公司派往纽约工作,然后,又回到了工厂。在这段日子里,安倍不仅和公司的白领们交流,还和工厂里工作的蓝领们有很多交集。后来他回忆道:“在公司的工作是我事业的起点。”
在神户制钢工作了三年后,他开始担任父亲安倍晋太郎的秘书,追随着长辈们,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当秘书时间,他陪同父亲参加了很多首脑级会议,逐渐积累了经验。1991年,安倍晋太郎突然去世;1993年,39岁的安倍继承了父亲的政治基础,第一次参加众议院议员选举就成功当选。
自民党内部派别林立。自民党的政治,基本上就是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安倍也不可避免地加入进来。他选择的派别是父亲参加过的“清和研究会”,福田纠夫以及小泉纯一郎也参加过这个自民党内颇具传统的派别。
清和研究会的主要思想是亲美,以修改现行《宪法》为主张,具有鹰派色彩。安倍受到该派别的影响,在党内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在小泉内阁时期,安倍在自民党内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真正让他建立起知名度的,是对朝鲜绑架日本人事件的持续关注和强硬立场。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朝鲜曾绑架了一些日本公民。日和解决绑架问题,成为日本国内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作为鹰派政治家,安倍本人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些事件,他公开宣传,要对朝鲜和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希望能促使事件尽快得到解决。这一时期,他的知名度快速提高。
2003年,他成为自民党干事长,在小泉内阁末期,开始担任内阁官房长官,相当于政府的秘书长。
安倍为什么总想修改宪法?
当时,媒体预测,安倍已获得日本国民的支持,小泉之后的首相非他莫属。
正如媒体的预测的那样,2006年9月,在小泉下台后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安倍获得很多党员的支持,出任首相。
安倍作为第一位在战后出生的日本首相,提出“摆脱战后体制”等新理念,很多国民也期待他为日本政治带来新鲜的风气。他在国会上做的演说中,用了许多外来语,强调自己的内阁是新时代的政权。
上台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念,安倍首先对教育制度实施改革,修改了《教育基本法》,还把“防卫厅”改为“防卫省”。从客观来看,第一任安倍内阁虽然时间不长,但比其他内阁做的工作更多,这也与他的政治信念有关。
安倍的政治信念,就是推进自己政策的时候,从不考虑别人的批评。因此,他在执政时期提出的很多法案,都是在国会上强行通过的。
然而,安倍也有先天不足。虽然在小泉内阁中积累了不少政治经验,但是,他几乎没有担任大臣的经验。一般来说,担任首相的政治家都曾担任过国务大臣。例如,小泉在竹下内阁、宫泽内阁以及桥本内阁,分别担任过厚生大臣、邮政大臣以及厚生大臣。
2006年成立的安倍内阁,在运用政权上逐渐出现问题,或许就和安倍的经历缺失有关。内阁成员先后发生丑闻,逐渐失去了国民支持。2007年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惨败。党内外人士开始怀疑安倍的领导。同年9月,他突然宣布辞去总理职务。 此后,有报道称安倍一度很沉沦。但实际上,为了实现再上台,这5年中他一直在积极地准备。再次上台后,他马上就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
作为战后出生的首相,“摆脱战后体制”是他的政治理念之一。所谓战后体制,是在日美同盟和现行《宪法》的影响下,运用政权的体制。安倍认为,这种体制在战后一段时间内缺失有效果,但是不一定合适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他强调要摆脱战后形成的体制束缚,首先就要修改现行《宪法》。
自民党本身就是保守主义政党,一直认为现行的《宪法》是在战后初期美国强加给日本的,应该寻找机会制定日本自己的《宪法》。岸信介等历代自民党首相都曾挑战修改《宪法》,其目的是建设真正独立的日本。
由于60多年前缔结的《日美安保条约》不是日美对等的,为了改变这样的情况,岸信介提出首先要修订《日美安保条约》,然后再修改《宪法》。但这种构想受到当时的反对党社会党以及日本共产党等势力的强烈反对,没能实现。
在“55年体制”下,社会党以及共产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强调反战、和平等理念,发挥了制约自民党的作用。而且,在那个时代,大多数日本国民都经历过那场残酷的战争,认为坚持和平《宪法》,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最好的选择。
从制度角度来看,修改日本《宪法》非常困难,据现行《宪法》第96条规定,要修改《宪法》的话,需要全国会议员的2/3的同意。所以,历代自民党政权才没有实现修宪的目的。2006年安倍上台之际,公开表示要修宪,并探索能否让手续变得更加简单。
目前在日本政治界,正在讨论修改现行《宪法》第96条的规定,从“2/3的议员同意后修改”改为“半数议员同意后修改”。如果安倍内阁所提出的法案通过,日本修宪手续将变得更加简单可行。
安倍要修宪,目标其实是《宪法》第9条,然后建设“国防军”,走上普通国家的道路。许多右翼政治家认为,只有建立自己的军队,自己保卫国家,才是真正独立的国家。但是,日本的和平发展本身就是吸取过去战争教训的成果,如果建立自己的军队,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教训。
安倍要求日本人“爱国”
为了彻底改变日本,安倍一直在教育领域做实验。他和许多保守主义政治家都认为,日本的教育强调,日本过去给周边国家带来了灾难,结果陷入了“自虐历史观”。应该在教育中强调爱国心。
但长期以来,日本的教育受到“日本教职员组合(日教组)”的影响,这是一个深受左翼思潮影响的组织,反对否定过去的侵略战争以及国家主义。日教组认为,在入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时挂国旗、唱国歌就像是军国主义行为,他们批评国家强加于学校的这种习惯。另外,日教组对历史教育一直采取慎重态度。
保守主义政治家把日教组看作破坏日本的教育的根源,强调排除日教组的影响,改革日本的教育制度。安倍在2006年第一次上台的时候,为了改革教育制度,就提出修改《教育基本法》,并在国会上通过。修改的教育基本法增加了以前没有的“爱国教育”,尽管内容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热爱故乡及其传统与文化,但它的通过,也反映出安倍的右翼思想。
在外交领域,安倍采取“价值观外交”路线。重视与采取市场经济和民主主义的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警惕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上台的时候,安倍采取的还是实用主义态度,修补了小泉执政时期收到破坏的中日关系以及韩日关系。但再次上台之后,他的鹰派色彩更浓,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还访问东南亚国家,试图用价值观外交包围中国。
安倍与过去几任首相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国家观。民主党执政时期,忙于党内斗争,领导人都没有提出自己的国家观和战略,最终失去了国民的支持。
但现在,这样明确的观点对日本和周边国家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日本政坛已经没有对抗自民党以及日本维新会等右翼势力的力量。同时,日本政治显出更加迎合大众倾向的趋势,很多政治家制定政策的时候,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标,而是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在民主党执政时期,自民党的保守主义色彩反倒变得更浓,在领土问题和历史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这都是为了争取“民意”而刻意为之。
安倍的这些政治理念,有为了争取民意的考虑,同时,也与家族长辈的理念一脉相传。他想要实现的,是外祖父“建立真正独立的日本”的理念。
插排
安倍晋三生于1954年,2006年9月成为第一位生于二战之后的日本首相,也是战后最年轻的首相。1年后,他宣布辞职。
2012年12月,自民党在第46届众议院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获胜,党首安倍晋三再度出任首相,由此成为战后继吉田茂之后,第二位再度出任首相的政治家。
插排二
外祖父
岸信介(1896~1987),原姓佐藤,后被岸家收为养子。操纵伪满洲国的五人帮之一,甲级战犯。1957年、1958年两度组阁,担任过三年多的首相。签署了《日美安保条约》。
外叔祖父
佐藤荣作(1901~1975),岸信介亲弟弟。1964年出任首相,任期内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收回了冲绳主权。因提出无核三原则,他与197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