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文文本解读五大新病症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泛政治化的倾向已经基本消除了。在多元个性化解读的课程理念下,文本解读中一元化、模式化、标本化的倾向正在逐步消失。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又出现了新误区,需要引起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警惕与重视。
  误区一:网络化解读
  以前很多教师身边只有课本、教参、教辅书三种,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依赖教参或名师解读,教参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名师怎么讲,我也怎么讲。在信息化网络时代,学校一般执行语文集体备课制度,由一人主备,同组语文教师参与备课,提出意见。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自己的阅读体会,更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只是依赖于网上的相关资料,拿别人的诠释充塞自己的头脑,把别人的认识作为自己最终的解读,课堂成为声光电的舞台,又是唱又是演小品,掌声此起彼伏,其实学生收效甚微。初中语文解读需要每一课文的教学都要电脑课件吗?网上课件是对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吗?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太教育现代化了。网络正在让初中语文教师变懒惰,文本解读不再是自己的事,而是网络的事。
  网络化文本解读让语文教师失去自我,网络是很快捷,但语文文本解读是要不断解读文本,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能找到文本教学的切入点、关键点、兴奋点的。
  误区二:肤浅化解读
  许多教师在对文本解读上,不愿花时间花精力。要备课上课了,只是粗略地读一读课文,了解文本的大概意思,没有认真品味文本。上课时,随心所欲,一切跟着感觉走。而有的教师解读文本泛泛而谈,很是肤浅,没有重点,没有主线,没有深度。这个讲一点,那个说一说,胡子眉毛一把抓。可想而知,老师都心中没数,又怎能引领学生深刻体悟,能有所得呢?譬如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应该承认,内容概述是解读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第一步,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步,也不是文学作品解读的终结;它应该是我们解读的基础和起点。按照王荣生教授所指出的,文学文本解读需要“品其言会其意”,文学文本解读一定需要借助于作品的语言品味其意蕴。
  但是,概述内容却已成为目前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戏剧解读的主要内涵,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主流”现象,似乎文学作品解读的唯一任务就是概述内容、概述情节。比如解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紧紧抓住的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打的?打完之后又怎么样?”一些内容概述的问题等等,而没有涉及到对文学作品通过语言表达的意蕴的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是文学文本的一种浅层的解读。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纠缠于“写了什么”,不留意“怎么写的”和“这样写的效果”解读,忽略了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主题”、“思想”上,导致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即使偶有注意言语形式,常常就是一些写作上的技巧,诸如“词语运用”“修辞手法”“首尾照应”“过渡衔接”之类泛泛而谈、僵化教条的公式化的语言。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写有“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一句,很多老师都会紧紧扣住“扑”一词的赏析,却忽略了这句话蕴含的丰富的意蕴:指出黄土高原呈现的黄绿错综的色彩,通过对此景的描写表达作者兴奋的心情,并为后文的赞美做好感情铺垫;采用第二人称“你”,以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且用比喻来修饰,为使这图景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显然,孤零零地抽出一个“扑”字,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其实,语言在此不再是作品传情达意的手段和工具,它就是目的本身;语言不再是依附于文学内容的物质外壳,它同时就是作品的内容。
  肤浅化文本解读表现为对文章的解读浮于浅表,说得不透,想得不深,而文本的解读与欣赏需要沉浸到文本中去,慢慢欣赏啊!
  误区三:否定化解读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出现了另一种否定化文本解读现象。也就是放任学生不顾自己的阅读能力,动辄挥舞起批判的大刀,对一切文本持否定和怀疑的野蛮态度。有的教师为了凸显自己,在凸显自己的解读之功与教学技巧,甚至有比拼看谁对文本解读有新、异之意,为了出个性而过于放大自我因素,做出否定文本内容的文本解读。
  师生不尊重固有的文本材料,特别是经典作品,打着“个性化解读”标签进行各种歪批、空谈,都是对文本的伤害,对作者创作成果的歪曲,也是对作者人格的不尊重。喜欢这样“恶搞”大有发展趋势,网上盛行恶搞杜甫,批判鲁迅,导致鲁迅作品“大撤退”,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们也不能培养那样的学生,不顾文章的整体内容,自以为是地抓住片言只语大做文章,断章取义,肆意发挥。比如教学《愚公移山》,认为愚公太愚,移山不如搬家,甚至是破坏生态环境,这样的理解只能使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因为它们都把不朽的文章践踏了!在当前思想解放、新论迭出的情况下,对于某些观点一新,甚至挑战经典意义的文章,更应该先认真读懂它,全面地把握它,然后再确定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更不能全盘否定,要有一分为二的解读与评价。
  误区四:欣赏化解读
  欣赏化文本解读已经认定文本是高高在上的,不容置疑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站在文本的脚下做欣赏的小矮人。欣赏化文本解读对文本是持一种只见文本不见读者的仰视的姿态,去寻章摘句验证文本的优点。
  课堂比较流行这样一种教学设计:“你最喜欢哪一段、哪句话或哪个词语?找出来,请你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这样解读设计,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什么信息呢?学生往往会这样想:文本语言是美的,是精品,我们只要说好话,唱赞歌就行。但实际上文本需要的是学生来鉴赏,而不是一味地欣赏,能够说出各自的阅读感受。
  笔者最近听《安恩与奶牛》的一节公开课,其中有个教学环节是“走近安恩”,教师的问题是:“你最喜欢安恩的哪一点?说说喜欢的理由。”言外之意,教师预设的内容一定是学生喜欢的,文本是无可挑剔的。倘若学生不喜欢安恩呢?安恩做法对吗?
  欣赏化文本解读采取仰视的姿态对待文本,其言说往往对文本有顶礼膜拜而会忘记了读者主体地位的存在,从而陷入一种“文本中心”的境地。这样的阅读,只能教会学生开始学说假话、套话、空话以及永远正确的废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对文本的解读应该采取平视的姿态,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与文本是平等、和谐、双向的对话。
  我们需要警惕这些新病症,真正利用好文本,走进文本深处,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文本解读活动。
其他文献
摘 要 所谓财产刑执行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应用、执行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的合法性进行法律监督。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将财产刑执行监督赋予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这既拓展了监所检察业务的空间,也对监所检察工作提出了挑战。笔者通过对成武县域内近年来财产刑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后,发现了财产刑执行监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提出完善财产刑执行监督的建议,希望能对财产刑执行监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具备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会进行自主学习。语文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
随着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进入城市生活,因而产生了“进城老人”这一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这些老人由于空间的转换,从原来所处的“熟人社会”
The Shangjialing palace site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located at Fengjiabu village of Qianyang county in Baoji. Two huge plots of rammed earth architectu
在广州的光孝寺里,有一株很老的菩提树.rn光孝寺里最早的那株菩提树,是天竺国高僧智药禅师渡海带来的.这神奇的种子在岭南的土地上扎下根来,慢慢地长成了婆娑大树.当这株树长
大约400多年前,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安徽凤阳一带遭遇“十年大旱九年荒”的特大自然灾害,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到各地.一部分人来到浙江云和当起挑货郎,白天卖货,
那天,陪着女儿一起看一个亲子类的娱乐节目。节目中,父母和孩子互相帮助、配合默契,他们流露出的浓浓深情让我们感动不已。看到这里,女儿扬起小脸,眨巴着小眼睛撒娇似的问我:“妈妈,你爱我吗?”“我当然……”我几乎要脱口而出“当然爱你”之时,突然想到女儿的作业还没写。于是,我话锋一转,接着说:“如果你能按时完成作业,妈妈就爱你。”听完我的话,女儿乖乖地起身写作业去了。我炫耀地冲老公一笑,对自己的教子方法暗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下,公路桥梁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各个地区对公路建设的重视度逐渐提升,对其建设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近些年来各地承担的公路施工任务逐渐增
盘龙区是昆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辖区面积3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67.69万人,居住有彝族、回族、白族、苗族等40余种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全区少数民族人口为散
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基础.正确的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有助于保证建设施工时的安全、质量、预算和工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勘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