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12-0003-01
康保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属蒙古高压控制下的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有“十年九旱”之称,康保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由于近年持续干旱和地下水超量集中开采,水资源更加溃乏。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县水务局在结合康保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下,以点带面科学的制定了节水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
1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节水技术
康保县为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针对园区、示范区建设模式和投放能力,结合节水设施和经营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节水形式,对经济条件差、地块较小的,大力推广“固定式和移动式小喷灌,对经济条件较好、地块较大的,推广高架喷灌和膜下滴灌。如在处长地乡中绿集团的蔬菜基地,重点发展膜下滴灌,既便于规模化推进,又实现了集约化、标准化的经营;在张纪镇王宏礼蔬菜园区,规模化种植区通过高架喷灌探索了水肥一体化控制技术,对农户推广了软管移动式小喷灌,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节水设施,实现了区域化节水发行和规模化集中建设同步发展,促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2示范带动,实现农业增收
康保县以规避旱情制约为出发点,以开发水浇地发展高效设施蔬菜为突破口,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于2000年春在全县率先投资兴建了集贤园区,集中人力、物力攻关,外聘农技专家驻园区指导等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服务推动,利益驱动,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的良好效果。建设中根据当地农户的经营能力和各村耕地、水资源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126”模式,即:一眼小机井,控制两个棚,保浇六亩地;和“148”模式,即:一眼大机井,控制四个棚,保浇八亩地。在水浇地开发初期,这两种开发模式,比较适合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实现了农户经营能力与土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打井建棚种菜的积极性,短短几年,全县棚室蔬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量的迅速扩张,相继建起了王宏礼、忠义、北关、处长地等科技园区或示范区,近5万亩蔬菜实现管灌、喷灌和膜下滴灌,全县8400个棚室全部实现了滴灌或微喷,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示,蔬菜产业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也因此成为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之一。
3科学规划,促进节水农业的良性发展
在水浇地迅速扩张的同时,由于过度取水,井距不合理等原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井深在30米以内的农田浅机井在每年6—8月份用水高峰期,大多数机井出现吊泵现象,有的甚至废弃。长期存在着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费严重等现象的发生。据统计,全县2002年至2007年新打的2400多眼小机井,已有近1/4的小机井因水量不足而废弃。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业要发展,水利是根本,而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选节水灌溉是根本。2008年春,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在县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园区率先在王宏礼园区、农技站500亩生产示范基地上引进了棚室滴灌、微灌、露地微喷、小喷灌等节水技术,实践中凸现出节水灌溉“二省四提高一降低”的优势,即:省水,小喷灌、微喷省水30—50%,滴灌省水50-60%,省人工70—80%;提高土地利用率15%以上,提高直播菜出苗率1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15—20%,提高蔬菜品质;降低蔬菜软腐病、黑根病等病害的发生。全县首批育苗菜提早上市7—10天。通过对同期播种的同一品种的大白菜在小喷灌与传统土渠漫灌条件下生长情况的跟踪观察,小喷灌条件下的大白菜生长速度快,长势整齐、软腐病害发生率几乎为零,亩产量较土渠漫灌的大白菜提高近20%,亩效益提高350元。同时节水灌溉为棚室多茬、错季、延时生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露地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种植争取了时间,提供了可能,在园区农技人员的努力下,成功地探索出“育苗大白菜+早熟甘蓝”一年两茬生产模式和“育苗大白菜+大葱秧苗”两年三茬生产模式,开辟坝上露地一年多茬生产之先列,受益菜农奔走相告。镇党委、镇政府因势利导,2006年,在县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王宏礼、李生宝园区投资85万元(其中菜农个人投资25万元)占总投资的29%,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00亩,其中:棚室倒悬式微喷300亩,露地微喷700亩,露地全固定小喷灌500亩,露地高架喷灌100亩,可移动式小喷灌1500亩,有效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推广露地一年两茬或二年三茬种植模式1500亩,仅此一项为菜农增加收入280万元,重点新建的100亩高架喷灌示范园区,依靠先进的节水设备,在原来一眼机井控制20亩地的基础上,发展到用2眼井控制100亩水浇地的规模,并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恒压供水,水肥共济半自动化生产,成为全县节水灌溉的标志性工程,带动全镇蔬菜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二次跨越。2009年5月园区被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命名为张家口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4强化管理 实现节水科技的重点突破
为切实加强园区的管理服务功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园区成立了农艺公司,负责园区水利开发利用和农技推广及产品销售服务。过去田间灌溉组织和工程管护成为灌区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使工程管护及各项工作开展遇到极大的困难,工程损坏、争水矛盾、效益衰减等问题增多。如何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管理转变相对集中的统一管理一直是一个难题,公司及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逐渐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对辖区机井实行统一管理,农田浇灌用水实行统一调配,安装计量设备,涮卡浇地,计划用水,根据不同蔬菜用水量制定亩用水定额,节奖超罚。以前出现的各种问题迎刃而解。在没有增加水源井的情况下扩大了保浇面积。同时各公司组建了蔬菜营销经纪人协会,发展注册会员,实行挂牌服务,进一步规范了中介、营销秩序;引资建设恒温库、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直销全国各大市场的目标。
技术服务上,首先由水务局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服务组,经常在田间地头实地培训、指导农民使用各种节水设备,还利用农闲时间开设节水灌溉培训班。讲解各种节水设备的利用及维修,同时还印发大量的宣传材料、使农民通俗易懂。其次是狠抓了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自主设计完成了早熟甘蓝品种优选实验,共引种试验了国内、国外12个早熟甘蓝品种,从中筛选出口感鲜脆、外型整齐、颜色翠绿、采收期长、商品性好的中甘-21、春棚极早、希望甘蓝三个优良品种做为今后发展出口早熟甘蓝生产基地的首选品种。引种了“雪宝”白菜花、“优秀”绿菜花,积累了栽培经验,为下进一步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最后是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坚决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在菜田上使用,以园区为龙头带动并确保了全县蔬菜实现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园区建设为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及种植新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进一步做活了兴水富民、节水带头的大文章,康保县逐步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县节水灌溉的样板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农技推广的示范区。
康保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属蒙古高压控制下的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有“十年九旱”之称,康保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由于近年持续干旱和地下水超量集中开采,水资源更加溃乏。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县水务局在结合康保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下,以点带面科学的制定了节水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
1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节水技术
康保县为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针对园区、示范区建设模式和投放能力,结合节水设施和经营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节水形式,对经济条件差、地块较小的,大力推广“固定式和移动式小喷灌,对经济条件较好、地块较大的,推广高架喷灌和膜下滴灌。如在处长地乡中绿集团的蔬菜基地,重点发展膜下滴灌,既便于规模化推进,又实现了集约化、标准化的经营;在张纪镇王宏礼蔬菜园区,规模化种植区通过高架喷灌探索了水肥一体化控制技术,对农户推广了软管移动式小喷灌,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节水设施,实现了区域化节水发行和规模化集中建设同步发展,促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2示范带动,实现农业增收
康保县以规避旱情制约为出发点,以开发水浇地发展高效设施蔬菜为突破口,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于2000年春在全县率先投资兴建了集贤园区,集中人力、物力攻关,外聘农技专家驻园区指导等措施,通过政策引导,服务推动,利益驱动,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的良好效果。建设中根据当地农户的经营能力和各村耕地、水资源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126”模式,即:一眼小机井,控制两个棚,保浇六亩地;和“148”模式,即:一眼大机井,控制四个棚,保浇八亩地。在水浇地开发初期,这两种开发模式,比较适合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实现了农户经营能力与土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打井建棚种菜的积极性,短短几年,全县棚室蔬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量的迅速扩张,相继建起了王宏礼、忠义、北关、处长地等科技园区或示范区,近5万亩蔬菜实现管灌、喷灌和膜下滴灌,全县8400个棚室全部实现了滴灌或微喷,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示,蔬菜产业成为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也因此成为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之一。
3科学规划,促进节水农业的良性发展
在水浇地迅速扩张的同时,由于过度取水,井距不合理等原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井深在30米以内的农田浅机井在每年6—8月份用水高峰期,大多数机井出现吊泵现象,有的甚至废弃。长期存在着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费严重等现象的发生。据统计,全县2002年至2007年新打的2400多眼小机井,已有近1/4的小机井因水量不足而废弃。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农业要发展,水利是根本,而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选节水灌溉是根本。2008年春,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在县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园区率先在王宏礼园区、农技站500亩生产示范基地上引进了棚室滴灌、微灌、露地微喷、小喷灌等节水技术,实践中凸现出节水灌溉“二省四提高一降低”的优势,即:省水,小喷灌、微喷省水30—50%,滴灌省水50-60%,省人工70—80%;提高土地利用率15%以上,提高直播菜出苗率10%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15—20%,提高蔬菜品质;降低蔬菜软腐病、黑根病等病害的发生。全县首批育苗菜提早上市7—10天。通过对同期播种的同一品种的大白菜在小喷灌与传统土渠漫灌条件下生长情况的跟踪观察,小喷灌条件下的大白菜生长速度快,长势整齐、软腐病害发生率几乎为零,亩产量较土渠漫灌的大白菜提高近20%,亩效益提高350元。同时节水灌溉为棚室多茬、错季、延时生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露地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种植争取了时间,提供了可能,在园区农技人员的努力下,成功地探索出“育苗大白菜+早熟甘蓝”一年两茬生产模式和“育苗大白菜+大葱秧苗”两年三茬生产模式,开辟坝上露地一年多茬生产之先列,受益菜农奔走相告。镇党委、镇政府因势利导,2006年,在县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王宏礼、李生宝园区投资85万元(其中菜农个人投资25万元)占总投资的29%,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00亩,其中:棚室倒悬式微喷300亩,露地微喷700亩,露地全固定小喷灌500亩,露地高架喷灌100亩,可移动式小喷灌1500亩,有效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推广露地一年两茬或二年三茬种植模式1500亩,仅此一项为菜农增加收入280万元,重点新建的100亩高架喷灌示范园区,依靠先进的节水设备,在原来一眼机井控制20亩地的基础上,发展到用2眼井控制100亩水浇地的规模,并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恒压供水,水肥共济半自动化生产,成为全县节水灌溉的标志性工程,带动全镇蔬菜产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二次跨越。2009年5月园区被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命名为张家口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4强化管理 实现节水科技的重点突破
为切实加强园区的管理服务功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园区成立了农艺公司,负责园区水利开发利用和农技推广及产品销售服务。过去田间灌溉组织和工程管护成为灌区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使工程管护及各项工作开展遇到极大的困难,工程损坏、争水矛盾、效益衰减等问题增多。如何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管理转变相对集中的统一管理一直是一个难题,公司及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逐渐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对辖区机井实行统一管理,农田浇灌用水实行统一调配,安装计量设备,涮卡浇地,计划用水,根据不同蔬菜用水量制定亩用水定额,节奖超罚。以前出现的各种问题迎刃而解。在没有增加水源井的情况下扩大了保浇面积。同时各公司组建了蔬菜营销经纪人协会,发展注册会员,实行挂牌服务,进一步规范了中介、营销秩序;引资建设恒温库、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直销全国各大市场的目标。
技术服务上,首先由水务局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服务组,经常在田间地头实地培训、指导农民使用各种节水设备,还利用农闲时间开设节水灌溉培训班。讲解各种节水设备的利用及维修,同时还印发大量的宣传材料、使农民通俗易懂。其次是狠抓了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自主设计完成了早熟甘蓝品种优选实验,共引种试验了国内、国外12个早熟甘蓝品种,从中筛选出口感鲜脆、外型整齐、颜色翠绿、采收期长、商品性好的中甘-21、春棚极早、希望甘蓝三个优良品种做为今后发展出口早熟甘蓝生产基地的首选品种。引种了“雪宝”白菜花、“优秀”绿菜花,积累了栽培经验,为下进一步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最后是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坚决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在菜田上使用,以园区为龙头带动并确保了全县蔬菜实现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园区建设为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及种植新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进一步做活了兴水富民、节水带头的大文章,康保县逐步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县节水灌溉的样板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农技推广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