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群:利世利国利群众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0237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偶然选择 终身不悔
   周利群自幼聪颖好学,中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起初的志向并不是学医,不过,父母和老师却希望他将来能够从事医学专业。
   后来,在考大学填写志愿时他报了10个专业,只有一个与医学有关。但最终录取的却偏偏就是医学专业。从此,这个录取便决定了周利群的终身事业。
   周利群教授后来回忆说:“是父母和老师促使自己填报了医学专业。而在10个志愿里,被唯一的一个医学专业所录取。这好像是天意所为。”
   事实上,医学专业的录取虽然违背了初衷,但周利群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尊重这次的自然选择,心态坦然地走进了神圣的医学领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许多成功的人士不是赢在起点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虽说那时年轻的周利群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经历的起点和转折点。但是,意识上的决策改变同等重要。自此,“偶然选择,终身不悔”,就成了他从医历程最真实的写照。
   不过,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周教授说过:“医学知识结构严谨,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所以自己起初学起来很辛苦,那时还没有达到‘干一行爱一行’的境界。但当学到一定程度时,尤其是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医术运用到临床的治疗中,将许多疑难杂症、重症病人治愈,那种成就感便特别明显,就觉得从事医学工作很有意义。”
   正是基于此,周教授便能几十年坚持全身心地投入到泌尿外科的专业中去。他不但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显著成就,而且在基础科研领域里也硕果累累。
   二、大爱无疆 医德双馨
   周利群教授从医以来,既注重医疗技艺的提高,也注重医德和个人品德的修养。他始终坚持“爱心至上”的宗旨,从不恃才自傲或以专业及职位来为自己谋私利。
  在这一点上,他的博士生导师、著名泌尿外科专家郭应禄院士对他的影响极大。周利群是郭院士所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恩师对他非常器重。郭老既给周利群传授医学知识,也教导他如何做人。
   郭老把做医生应该具有的“爱心”归纳为四句话,即:“爱祖国、爱集体、爱专业、爱病人。”正是有了医学前辈的教诲,便使得周利群教授在心中有了一盏“行医施爱心”的明灯。他不但牢记这个教诲,也把它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去:
   一是爱祖国。周利群深知,是国家培育了自己。离开了国家,自己不可能成为一名医生,更不可能拥有今天的成就。那么,报效祖国,就是自己最为崇高的目标;热爱祖国,就是一份最真挚的情感。
   二是爱集体。“要爱身边的集体,如果不爱集体,那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呆着。”周教授常常提到这个朴素的观点。
   在他看来,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了集体,个人就会一事无成。离开了集体的发展,个人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周教授是科室负责人,他“爱集体”的理念就体现在整个科室的建设上,就体现在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医务人员的做法上。
   科室建设,需要有好的管理者和带头人。需要他能够带动整个科室众人一心,共同努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周教授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以形成个人良好的形象和魅力。自己做好了,再去带动别人。
  他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在科室里建立了一个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他使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遇和希望,为大家创造发展的机会,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不是只注重某一个人甚至只是自己发展。
   另外,周教授“爱集体”的精神还体现在对年轻人的培养上。他认为,新老更替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为集体、为团队输送新鲜血液,是长远大计。他经常为年轻的医师们创造学习、实践、科研、展示的条件和平台,更为他们提供好的发展和竞争的环境、机遇。他每年都举办医师培训班,不断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周利群还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地举行青年医师手术演示会,让有一定实力的年轻医生上台作外科手术演示。以前按惯例,手术演示都是聘请名望高、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作演示。而周教授在一次规格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上,推荐了两个年轻医师作手术演示,效果非常好。与会者都充分肯定了这种敢于创新的尝试。
   三是爱专业。学好了医学专业,才有了服务病人、服务社会的根基。但要学好专业,就必须首先爱专业。“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周利群对这一点深有感触。起初他是被人督促着学。当达到较高的医术层面并有了远大的目标后,那种“被要求”的学习态度就会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自己要学的意愿。
   四是爱病人。周利群教授一贯视“爱病人”为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操守,在医学领域里,“大爱无疆”可以得到极为充分的体现。
   周教授关爱病人的医德,在广大患者中有口皆碑。有难以计数的重症病人在他手里枯木逢春,有难以计数的疑难杂症病人在他手里化“腐朽”为神奇。“就医网”在网上做过患者的长期调查,经周教授治疗过的参与投票的病人及其家属,对他治疗效果和服务态度的满意率都在98%以上。
  周教授认为:“如果一个医生不爱病人,那么找你的病人就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这也是一个衡量从医者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
   周教授说:“我们的医院有着较高的医疗水准和精密的医疗设备,我们的专科有很大的优势,尤其在腹腔镜手术方面。许多外地医治不好的疑难杂症和重症病人,比如体积过大的肿瘤、复杂性肿瘤等,都到我们这里来就医。我们医院55%以上都是外地来京的病人,正因为他们在外地多方求医没有效果后才来京的。病人抱着极大的希望赶来,他们认为我们医院是全国最好的医院。这种期望值确实很高,给我们的压力也大。但它也促使我们要为病人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要把压力转化为无穷的动力。”
   有一个患者的弟弟在“就医网”上作了以下留言:
   “我哥哥在辽宁做过膀胱癌手术,十年后病情加重,排尿日益困难。经沈阳一家医院诊断为膀胱癌复发。他担心手术后留下的膀胱不多,再做手术膀胱就没了。我找到周大夫,他说我再给他做一个膀胱。我问用什么材料做,他说用病人的一段大肠改为膀胱。看着他坚定自信的神情,我相信这不是神话。我和哥哥受到鼓舞,我们立刻赶到北京,经周大夫检查不是癌,而是上次手术后膀胱内壁生出的突起造成尿道越来越窄。周大夫给他做手术疏通了尿道。现在六年过去,哥哥身体一直很好。周医生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年轻、英俊的神医!”
   还有一位患者在网上留言:“我老公3点半钟就在北大医院门口排队挂周教授的专家号,是第二个到的,但前面早有人用书包、板砖占了位。经过长时间等待总算挂上周医生的号了。周医生医术高明,起那么早挂号值得!”
   三、克难攻关 勇于创新
   周教授在医学科研领域里,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登别人没有登过的山。他常说:“科研选题既要合乎自己的专业,也要有新意。创新要从自己的临床、专业和专长出发。”
   周教授是做泌尿外科临床专业的,属于应用医学范畴。他认为,一个好的外科临床医生,不能够只埋头做手术,只做单纯地“开刀匠”,而要结合临床开展科研工作。只有临床与科研并重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
   因此,周教授除了在各类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技术、前列腺癌的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及各类复杂疑难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治疗外,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997年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即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分子病因学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前列腺癌的分子病因学研究,以新发现的前列腺癌特异性基因核小体结合蛋白1(NSBP1)为中心,对其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蛋白表达及功能等方面作了系统研究,并将其扩展到膀胱癌和肾癌研究领域,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30余篇。
   周教授所做的科研项目,不是孤立、零碎和杂乱的,而是系列性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周教授认为,科研创新是主要从事临床治疗的医生的一个弱项。所以在当今,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思路,要有创新的理念。但是临床医生的科研工作,并不一定就是进实验室作分子生物学实验,摇试管。而通过总结临床工作实践,设计一些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这样做,同样可以取得成果。
   周教授的科研以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特别是前列腺癌的分子病因学为主,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211”工程项目基金2项,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课题1项,其他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参与过2项。现主持卫生部重点课题(牵头人)1项,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1项,横向联合基金2项。
   周教授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116篇,参与编写专业著作近20部,主译2部,特别是与郭应禄院士共同主译的Campbell-Walsh Urology(第九版),被公认为是国际泌尿外科领域的“圣经”,是每个泌尿外科医生必读的教科书,四册厚厚的大部头,总篇幅超过4000页,其中倾注了郭应禄院士、周利群教授及全国200余名专家教授的大量心血。副主编3部(《泌尿外科腔镜诊断治疗学》,郭应禄主编;泌尿外科临床新进展,郭应禄主编;中国腔道泌尿外科手术视频图谱,孙颖浩主编)。此外,他主编3部著作正在写作待出版过程中。
   周利群曾荣获2000年度中华医学会-爱惜康中青年外科奖二等奖,2008年荣获中国内镜医师学会颁发的“The International Endoscopic Award(国际内镜奖)”。参与的科研课题“体外冲击波碎石系列研究”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热疗三个温度段的概念”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医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文章《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患者血清总PSA水平与游离PSA比值的比较》被评为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1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9人,硕博连读生2人。
   四、舍小保大 工作至上
   周利群教授每天都很忙碌。在他日常的时间表上,指针好像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超负荷的工作量,一直如同重担压在他的肩上。
   每周五天的工作日,三天做手术,剩下两天每天半天查房、半天门诊。周六周日也基本没有休息,不是开会就是作学术交流或者被邀请参加其他的社会活动,很难和家人在一起。他爱人曾说,如果全家要一起出外吃顿饭,还要与他提前预约,像挂专家门诊号一样难。几次约好的全家三口休假出游,他最后都因各种工作原因无法成行,只能遗憾地让爱人和女儿去。
   对于这些,周利群教授心怀愧疚,他觉得对家庭、对家人关照不够,亏欠太多。但是,周教授的家人对他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和做法,则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而周教授本人表示,今后也会尽量做到相对平衡,既做一个好的医生,也做一个好的丈夫、好的父亲。
  
   周利群,男,生于1964年11月,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英语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周利群师从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郭应禄院士。现任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师学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泌尿外科专科内镜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学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学组组长,亚洲腔内泌尿外科学会委员,国际前列腺癌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泌尿外科疾病咨询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委员,2008年上海东亚腔内泌尿外科大会主席,2008年上海国际腔内泌尿外科大会组委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用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30例。其中初治患者14例,复治患者16例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病房中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和治疗重症肺部感染并肺不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危重患者行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和
“绿色照明、科学照明、健康照明”,这是世光遵循的照明理念,也是世光一直践行的行业标准。“绿色照明”是为了节能减排实现环保的战略目标;“科学照明”体现的是合理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照明灯具;“健康照明”是指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照明都要给人舒适感,不能有刺激眼的眩光存在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意识已深入人心;而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的产业体系,加快调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结果:60例脑卒中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后效果好。结论:亚低温治疗脑卒中可促
2012年9月,由《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主办的"2012自主创新品牌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王文元,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王春法等领导与
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学说充实并丰富了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笔者尝试把交际法运用到大学英语口语
“我们今天下午汇报讨论时,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如何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广西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甘向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甘向群认为,全民科学素质关系到科技发展的未来,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如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对我们广西科协来讲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甘向群与全区科协工作者为下一步科技工作发展制定了详细计划,在他们看来,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都是使命与责任。就以上问题,甘向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