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天来,学校开展示范课竞赛活动,有一位老师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认为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笔者翻阅了众多有关这一课对秦王人物分析的资料,发现许多教参持相同的观点。主要原因是文章末尾“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笔者认为这一分析不准确,认为秦王应该是一个“善变”“善权衡”的人。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像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何尝少呢?本文从多个方面佐证了这一观点。
【关键词】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权宜之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天来,学校开展示范课竞赛活动,有一位老师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认为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笔者翻阅了众多有关这一课对秦王人物分析的资料,发现许多教参持相同的观点。主要原因是文章末尾“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笔者认为这一分析不准确,认为秦王是一个“善变”“善权衡”的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色挠、长跪而谢的”?是在秦王的朝廷上,又是二人面对面,近在咫尺之间,唐雎拿自己的老命與秦王想拼了,秦王的一切有利条件当时都无济于事了。面对着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诡计多端,来了个脱身之计。常言道,好汉不吃眼前亏。秦王的这一做法是权宜之计,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做法。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何尝少呢?具体分析如下:
在“渑池之会”上,秦昭襄王在赵王鼓瑟之后,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昭襄王实在不想击缶。最后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看来相如是豁出了自己的性命。秦王权衡后,才做出了击缶的决定。可见秦王的这一做法是明智之举,是保护自己的权宜之计。
历史上“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吧。韩信在建功立业前失去了双亲,经商不行,种地也不会。穷困潦倒,家徒四壁,过着有今日没明日的穷困而又备受歧视的生活。常言道,人穷短精神,落后要挨打。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佩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的人。当时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自己的前途也会毁掉。看来韩信很会权衡孰轻孰重。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从史实来看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并不是胆小怕事的人。
再如,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刘邦在得知项伯来自己营中报信,与张良交谈之后就忙忙做出权宜之计——“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鸿门宴上当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刘邦在权衡了之后,便迅速离开了鸿门宴。这才得以有了西汉的建立。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不乏也有这样的人。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当曹操看到关羽把守华容道时,料定死路一条。便说出了“既至绝境,只好以死相拼”。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再战?”紧接着,谋士程昱说:“云长傲上而不辱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最著,丞相旧日有恩于他,今可亲自哀求,或可脱此危难。”在他人的分析之下,曹操便说:“事已至此,也只有如此。”他权衡之后,便做出可怜兮兮的样子,向关羽哀求。最后曹操顺利过了华容道。试想当时曹操在关羽面前口出狂言,能有活命吗?
又如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随着狗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经历了五次变化。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什么奥楚蔑洛夫有如此大的变化,实质在于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地位。如果他一旦得罪上级,触动了上级的利益,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将受损或一无
所有。
再看菲利普夫妇的善变表现,文章确实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前喜后忧”态度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依赖于勒的有钱与无钱,如当菲利普夫妇收到于勒的信后,很盼望于勒回来成为他们一家的救星,可当他们真正见到一个又穷又酸的于勒时,这颗救星变成了令他们躲之不及的灾星。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及其他人又是如何善变的呢?范进生活在封建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范进中举之前,他面黄肌瘦,花白胡子,穿着麻布的直裰,头戴破毡帽。就连他的丈人也瞧不起他,动不动破口大骂。他被丈人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啦,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啦。当范进中举之后,他丈人忽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德又好”,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中举后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众人从不认识到认识,从瞧不起到巴结奉承。霎时间,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自来。
可见,从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善变原因来看,他们是考虑到了自身的生命安危或个人利益得失,善变是他们的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娄可树.“长跪”是“下跪求饶”吗[J].咬文嚼字,2005(5).
[2]韩耀文.浅谈金钱、名利、地位与人格和灵魂之间的关系[J].新课程(中学),2010(9).
【关键词】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权宜之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天来,学校开展示范课竞赛活动,有一位老师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认为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笔者翻阅了众多有关这一课对秦王人物分析的资料,发现许多教参持相同的观点。主要原因是文章末尾“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而得出这一结论的。笔者认为这一分析不准确,认为秦王是一个“善变”“善权衡”的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色挠、长跪而谢的”?是在秦王的朝廷上,又是二人面对面,近在咫尺之间,唐雎拿自己的老命與秦王想拼了,秦王的一切有利条件当时都无济于事了。面对着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在这种情况下,秦王诡计多端,来了个脱身之计。常言道,好汉不吃眼前亏。秦王的这一做法是权宜之计,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做法。不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何尝少呢?具体分析如下:
在“渑池之会”上,秦昭襄王在赵王鼓瑟之后,蔺相如也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昭襄王实在不想击缶。最后相如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看来相如是豁出了自己的性命。秦王权衡后,才做出了击缶的决定。可见秦王的这一做法是明智之举,是保护自己的权宜之计。
历史上“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吧。韩信在建功立业前失去了双亲,经商不行,种地也不会。穷困潦倒,家徒四壁,过着有今日没明日的穷困而又备受歧视的生活。常言道,人穷短精神,落后要挨打。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佩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的人。当时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自己的前途也会毁掉。看来韩信很会权衡孰轻孰重。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从史实来看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并不是胆小怕事的人。
再如,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刘邦在得知项伯来自己营中报信,与张良交谈之后就忙忙做出权宜之计——“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在鸿门宴上当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刘邦在权衡了之后,便迅速离开了鸿门宴。这才得以有了西汉的建立。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不乏也有这样的人。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当曹操看到关羽把守华容道时,料定死路一条。便说出了“既至绝境,只好以死相拼”。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再战?”紧接着,谋士程昱说:“云长傲上而不辱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最著,丞相旧日有恩于他,今可亲自哀求,或可脱此危难。”在他人的分析之下,曹操便说:“事已至此,也只有如此。”他权衡之后,便做出可怜兮兮的样子,向关羽哀求。最后曹操顺利过了华容道。试想当时曹操在关羽面前口出狂言,能有活命吗?
又如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随着狗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经历了五次变化。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什么奥楚蔑洛夫有如此大的变化,实质在于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地位。如果他一旦得罪上级,触动了上级的利益,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将受损或一无
所有。
再看菲利普夫妇的善变表现,文章确实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前喜后忧”态度的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依赖于勒的有钱与无钱,如当菲利普夫妇收到于勒的信后,很盼望于勒回来成为他们一家的救星,可当他们真正见到一个又穷又酸的于勒时,这颗救星变成了令他们躲之不及的灾星。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及其他人又是如何善变的呢?范进生活在封建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范进中举之前,他面黄肌瘦,花白胡子,穿着麻布的直裰,头戴破毡帽。就连他的丈人也瞧不起他,动不动破口大骂。他被丈人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啦,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啦。当范进中举之后,他丈人忽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德又好”,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中举后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众人从不认识到认识,从瞧不起到巴结奉承。霎时间,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自来。
可见,从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善变原因来看,他们是考虑到了自身的生命安危或个人利益得失,善变是他们的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娄可树.“长跪”是“下跪求饶”吗[J].咬文嚼字,2005(5).
[2]韩耀文.浅谈金钱、名利、地位与人格和灵魂之间的关系[J].新课程(中学),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