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中,动脉溶栓因为其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改善,所以应用的较为广泛。由于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时间窗较短,并且极容易产生溶栓后出血等状况,而患者送到医院时,大都超过治疗时间窗,所以动脉溶栓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受到此条件的限制。本文为此,对超过时间窗后,使用阿替普酶进行动脉溶栓的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于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所收治的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经诊断,全部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患病时间最低6小时,最高8小时。患者男15例,女9例。患者年龄最低40岁,最高68岁,平均年龄(54.6±3.8)。
选取无法使用动脉溶栓的患者24例,患者男16例,女8例。患者年龄最低者41岁,最高者66岁,患者平均年龄(56.3±6.7)岁。
所选取实验患者没有动脉溶栓的禁忌症。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通知患者本人及家属。并请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在溶栓时间窗后,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动脉溶栓。
1.3 评定标准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与之后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评分下降者,评定为患者神经功能经由治疗后有所改善。手术成功的标准为:手术后,通过血管造影的而检查,发现患者患病部位显影较好。
1.4 统计学
本次试验,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p<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经由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后,病况均有了改善。手术全部成功。患者使用阿替普酶的平均用量为5mg。其中,9例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患病症状有所改善,其中7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出现出血现象。其中8例患者,在手术2周后的复查中,出现肺感染的并发症以及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手术结束后一个月,经复查显示,患者平均NIH-SS评分为(6.45±2.16)分。
对照组24例患者,其中10例患者出现梗死后出血。产生肺部感染的并发症患者8例。6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手术一个月后,患者NIHSS评分相对实验组来说,明显较高。其平均分为(16.32±5.67)。24例患者中,有7例大脑动脉阻塞,有3例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严重情况,有5例患者,出现中颈内动脉组干堵塞。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多个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在泌尿系统感染与肺部、上呼吸道部位的感染情况,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就治疗效果来说,也更为有效。两组患者康复项目之间的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相关研究显示,人体缺血、缺氧情况对脑组织会产生严重的损伤。如果脑部供血中断了5min以上的话,则容易造成患者脑死亡[1]。由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根源在坏死中心区、以及缺血半暗带。而半暗带内尚有许多存活的神经元,所以在短时间内,如果可以恢复供血状态的话,则可降低或消除脑组织损伤。因而,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病理学方法,就是对缺血半暗带内脑细胞的修补[2]。
经过临床实践,发现经由局部动脉对血栓部位进行高浓度给药,其治疗效果相对于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更为有效。并且,动脉给药方式,还可对药量以及靶血管随时进行调整[3]。
目前,由于技术的提升,医学界认为6小时的溶栓时间窗可以拓宽为12小时,甚至36小时之久。而具体的时间窗,应该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等进行个体化考虑[4]。
本次试验中,两组患者均做常规检查,对患者相关血管以及侧支循环进行判定。对治疗组,则采用局部麻醉。经由股动脉,使用Seldinger方法穿刺,进行血管造影。对侧支循环情况和血管闭塞处位置进行观察。使用微导管对闭塞血管的远端,进行选择性造影。等到患者血压升高,出现呕吐等症状并且患者意识骤然下降时停止溶栓。当遇到患者出血较为严重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进行血容量扩充治疗。对患者进行胃部保护以及止血和抗感染保护等措施。
通过本次试验,发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6~8小时后,使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进行治疗,其安全性能得到保证。并且对患者神经功能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在实际临床时,值得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林念童,潘速跃.脑卒中溶栓时间窗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0):17-21.
[2]赵立伟,赵艳凤,周丹,等.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5):92-93.
[3]梁华峰,王宏,张云霞,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1,(16):144-145.
[4]史宝和,陈晓虹,李成洋,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0):635-63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于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所收治的患者24例,作为实验组。经诊断,全部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患病时间最低6小时,最高8小时。患者男15例,女9例。患者年龄最低40岁,最高68岁,平均年龄(54.6±3.8)。
选取无法使用动脉溶栓的患者24例,患者男16例,女8例。患者年龄最低者41岁,最高者66岁,患者平均年龄(56.3±6.7)岁。
所选取实验患者没有动脉溶栓的禁忌症。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通知患者本人及家属。并请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在溶栓时间窗后,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动脉溶栓。
1.3 评定标准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与之后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评分下降者,评定为患者神经功能经由治疗后有所改善。手术成功的标准为:手术后,通过血管造影的而检查,发现患者患病部位显影较好。
1.4 统计学
本次试验,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p<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经由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后,病况均有了改善。手术全部成功。患者使用阿替普酶的平均用量为5mg。其中,9例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患病症状有所改善,其中7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出现出血现象。其中8例患者,在手术2周后的复查中,出现肺感染的并发症以及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手术结束后一个月,经复查显示,患者平均NIH-SS评分为(6.45±2.16)分。
对照组24例患者,其中10例患者出现梗死后出血。产生肺部感染的并发症患者8例。6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手术一个月后,患者NIHSS评分相对实验组来说,明显较高。其平均分为(16.32±5.67)。24例患者中,有7例大脑动脉阻塞,有3例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严重情况,有5例患者,出现中颈内动脉组干堵塞。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多个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在泌尿系统感染与肺部、上呼吸道部位的感染情况,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就治疗效果来说,也更为有效。两组患者康复项目之间的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相关研究显示,人体缺血、缺氧情况对脑组织会产生严重的损伤。如果脑部供血中断了5min以上的话,则容易造成患者脑死亡[1]。由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根源在坏死中心区、以及缺血半暗带。而半暗带内尚有许多存活的神经元,所以在短时间内,如果可以恢复供血状态的话,则可降低或消除脑组织损伤。因而,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病理学方法,就是对缺血半暗带内脑细胞的修补[2]。
经过临床实践,发现经由局部动脉对血栓部位进行高浓度给药,其治疗效果相对于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更为有效。并且,动脉给药方式,还可对药量以及靶血管随时进行调整[3]。
目前,由于技术的提升,医学界认为6小时的溶栓时间窗可以拓宽为12小时,甚至36小时之久。而具体的时间窗,应该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等进行个体化考虑[4]。
本次试验中,两组患者均做常规检查,对患者相关血管以及侧支循环进行判定。对治疗组,则采用局部麻醉。经由股动脉,使用Seldinger方法穿刺,进行血管造影。对侧支循环情况和血管闭塞处位置进行观察。使用微导管对闭塞血管的远端,进行选择性造影。等到患者血压升高,出现呕吐等症状并且患者意识骤然下降时停止溶栓。当遇到患者出血较为严重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进行血容量扩充治疗。对患者进行胃部保护以及止血和抗感染保护等措施。
通过本次试验,发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6~8小时后,使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进行治疗,其安全性能得到保证。并且对患者神经功能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在实际临床时,值得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林念童,潘速跃.脑卒中溶栓时间窗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10):17-21.
[2]赵立伟,赵艳凤,周丹,等.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5):92-93.
[3]梁华峰,王宏,张云霞,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1,(16):144-145.
[4]史宝和,陈晓虹,李成洋,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0):63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