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大学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我国德育的现状入手,对市场经济下大学德育的困境进行研究。
【关键词】市场经济;德育;困境
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被固定在农民或者是工人这样从属于特定组织的身份中,而是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享有权利和义务的独立主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道德也经历着新旧体系的冲突与碰撞。大学生是青年的一分子,他们相对于其他的青年有更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的群体特点,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解决德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复杂矛盾,是当前大学德育工作的难题。
一、当代大学德育过分强调道德的权威性,忽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
传统德育“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施行非人的教育”。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凸显的只是教育的权威性,简单的把道德当作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学生个体在政治、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约束,把德育过程视为用条条框框模塑学生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认为只要提供了一个有利于道德生长的教化环境,学生个体就能够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把德育简单地理解成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就完成了德育工作。德育的评价就是是否完成学校的各项考核指标,而不是育人的效果。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方法不是把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我们德育的目标,而是生硬地把政治的、道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不但不能获得学生心灵的认同,反而会产生逆反情绪。另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得到保障,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时,更多地强调人们道德理想性的一面是可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把每一个个体推向市场时,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极大分化,各种追求经济利益而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件层出不穷。在信息时代,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很多,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德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很好的解答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而是一味的灌输大而空的道德理想,就无法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更谈不上进行德育教育了。每位大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判断。新时代的德育不能停留在僵化的思维中,而是要牢固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健全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一切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模式,让德育回归人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已经逐渐从一个纯农业社会发展成一个工业社会,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成一个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被确立,经济结构的巨大调整必然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传统正统儒家义利观所提倡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道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符合。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会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和对公共道德的疏离;物质、金钱、地位对传统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挤压、诱惑、正消解着一些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和德行,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正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正如鲁洁教授在其《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中指出,德育遭受了“唯经济主义的扫荡”,致使“极端个人主义张狂”,造成“价值断裂的震荡”。她说“当代,由这种价值的断裂所产生的道德迷惘处处皆在,人们高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似乎谁都作不出肯定的答复。它反映了当代的中国人也正处于这种道德迷惘的痛苦之中。物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物质匮乏让人无以生存。这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们之所以沉醉于现代化的成就,也是因为它使物质丰富,使人的各种(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日,人们似乎还看到一种真理,那就是:人如果不能把握好人自身,人如无自律,无反思.没有对世界、对人生的深远智慧(不等同于知识)和德性,那么人可能面临的一场整个人类的灭顶大灾。总之,物质的缺乏会产生生存的困难,但人性、德性等的缺乏所酿成的危机对整个人类来说更为致命。”
三、当代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滋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断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校园里大学生的种种行为预示着道德相对主义在慢慢滋生。道德相对主义是指,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有所差别的。按照道德相对主义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存在客观的是非标准。学校家庭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过去学校教育主要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本位的思想与计划经济体制是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而现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平等自愿、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利润最大化等法则必然刺激人们的个人利益诉求,形成价值的多元化取向。这种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趋向与学校“一元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肯定是有冲突和矛盾的。其中社会多元价值观中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就是两个有突出矛盾的价值观。这种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如果没有及时的、正确而理性的指导,学生难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德育便会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在一定时期里,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是不可争议的。从民族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价值取向坚持“一元主导”也是符合现实需要的,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地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元主导”的重要内容,“一元主导、多元发展”是处理价值一元与多元关系的准则。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余俊渠,郭文亮.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4)
[3]王学川.功利化大学德育观的批判与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0(4)
[4]夏耀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
【关键词】市场经济;德育;困境
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被固定在农民或者是工人这样从属于特定组织的身份中,而是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享有权利和义务的独立主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道德也经历着新旧体系的冲突与碰撞。大学生是青年的一分子,他们相对于其他的青年有更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的群体特点,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解决德育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复杂矛盾,是当前大学德育工作的难题。
一、当代大学德育过分强调道德的权威性,忽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
传统德育“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施行非人的教育”。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凸显的只是教育的权威性,简单的把道德当作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学生个体在政治、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约束,把德育过程视为用条条框框模塑学生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认为只要提供了一个有利于道德生长的教化环境,学生个体就能够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把德育简单地理解成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就完成了德育工作。德育的评价就是是否完成学校的各项考核指标,而不是育人的效果。这种权威式的教育方法不是把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我们德育的目标,而是生硬地把政治的、道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不但不能获得学生心灵的认同,反而会产生逆反情绪。另外,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得到保障,德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时,更多地强调人们道德理想性的一面是可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把每一个个体推向市场时,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极大分化,各种追求经济利益而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件层出不穷。在信息时代,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很多,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德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很好的解答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而是一味的灌输大而空的道德理想,就无法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更谈不上进行德育教育了。每位大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判断。新时代的德育不能停留在僵化的思维中,而是要牢固的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健全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一切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模式,让德育回归人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已经逐渐从一个纯农业社会发展成一个工业社会,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成一个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被确立,经济结构的巨大调整必然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传统正统儒家义利观所提倡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其道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符合。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受功利至上价值观及拜会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影响,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在道德上、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和对公共道德的疏离;物质、金钱、地位对传统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挤压、诱惑、正消解着一些大学生应有的品质和德行,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正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正如鲁洁教授在其《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中指出,德育遭受了“唯经济主义的扫荡”,致使“极端个人主义张狂”,造成“价值断裂的震荡”。她说“当代,由这种价值的断裂所产生的道德迷惘处处皆在,人们高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似乎谁都作不出肯定的答复。它反映了当代的中国人也正处于这种道德迷惘的痛苦之中。物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物质匮乏让人无以生存。这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们之所以沉醉于现代化的成就,也是因为它使物质丰富,使人的各种(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日,人们似乎还看到一种真理,那就是:人如果不能把握好人自身,人如无自律,无反思.没有对世界、对人生的深远智慧(不等同于知识)和德性,那么人可能面临的一场整个人类的灭顶大灾。总之,物质的缺乏会产生生存的困难,但人性、德性等的缺乏所酿成的危机对整个人类来说更为致命。”
三、当代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滋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并存,新旧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断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校园里大学生的种种行为预示着道德相对主义在慢慢滋生。道德相对主义是指,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这里的“相对性”主要表现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动力基础是有所差别的。按照道德相对主义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存在客观的是非标准。学校家庭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过去学校教育主要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本位的思想与计划经济体制是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而现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平等自愿、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利润最大化等法则必然刺激人们的个人利益诉求,形成价值的多元化取向。这种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趋向与学校“一元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肯定是有冲突和矛盾的。其中社会多元价值观中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就是两个有突出矛盾的价值观。这种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如果没有及时的、正确而理性的指导,学生难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德育便会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在一定时期里,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是不可争议的。从民族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价值取向坚持“一元主导”也是符合现实需要的,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地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元主导”的重要内容,“一元主导、多元发展”是处理价值一元与多元关系的准则。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余俊渠,郭文亮.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4)
[3]王学川.功利化大学德育观的批判与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0(4)
[4]夏耀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