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非洲》看西方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up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走出非洲》改编自丹麦女作家的同名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卡伦的自述,向大家讲述了她在非洲大陆勇敢独立又充满传奇的经历。电影在1986年获得了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艺术指导等七项大奖,以及四项提名,可谓是实至名归。长久以来,《走出非洲》作为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电影,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探究,比如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走出非洲;生态女性主义;被迫;独立
  一、生态女性主义
  20世纪70年代,作为女权主义第三次浪潮中的重要流派,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学和女性主义结合起来,延续了前两次女权主义运动对父权制的批判,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这种父权主义的相同性,它批评父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
  麦茜特作为生态女性主义的先驱,首先将“自然歧视”与“性别歧视”联系起来,并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
  弗朗索瓦兹·德·奥波妮首次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起初只在环保与女权领域传播,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激进的艺术思潮,并逐步向影视、文学、哲学等其他领域扩大,最终成为一种带有批判性质的思想浪潮。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接近自然,与自然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自然的仇视;同时还强调一种去中心化,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没有高低之分,讲究万物平等。追溯其发展缘由,是催生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殖民地”“商品化经济”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在电影中,卡伦和殖民地的其他白人男性在思想上的差异也同样体现了家长制下男性思维和生态女性主义思维的区别。
  二、电影中女性独立意识崛起背后的被迫
  在笔者我看来,当代电影中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往往是因为在男权社会中他们遭遇了不公与歧视,带有一定的被迫色彩。
  起初卡伦选择来到非洲的时候,并不是她的女性意识开始崛起,而是因为她在男权社会受到磋磨与侮辱以后的一种逃避。在她心里依旧想要通过开始一段婚姻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哪怕她想找的这位老公是她前任的兄弟,她想要获得男爵夫人的地位,而她老公则想要她的财富来继续过挥金如土的生活。两个人各得所需,随后便踏上了前往非洲的道路。
  来到非洲后,卡伦的日子可谓步履维艰,在男人世界里讨生活不是那么容易,丈夫一意孤行,想要在高原地区种植咖啡豆而非之前跟卡伦母女商量好的农场。现代人知道咖啡是要种植在高海拔地区,但是当时所有的咖啡豆都种植在赤道附近,要在高原上种植咖啡豆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冒险行为,但是卡伦妥协了,她选择听从丈夫的建议把农场改为种植咖啡豆。但是婚姻往往不像她想得那么美好,丈夫在新婚不久就选择离开卡伦去了前线,她一个人在语言不通的环境里艰难地支撑着种植园,此时此刻,她骨子里的独立、坚强才开始显现出来。她的这种独立意识的崛起,是带有被迫色彩的,不是她个人自发地想要去成为独立女性,而是现实逼迫她不得不成长。如果不是丈夫选择离开,如果不是她一个人支撑种植园,她是不会这么快就崛起成为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苦难往往最容易铸就坚强。
  好不容易见到丈夫后,卡伦以为他们会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没想到滥交的丈夫竟然将梅毒传染给了她。她一个人孤独地回到丹麦养病,正如她的独白:“打一场属于自己的战争,砒霜是我的盟友,去对抗我从未见过的敌人。”
  病愈后,卡伦再一次回到了非洲,在大家庆祝新年的仪式上,卡伦又一次遇到了丹尼斯,两人一同庆祝新年的时候,卡伦发现丈夫又一次去和女仆偷情,这一次她忍无可忍,选择与丈夫离婚。
  丹尼斯送给卡伦一台留声机,跟她讲述了自己想要做一名旅游向导,并邀请卡伦跟他一同去感受一下草原风光。两个人在草原上欣赏风景,观看动物,露营品酒,围着篝火讲故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展为灵魂伴侣。丹尼斯总是闲不住,在以后的日子里,卡伦仍旧一个人经营着咖啡种植园,而丹尼斯则会在每个月回到种植园陪伴卡伦几天,然后离开。在这种柔情蜜意下,卡伦想要用婚姻换取永久的幸福。而丹尼斯则跟她产生了分歧,丹尼斯不想把自己拘于婚姻这种关系中,丹尼斯想要的是永远的自由。
  就在此时,一场突如其來的大火,将卡伦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在受到爱情事业双重打击下的她决定离开非洲回家,丹尼斯此刻却改变了主意,卡伦在他心里的地位超过了自由,他跟卡伦承诺,下一次回来的时候两个人便结婚,可是命运总是捉弄有情人,在非洲的最后一天,卡伦终究没等到丹尼斯,丹尼斯由于飞机失事永远留在了这片充满自由的土地上。
  此时此刻的她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她明白了我们真正拥有的,不是金钱,不是名利,而是我们读过的每一段文字,欣赏到的每一片风景,跟爱人度过的每一段美好时光。她不再如初到非洲一般执着于金钱和地位,离开非洲的她只有淡然和爱意。她明白了生命是一个既孤独又不孤独的过程,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享受孤独,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和内心相处,才能回归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女性独立意识和生态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联系
  生态女性主义提倡人与自然的一种柔和融合,她们认为男权统治以及人对自然的统治都是一种植根于家长制的逻辑,无论是女性地位低下还是男性对于大自然的殖民活动,都是一种男权至上的家长制。这与生态女性主义所提倡的去人类中心化相悖,同时也是生态女性主义所抵制的最主要的一部分。
  在电影中,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卡伦个人的成长、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态势。从最初独自经营种植园到被丈夫感染梅毒回到家乡养病,再到回来之后跟丹尼斯畅游非洲大陆,到最后一场大火将她的种植园付之一炬,爱人丹尼斯在同意结婚的时候也出现意外永远离开了她,再到她离开非洲。卡伦的内心越来越平和,越来越淡泊,从最初对这片土地的陌生到最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她完成了一位独立女性的蜕变,也具有了生态女性主义所强调的“柔美和母性”。   生态女性主义所强调的绝对平等其实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如同电影最后,卡伦虽然获得了白人男性和黑人土著的尊重,但是却付出了半生的心血,离开非洲的时候,她再一次一无所有,只能带着回忆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资本的增值离不开殖民主义,而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剥削和不平等的基础上,男性对于女性的剥削,白人对于黑人的剥削,人类对于自然的剥削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转动了命运的齿轮。生态女性主义这种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思想,在漫漫的发展过程中,只能变为空谈,但是卡伦告诉我们:我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我总是一再启程,因为哪里都陋于非洲。
  四、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原住民生态女性主义在电影中的体现
  在生态女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出了数个分支,而《走出非洲》中所涉及的女性主义则属于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和原住民生态女性主义的杂糅。批判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关注的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关系,希望能更加理性地讨论男性和女性的关系。电影明显展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无论是最初卡伦为了获得男爵夫人头衔想要和一位不爱她的男爵结婚初遭拒绝的时候,还是后来在她远离故乡来到非洲进入一个俱乐部找自己老公却被在场男性告知女性不得进入这个俱乐部时,即使是最后卡伦为了黑人的土地跟白人据理力争最后获得白人男性尊重的时候,都充满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哪怕卡伦获得了他们的尊重,这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含有施舍意味的,这从根本上就是不平等的。女性不需要依靠男性的尊重才能证明自己,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之一,同时也是批判生态女性主义的体现。
  而原住民生态女性主义则主张让人类的生活更加贴近自然,保留对土地神圣性的信仰,将原始空间神圣化;在电影中,白人与黑人的殖民主义冲突则是原住民生态女性主义最显著的体现。土著黑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土地总是抱有神圣和敬畏之情,而白人则是信奉上帝,推行工业革命,在他们看来,土地就是财富,并非黑人眼中的神圣东西。影片中白人在非洲的殖民主义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两种观念的碰撞,一种新生的观念与原始的观念由于殖民主义产生了融合与发展。如同电影里卡伦想要教当地小孩英语,让他们信上帝的时候,丹尼斯出来阻止了她,并跟她讲了你怎么知道这些小孩现在就是不快乐呢?你怎么知道他们需要学习英语呢?这就是两种观念的碰撞,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对于殖民主义的深思。
  五、结语
  《走出非洲》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它在拍摄、音乐乃至主题表达上都很真实、唯美。在拍摄方面,油画般的色调给画面带来丝绸般细腻、柔和的质感,大全景与俯视镜头的频繁运用让观众更能领略非洲大陆古朴粗犷的自然风光,写实静默的拍摄手法让电影更添壮阔和细腻这两种对立的冲击性情绪。在音乐方面,由英国作曲家约翰·巴里创作的古典色彩浓厚的配乐很好地契合了电影。片头曲和影片中贯穿的莫扎特音乐使情境时而明快,时而宁静,时而悠远,时而寂寥。这让观众感受到了非洲大草原的那种野性美和原始美,也让卡伦和丹尼斯的爱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更让卡伦的成长变得生动写实,观众从中也感受到了美好和淡然。卡伦成为独立女性的一生是电影的主题,在这个大主题下,还分有若干小主题,分为白人殖民主义对非洲当地的影响、男性与女性在地位上的不平等、非洲大陆自然风光的展现,以及非洲和欧洲不同文化的碰撞等多元又丰富的主题,这些主题一起构成了这部经典的电影。整个电影叙事悠远平静,舒缓淡然的女声配上古典优雅的音乐,壮阔美好的景色随着画面静静流淌出来,不失为一种视听享受,让我不禁想到,当我老了,是否会如同卡伦一般优雅、淡然又美好。
  参考文獻:
  [1]韦清琦,李家銮.生态女性主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2]秦治全.电影《走出非洲》中女性探索的悖论[J].电影文学,2010(20):104-105.
  [3]周星.电影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创作。
  编辑:姜闪闪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影片以小人物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创新艺术表达,将家国情怀、美好生活、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人民立场融为一体,真情实感地描绘小康生活美好画卷,热情讴歌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育人导向,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我和我的家乡;小人物;全面小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
一、从“康德以后”到“尼采以后”rn生命美学的思考,是从“尼采以后”开始的,或者叫做:“美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从'康德以后'到'尼采以后'”.rn美学研究,可以直接面对问
期刊
摘 要:纳撒尼尔·霍桑作为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品,《红字》体现出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艺术特色,小说中出现的多重意象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红字》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意象,如玫瑰、牛蒡、山茱萸、杀生草、龙葵、苔藓等。文化赋予了这些植物本身以内涵,而霍桑将这些意象运用于小说中,对于展现人物特性、深化小说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键字:纳撒尼尔·霍桑;《红字》;植
摘 要:随着科技、娱乐方式的发展,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弹幕也进入了人们日常审美的范围。弹幕是复制时代的典型产物,它改变了传统的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不仅使审美从私人的变成开放的,而且我们在观看他人弹幕时,审美将面临一再被打断的风险和审美趋同的问题。弹幕使审美的门槛一再降低,破坏艺术作品的神圣性,原本缺乏审美背景知识的人亦能通过即时的弹幕获得参与审美的资格。不过弹幕
傅高义(Ezra F. Vogel)教授走了,走得很突然.从多方提供的信息显示,他去世前,还一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着.其实,细想一下,他走了,也属"正常",毕竟90多岁的人了.正如傅高义教授的儿子史蒂夫·沃格尔(Steve Vogel)教授所言,也没有什么遗憾,直到去世前几天,他都很健康快乐,享受生活.人们常说,人生无常,我总觉得,人生有常,这个常就是人总是要走的.傅高义教授还有不少正在做和计划做的事,还没来得及做完就走了,说起来有些遗憾.不过,人生都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一走了之,留下的,也许后辈们
期刊
畲族传统字带编织是畲族传统的“礼俗用品”,凝结着畲族人民古老的审美情趣,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畲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困境.基于非物质文化再生理论,从政府
摘 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河南文化品牌,是传承非遗产业的发展之路,在保持非遗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客观性的同时,还要尊重设计的创造性,不断充实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在无形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中实现艺术价值,有效“活化”传承。河南省文旅产品设计应立足于非遗文化传统的再创造,服务于现代旅游产业,服务于现代经济文化生活,依托现代技术材料以及现代信息业的发展,为河南非遗文旅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河南
摘 要:动画电影是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视听艺术,其场景设计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改变,是烘托主题特色的重要环节。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场景设计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构建,是空间风格、形体造型、空间体量和色彩光影整合的结果,使影片主题得到了升华。在影片中,魔幻视觉魅力与纯美爱情故事完美结合,场景变换带来的视觉盛宴,将剧情发展中人物的惊恐、快乐、温暖、悲伤等情绪变化准确地烘托出来。  关键词:造型;空间;剧情;场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满足生活需要的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为需求变化,才给予了大众点评、口碑等参考选择类APP出现的机会.而正是有了这些参考类
摘 要:VR技术营造出视觉体验的全新感官,丰富了动画影片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人机交互的介入,增进影片故事的趣味性、互动性。这种全方位的沉浸冲击,给动画影片的创作,带来激情的魅力。VR技术恰恰也在默无声息中击碎了影视学中的试听理论技巧,迫使动画影片的叙事功能无法延续。在传统动画影片叙事中,试听语言是核心法则;编剧、演员、设备、环境、配音等组件担当“配角”功能。但在VR语境中,传统影片叙事的所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