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奥斯维辛的见证文字和影像已经有很多,但即使再多,从道德和人性层面来说,都还仍然不够。一次次的提及是为了抵抗遗忘。历史的真相并非只是为了对过去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未来负责。
和说出真相相比,选择缄默,有时候要容易得多。但总会有人想要掀开那个盖子,毕竟用沉默假装过去未曾发生过任何事,是不可能持久的。在这部《缄默的迷宫》中,年轻的法兰克福法院公诉人Johann意外成为了掀开盖子的人。他原本只是一名资历很浅的年轻工作人员,最多也就能处理一些交通违章起诉。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名记者。对方大喊大叫地声称,看到了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纳粹官员,至今仍然自由生活,甚至在学校工作。
这是1958年的西德,战后一切向好。刚刚从阴霾中走出来的人们,都有共同的心理基础——想选择忘掉过去,向前看。某种程度上说,你不能苛责他们,这是人类普遍的生存本能。但年轻的公诉人Johann却无法再假装对一切视而不见。他开始寻找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却发现,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对一切讳莫如深,而更年轻的一代对那个集中营的名字闻所未闻。
如果,故事只是如此,那么这无非就是一部再平庸不过的反思电影。但颇具意味的是,这个年轻法官慢慢发现,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并非正邪对立,黑白两分,他陷入了一个无法言明的迷宫之中。纳粹,在他看来,原本是邪恶的敌人,自己则是正义的化身,但最终,他一点点知道纳粹与这个战后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他自己。
搜集证据的过程被设置了重重阻挠,有些阻挠就来自身边的同僚。那些人并非“坏人”,他们只是抱着更加复杂的心态看待这一切。那些人提出的质问非常耐人寻味,比如,“如果你发现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曾与纳粹有关,你怎么办?”这近乎拷问,因为彼时,很多人没有选择,不得已与那个体系息息相关。还有人嘲笑这个年轻人的幼稚,“你以为希特勒死了,所有纳粹就全部自动消失了吗?”没错,这更有意味。罪恶的人死后,世界会自动变好吗?世界需要一点点修复,那些参与了恶体制的人不会像泡沫一样自动爆裂,也不会瞬间变得善良,他们会潜藏在各个角落里,过上普通的生活。就如同电影中,Johann发现了一个纳粹官员的踪迹,他忍不住要去看看他心中的“魔鬼”是怎样的一个人。见到后却发现,如今,他开了一家面包店,每天挂着慈祥的微笑,看到Johann和记者来拜访,还送给他们一个面包。这画面反讽又残忍。人类中的恶魔并不长着犄角。我们的恶都潜藏在心里,被激发出来,恶就笼罩了我们,被隐藏起来,我们就幻化成普通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复杂、暧昧、难以捉摸。
《缄默的迷宫》设置了一层层的心理递进关系,开始,是Johann以孤胆英雄的姿态挑战一段集体掩盖的历史,后来,他渐渐明白,自己对于历史和真相的理解过于表浅了,但这还不是全部,电影又残忍地递进到了另一个层面。随着调查的深入,Johann发现就连一直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正直的记者也与其有关,更令他崩溃的是,自己敬重的父亲,竟然也与那个邪恶的体系有无法脱开的瓜葛。对于一个善良、正直又单纯的年轻人来说,要理解这些有些过于残酷了。但这就是德国人要面对的战后的现实,也是每个历经过残忍历史的民族所必须做好的心理准备。
无论是Johann本人,还是阻挠他进行调查的人,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遗忘和掩盖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那还会造就更大的恶果。缄默是创伤后本能的防御性心理机制,但诉说真相和清偿罪责才是更勇敢也更负责任的选择。这部电影中的所有人都处于一个由缄默组成的迷宫中,只是因为仍然有人坚持追查真相,打破缄默,才打通了一条通往迷宫出口的路径。抵挡住残酷现实,并仍然探求真相,就是迷宫中真正的路标,对于一个国家以及人们内心的重生来说,都是如此。
和说出真相相比,选择缄默,有时候要容易得多。但总会有人想要掀开那个盖子,毕竟用沉默假装过去未曾发生过任何事,是不可能持久的。在这部《缄默的迷宫》中,年轻的法兰克福法院公诉人Johann意外成为了掀开盖子的人。他原本只是一名资历很浅的年轻工作人员,最多也就能处理一些交通违章起诉。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名记者。对方大喊大叫地声称,看到了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纳粹官员,至今仍然自由生活,甚至在学校工作。
这是1958年的西德,战后一切向好。刚刚从阴霾中走出来的人们,都有共同的心理基础——想选择忘掉过去,向前看。某种程度上说,你不能苛责他们,这是人类普遍的生存本能。但年轻的公诉人Johann却无法再假装对一切视而不见。他开始寻找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却发现,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对一切讳莫如深,而更年轻的一代对那个集中营的名字闻所未闻。
如果,故事只是如此,那么这无非就是一部再平庸不过的反思电影。但颇具意味的是,这个年轻法官慢慢发现,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并非正邪对立,黑白两分,他陷入了一个无法言明的迷宫之中。纳粹,在他看来,原本是邪恶的敌人,自己则是正义的化身,但最终,他一点点知道纳粹与这个战后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他自己。
搜集证据的过程被设置了重重阻挠,有些阻挠就来自身边的同僚。那些人并非“坏人”,他们只是抱着更加复杂的心态看待这一切。那些人提出的质问非常耐人寻味,比如,“如果你发现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曾与纳粹有关,你怎么办?”这近乎拷问,因为彼时,很多人没有选择,不得已与那个体系息息相关。还有人嘲笑这个年轻人的幼稚,“你以为希特勒死了,所有纳粹就全部自动消失了吗?”没错,这更有意味。罪恶的人死后,世界会自动变好吗?世界需要一点点修复,那些参与了恶体制的人不会像泡沫一样自动爆裂,也不会瞬间变得善良,他们会潜藏在各个角落里,过上普通的生活。就如同电影中,Johann发现了一个纳粹官员的踪迹,他忍不住要去看看他心中的“魔鬼”是怎样的一个人。见到后却发现,如今,他开了一家面包店,每天挂着慈祥的微笑,看到Johann和记者来拜访,还送给他们一个面包。这画面反讽又残忍。人类中的恶魔并不长着犄角。我们的恶都潜藏在心里,被激发出来,恶就笼罩了我们,被隐藏起来,我们就幻化成普通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复杂、暧昧、难以捉摸。
《缄默的迷宫》设置了一层层的心理递进关系,开始,是Johann以孤胆英雄的姿态挑战一段集体掩盖的历史,后来,他渐渐明白,自己对于历史和真相的理解过于表浅了,但这还不是全部,电影又残忍地递进到了另一个层面。随着调查的深入,Johann发现就连一直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正直的记者也与其有关,更令他崩溃的是,自己敬重的父亲,竟然也与那个邪恶的体系有无法脱开的瓜葛。对于一个善良、正直又单纯的年轻人来说,要理解这些有些过于残酷了。但这就是德国人要面对的战后的现实,也是每个历经过残忍历史的民族所必须做好的心理准备。
无论是Johann本人,还是阻挠他进行调查的人,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遗忘和掩盖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那还会造就更大的恶果。缄默是创伤后本能的防御性心理机制,但诉说真相和清偿罪责才是更勇敢也更负责任的选择。这部电影中的所有人都处于一个由缄默组成的迷宫中,只是因为仍然有人坚持追查真相,打破缄默,才打通了一条通往迷宫出口的路径。抵挡住残酷现实,并仍然探求真相,就是迷宫中真正的路标,对于一个国家以及人们内心的重生来说,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