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球人物》:您曾说“不胡思乱想就是禅”,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吗?
释永信:禅要求戒、定、慧,由“戒”到“定”,再由“定”生“慧”。简单说,不胡思乱想,就是做事情要专一:你做记者每天要写好稿子,我做和尚每天要撞好钟。
我发现这些年来求佛、学佛的人都是一上来就问智慧、求智慧,直接就想修成“慧”。须知释迦牟尼佛在涅槃时就说过,要“以戒为师”,没有“戒”这个根基,如何得到“慧”?同样,没有“定”这个过程,也修不到“慧”。禅宗的“定”是参禅打坐。少林寺每年举行禅七法会,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通过修禅习定来获得大智慧。正所谓禅堂才是选佛堂。当然,“定”也有其他的办法,如诵经、抄经、放生、慈善等。一开始就追求“慧”,去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仪式和活动,只能算是获得一种知识,不是获得智慧。如果没有用到实修上,对修行也就没有太大的帮助。现在我们更应该注重佛教的本质和回归。
《环球人物》:中国禅和印度禅有何区别?
釋永信:我去过印度、尼泊尔等地,礼过佛祖圣迹,也潜心研读过历史,印度禅的确和中国禅不一样。印度禅重视传统的禅定,就是专门沉思冥坐,远离人世进行苦修。印度许多僧人禅修的功夫非常高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但是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禅风翕(音同西)然一变,禅融于生活,禅就是吃饭睡觉,禅就是日常生活,随处可以参禅,随时能够觉悟。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中国禅与印度禅不同的地方。
《环球人物》:所以中国禅总有入世的色彩。社会上一直对您有很多争议,是不是因为您太入世?
释永信:不是我太入世,是我善于接受新事物。因为我满世界跑,每年有1/6的时间在国外。很多先进的东西我先接触到,接触了就要用,这样太超前别人就不理解了。
其实,人一生的几十年中,不可能天天都那么苦行,天天都那么精进,这样做身体也受不了。所以我们住在寺庙,追求的是平常心、长远心,要学会用一生的时间来修行,用一生的时间来用功。入世也好,出世也好,修行不需要轰轰烈烈,更不能大起大落。
《环球人物》:佛门讲求“六根清净”,您能做到吗?
释永信:社会上看我们出家人的生活,往往外表看得多,其实,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六根清净”是要求我们净化日常生活,只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性清净,那么我们的意念就自然而然地随之清净了。一个人平时修行福德深厚,他坐起禅来,境界就高;如果一个人平时业障深重,他坐禅坐一辈子,也没有境界。
我经常对僧人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希望大家能领会我老调重弹的苦心,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活法。
《环球人物》:您每天应酬很多,这会不会让您离“真正的活法”越来越远?
释永信:出家人无所谓忙,“动身,不动心”。在少林寺当方丈很辛苦,每天要坚持领众修持,还要关注少林寺的发展,占用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也不希望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希望有好的接班人,自己早点退下来。到那时,我就轻松自在了,能跟其他僧人一样,每天待在禅堂里坐禅,甚至回到山里边去闭关。
《环球人物》:您现在的生活和出家时想象的生活差距大吗?
释永信:应该是有差距的。刚出家的时候,就想着过上山林的生活,悠闲自在。出家后一看,佛教面临这么一个时代,一个现状,我就潜心思考怎样传承,怎样振兴,怎样使少林寺发扬光大。我认为这是我作为出家人的责任。
我今生今世能不能够成佛作祖,这且不去讲它,我至少能为佛教界做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修行,一种功德吧。
《环球人物》:您平时也用新款手机和电子产品,这不违背修行者的清规戒律吗?
释永信: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僧人,应该利用这些技术,让它们为佛教服务。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最早开通一批模拟手机,我们的僧人就开始用了。少林寺办网站也很早,1996年就开始了。过去在藏经阁里保存一本书很不容易,核对一个名相也很不容易,现在网上很容易就查到了。
我们出家人看待世间万物讲的是因果,任何一个新事物都是因果的表现。我们善于去接受,并视为一种工具,一种方便。我们用出世的眼光来看待入世的事物,自然也就能够以智转境而不被境所转。
《环球人物》:网上什么内容都有,僧人怎么约束自己?
释永信:依我看来,关键是僧人的信仰是否坚定。少林寺的寺规是祖师们定下来的,初进寺院有“三皈五戒”,沙弥(7到20岁之间,没有受满各种类戒律的出家男子)要守“十戒”,像我们受过具足戒(年满20岁的出家男女要守的各种类戒律)的僧人,要守250条戒律。寺院每个堂口还有清规,客堂、禅堂、斋堂、殿堂包括方丈室都有规约,都很严格。
僧人之所以接受这么多戒律清规,是因为我们有信仰。出家修行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清风明月,诗情画意,同样要面对很多问题,如果信仰不坚定,就会陷入新一轮的烦恼。相反,信仰坚定,网络上那些干扰算什么呢?
《环球人物》:您怎么看出家人的七情六欲?
释永信:和尚不准有婚姻恋爱关系,否则就犯根本大戒,要离开僧团,没有一点含糊。人的七情六欲生之俱来,没有这种欲望就没有必要修行受戒,因为他没有犯戒的能力,哪里还用得着修?我们佛教要的是六根俱全,有七情六欲的人,更提倡童真入道,这样才具有挑战性。要你依靠自己的定力和修行来克服,从而更加磨练你的信仰和意志。
《环球人物》:为什么要让少林寺品牌化?
释永信:因为我不想少林寺成了摇钱树,谁都能拿去摇一摇。2002年,日本商标事务所的一位负责人给我提供了日本国内注册的含有“少林”“少林寺”“少林拳”“世界少林寺”等商标的报告,一共有272项。他提醒我:“你们再不行动,这个世界都快搞不明白谁才是正宗的少林寺和少林文化继承人了。”我起初不太相信,后来有一次出席海外活动,当场被要求提交申请,因为别人已经在当地注册了少林寺商标,我们成了“冒牌货”。这对我们触动很大。回来一看,国内也一样,少林寺门口都成了一条商业街,到处是假的“少林秘方”和“少林武僧”。所以我们决定主动注册。但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寺庙无权注册商标,只有成立一家有限公司,才有资格。“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在此背景下成立了。
当时外界有诸多不解:寺院成立公司是不是太商业化了?可是作为传承人,如果失去对它的控制,少林文化的气脉就会中断,这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我承担不起。
《环球人物》:据说少林寺在海外有40家公司了?
释永信:应该说是有4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100多位少林弟子。我们还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成立了少林联合会,举办少林文化节。这些文化机构全部是在当地政府、社团和爱好者的主动邀请下落地都市社区的。当地民间组织和政府都拿出最优惠的条件支持我们,但由于少林寺本身财力有限,只能量力而行,靠少林派出的法师和当地爱好者共同付出,才赢得持续发展。
《环球人物》:少林寺发展面临什么难题?
释永信:难在我们身处一个商业社会,外界给少林寺贴上了商业化标签。其实山门以外的事情,我完全管不了,那些武馆、武校、旅游公司,和少林寺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可他们是少林寺的邻居,我又能说啥?对我们来说,面对商业化大潮,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济世度人,而非被商业给“度”去了。
《环球人物》:现在少林寺有经济压力吗?
释永信:我们讲求一切随缘,钱多了多做点,钱少了少做点,没钱就不做,所以不存在压力,我们没有外界以为的烦恼。
《环球人物》:您在少林寺是否拿工资?
释永信:我们出家修行,这一块看得很淡。我们拿的不是工资,是生活补贴,僧人吃穿用都由寺庙供给,每人每月发一两百块钱“单金”,用来买个人必需品。补贴稍高的是执事和悦众。执事是寺院里面的管理层,悦众是每天上殿、监理佛事的人,信徒给他们的供养多一点,但也多不到哪去。
释永信:禅要求戒、定、慧,由“戒”到“定”,再由“定”生“慧”。简单说,不胡思乱想,就是做事情要专一:你做记者每天要写好稿子,我做和尚每天要撞好钟。
我发现这些年来求佛、学佛的人都是一上来就问智慧、求智慧,直接就想修成“慧”。须知释迦牟尼佛在涅槃时就说过,要“以戒为师”,没有“戒”这个根基,如何得到“慧”?同样,没有“定”这个过程,也修不到“慧”。禅宗的“定”是参禅打坐。少林寺每年举行禅七法会,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通过修禅习定来获得大智慧。正所谓禅堂才是选佛堂。当然,“定”也有其他的办法,如诵经、抄经、放生、慈善等。一开始就追求“慧”,去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仪式和活动,只能算是获得一种知识,不是获得智慧。如果没有用到实修上,对修行也就没有太大的帮助。现在我们更应该注重佛教的本质和回归。
《环球人物》:中国禅和印度禅有何区别?
釋永信:我去过印度、尼泊尔等地,礼过佛祖圣迹,也潜心研读过历史,印度禅的确和中国禅不一样。印度禅重视传统的禅定,就是专门沉思冥坐,远离人世进行苦修。印度许多僧人禅修的功夫非常高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但是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禅风翕(音同西)然一变,禅融于生活,禅就是吃饭睡觉,禅就是日常生活,随处可以参禅,随时能够觉悟。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中国禅与印度禅不同的地方。
《环球人物》:所以中国禅总有入世的色彩。社会上一直对您有很多争议,是不是因为您太入世?
释永信:不是我太入世,是我善于接受新事物。因为我满世界跑,每年有1/6的时间在国外。很多先进的东西我先接触到,接触了就要用,这样太超前别人就不理解了。
其实,人一生的几十年中,不可能天天都那么苦行,天天都那么精进,这样做身体也受不了。所以我们住在寺庙,追求的是平常心、长远心,要学会用一生的时间来修行,用一生的时间来用功。入世也好,出世也好,修行不需要轰轰烈烈,更不能大起大落。
谈心态:“出家人动身,不动心”
《环球人物》:佛门讲求“六根清净”,您能做到吗?
释永信:社会上看我们出家人的生活,往往外表看得多,其实,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原则。“六根清净”是要求我们净化日常生活,只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性清净,那么我们的意念就自然而然地随之清净了。一个人平时修行福德深厚,他坐起禅来,境界就高;如果一个人平时业障深重,他坐禅坐一辈子,也没有境界。
我经常对僧人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希望大家能领会我老调重弹的苦心,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活法。
《环球人物》:您每天应酬很多,这会不会让您离“真正的活法”越来越远?
释永信:出家人无所谓忙,“动身,不动心”。在少林寺当方丈很辛苦,每天要坚持领众修持,还要关注少林寺的发展,占用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也不希望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希望有好的接班人,自己早点退下来。到那时,我就轻松自在了,能跟其他僧人一样,每天待在禅堂里坐禅,甚至回到山里边去闭关。
《环球人物》:您现在的生活和出家时想象的生活差距大吗?
释永信:应该是有差距的。刚出家的时候,就想着过上山林的生活,悠闲自在。出家后一看,佛教面临这么一个时代,一个现状,我就潜心思考怎样传承,怎样振兴,怎样使少林寺发扬光大。我认为这是我作为出家人的责任。
我今生今世能不能够成佛作祖,这且不去讲它,我至少能为佛教界做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修行,一种功德吧。
《环球人物》:您平时也用新款手机和电子产品,这不违背修行者的清规戒律吗?
释永信: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僧人,应该利用这些技术,让它们为佛教服务。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最早开通一批模拟手机,我们的僧人就开始用了。少林寺办网站也很早,1996年就开始了。过去在藏经阁里保存一本书很不容易,核对一个名相也很不容易,现在网上很容易就查到了。
我们出家人看待世间万物讲的是因果,任何一个新事物都是因果的表现。我们善于去接受,并视为一种工具,一种方便。我们用出世的眼光来看待入世的事物,自然也就能够以智转境而不被境所转。
《环球人物》:网上什么内容都有,僧人怎么约束自己?
释永信:依我看来,关键是僧人的信仰是否坚定。少林寺的寺规是祖师们定下来的,初进寺院有“三皈五戒”,沙弥(7到20岁之间,没有受满各种类戒律的出家男子)要守“十戒”,像我们受过具足戒(年满20岁的出家男女要守的各种类戒律)的僧人,要守250条戒律。寺院每个堂口还有清规,客堂、禅堂、斋堂、殿堂包括方丈室都有规约,都很严格。
僧人之所以接受这么多戒律清规,是因为我们有信仰。出家修行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清风明月,诗情画意,同样要面对很多问题,如果信仰不坚定,就会陷入新一轮的烦恼。相反,信仰坚定,网络上那些干扰算什么呢?
《环球人物》:您怎么看出家人的七情六欲?
释永信:和尚不准有婚姻恋爱关系,否则就犯根本大戒,要离开僧团,没有一点含糊。人的七情六欲生之俱来,没有这种欲望就没有必要修行受戒,因为他没有犯戒的能力,哪里还用得着修?我们佛教要的是六根俱全,有七情六欲的人,更提倡童真入道,这样才具有挑战性。要你依靠自己的定力和修行来克服,从而更加磨练你的信仰和意志。
谈少林:“面对商业化大潮,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
《环球人物》:为什么要让少林寺品牌化?
释永信:因为我不想少林寺成了摇钱树,谁都能拿去摇一摇。2002年,日本商标事务所的一位负责人给我提供了日本国内注册的含有“少林”“少林寺”“少林拳”“世界少林寺”等商标的报告,一共有272项。他提醒我:“你们再不行动,这个世界都快搞不明白谁才是正宗的少林寺和少林文化继承人了。”我起初不太相信,后来有一次出席海外活动,当场被要求提交申请,因为别人已经在当地注册了少林寺商标,我们成了“冒牌货”。这对我们触动很大。回来一看,国内也一样,少林寺门口都成了一条商业街,到处是假的“少林秘方”和“少林武僧”。所以我们决定主动注册。但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寺庙无权注册商标,只有成立一家有限公司,才有资格。“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在此背景下成立了。
当时外界有诸多不解:寺院成立公司是不是太商业化了?可是作为传承人,如果失去对它的控制,少林文化的气脉就会中断,这是无可挽回的损失,我承担不起。
《环球人物》:据说少林寺在海外有40家公司了?
释永信:应该说是有4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100多位少林弟子。我们还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成立了少林联合会,举办少林文化节。这些文化机构全部是在当地政府、社团和爱好者的主动邀请下落地都市社区的。当地民间组织和政府都拿出最优惠的条件支持我们,但由于少林寺本身财力有限,只能量力而行,靠少林派出的法师和当地爱好者共同付出,才赢得持续发展。
《环球人物》:少林寺发展面临什么难题?
释永信:难在我们身处一个商业社会,外界给少林寺贴上了商业化标签。其实山门以外的事情,我完全管不了,那些武馆、武校、旅游公司,和少林寺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可他们是少林寺的邻居,我又能说啥?对我们来说,面对商业化大潮,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济世度人,而非被商业给“度”去了。
《环球人物》:现在少林寺有经济压力吗?
释永信:我们讲求一切随缘,钱多了多做点,钱少了少做点,没钱就不做,所以不存在压力,我们没有外界以为的烦恼。
《环球人物》:您在少林寺是否拿工资?
释永信:我们出家修行,这一块看得很淡。我们拿的不是工资,是生活补贴,僧人吃穿用都由寺庙供给,每人每月发一两百块钱“单金”,用来买个人必需品。补贴稍高的是执事和悦众。执事是寺院里面的管理层,悦众是每天上殿、监理佛事的人,信徒给他们的供养多一点,但也多不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