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广州下了一场很大的雨,铺天盖地的雨水洗刷着这座亚热带城市,沁出的独特而持久的清凉气息,比“立夏”这个节气更有力地宣告着夏天的到来。耳机里随机播放的歌几乎被密匝匝的雨声盖住,只剩下断续的木吉他的声音。一阵大风刮过,就在这一瞬,雨声骤减,我听清楚了那模糊的女声正唱着:五月我们对面坐着,犹如梦中。
我毫不费力地想起这是一首朴素干净至极的弹唱,歌词是林白的诗歌《过程》。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在一个公众号读到这首诗,第一次忍不住把一首诗反反复复地读了这么多次,直到昏沉入睡。诗里浪漫而透亮的意象让我惊喜,也让我感到安全。
诗歌只有一百多字,却描绘了一年十二个月。我读着,穿梭于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在一月一月的变换里拾得一种岁月的平静和人类殊途同归的归属。
两年后再听到的时候是五月,而这时我也似乎明白“过程”是属于林白的遍地蔷薇、翻滚麦浪和像大海一般深邃宁静的情人的双眸,却也是属于我的一场倾盆大雨、纷飞漫天的木棉絮和因为疫情没有毕业礼的毕业季。
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林白的自传体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梦境的内隐意义。这是一本让我难忘的作品,难忘到大一当代文学课程期末考试时忍不住写了满满一张纸的感悟,难忘到大四思考毕业论文选题时马上就想到了它。
比起之前或同时期的大部分作品,这本书极具先锋性。她回忆孤苦伶仃的童年,描述年少抄袭后的绝望和悔恨,叙述独自漫游大西南的奇遇,记录汹涌离奇的梦思,又大胆细微地剖析女性对待原始欲望和情感的微妙心理,把一个最真实生动的自我毫无保留地袒露开来。然而,这样勇敢真实的女性自白,却被贴上各种标签,并遭到了訾议。
从初读到定稿,我把《一个人的战争》看了不下十遍,几乎读完了与林白有关的所有资料,甚至还关注着她的微博动态。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尝试着一点点读透这本书,理解文字之间以及文字之外的意义。
她三岁丧父,母亲常下乡,十岁前独自生活;十九岁被发现抄袭后陷入绝望的低谷,剥夺去电影厂工作的资格;二十岁考取武汉大学,四年独自游历西南后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二十九岁调入电影厂。通过唯美诗化的语言文字和跳跃陌生的叙事逻辑,我好不容易才构建出林白前三十年的成长经历,但她想表达的绝不止步于此。
“一个人的战争”是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特殊的家庭背景、童年体验、成长经历使得她敏感孤僻、伤痕累累,但她从未放弃过重新融入外界、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可能。在努力成长的过程中,她总被生活拒绝,被社会拒绝,被传统世俗拒绝,便只能栖身于幽闭的精神世界中自我疗伤和自我慰藉。而梦境,就是林白精神世界中一间允许欲望、情感、梦想等自由且疯狂生长的孤独房。
而我恰好也喜欢做梦。我经常清晰地记得梦境的内容,或有趣愉悦,或离奇恐怖。弗洛伊德说梦是表现潜意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梦境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思维活跃的程度,它为自由之精神留出一席之地,使林白和我能够超越庸常生活和传统话语,敢于想象和创造,保持精神上的高度独立。
林白是勇敢的,但她的勇敢绝不是烈性的忤逆,也并非沒来由的反抗,而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温柔力量。我总觉得她是亲切的,甚至似曾相识。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直接原因大概是她评论了我的微博—— 一个作家的评论!不过很快我便发现,她总是很有耐心地回复几乎每一位读者的留言。自2018年出版小说《北去来辞》后,她就暂时没有发表新的作品。但这并非说明她要和文学脱离关系,相反她更能投身其中,写她所思所想,继续创造一个“自在自为”的精神世界。所以她在微博上写读书感悟,写生活琐事,写时事观点,写旧照片里的老故事,写诗,截至5月9日刚好写到第一百首。
一本普通陈旧的单行笔记本,潦草的字迹,肆意的涂改,激荡的思维,搭上灵感的顺风车,恰到好处地抵达文字的终点站。更有趣的是,林白的每一页手稿几乎都会用不一样的物什按压,有时是一对啤酒耳环、一个木质陀螺,有时是一根杂草、一小块剥下的橘子皮,有时是蘑菇,是花瓣,是玩具摆件,也有时什么都没有。一个在生活中保持着活跃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并能发现浪漫与诗意的人,一定是个可爱的人。
若是未曾拜读过林白前期的作品,我一定不能相信她曾如此艰难地在曲折的成长历程中载浮载沉过,又如此勇敢地摸索前行,叩问自身的存在。因此,在面对写作或生活、外界或自身,抑或是面对情感和欲望,她无疑是我的表率——她仿佛在告诉我怎样才能和世界和解。
她说:“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再写作,就让文学像细菌一样潜伏在我的肌体里吧,让它们与我一起,与万物共生长,或与万物同消亡。我曾经如此畏惧这个世界,世界却以文学拥抱了我,我唯有感恩。”
越是重读林白的作品,我便越是渴慕林白所拥有的某些我没有的品质,比如坚韧执着、勇敢独立、真挚自由,越读也越发现我们的相似处,比如迷信自恋、天马行空、热爱做梦。于是,我便自作多情地擅自觉得我和她之间有种难以言说的联系:我唯一喜欢的现代诗《过程》是林白的作品,我的毕业论文探究的仍是林白,毕业那天我刷到林白的微博发现她刚好誊写了一遍《过程》,像是冥冥中的回应和祝贺。
所以我也想写下来,把这段素未谋面却见字如面(当然指的是我有幸通过她的文字认识到林白老师)的缘分长久地留存于心。
林白,生于1958年,本名林白薇,广西北流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从事图书、电影、新闻等行业,现任职于武汉文学院。19岁开始写诗,著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散文集《秘密之花》等。
我毫不费力地想起这是一首朴素干净至极的弹唱,歌词是林白的诗歌《过程》。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在一个公众号读到这首诗,第一次忍不住把一首诗反反复复地读了这么多次,直到昏沉入睡。诗里浪漫而透亮的意象让我惊喜,也让我感到安全。
诗歌只有一百多字,却描绘了一年十二个月。我读着,穿梭于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在一月一月的变换里拾得一种岁月的平静和人类殊途同归的归属。
两年后再听到的时候是五月,而这时我也似乎明白“过程”是属于林白的遍地蔷薇、翻滚麦浪和像大海一般深邃宁静的情人的双眸,却也是属于我的一场倾盆大雨、纷飞漫天的木棉絮和因为疫情没有毕业礼的毕业季。
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林白的自传体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梦境的内隐意义。这是一本让我难忘的作品,难忘到大一当代文学课程期末考试时忍不住写了满满一张纸的感悟,难忘到大四思考毕业论文选题时马上就想到了它。
比起之前或同时期的大部分作品,这本书极具先锋性。她回忆孤苦伶仃的童年,描述年少抄袭后的绝望和悔恨,叙述独自漫游大西南的奇遇,记录汹涌离奇的梦思,又大胆细微地剖析女性对待原始欲望和情感的微妙心理,把一个最真实生动的自我毫无保留地袒露开来。然而,这样勇敢真实的女性自白,却被贴上各种标签,并遭到了訾议。
从初读到定稿,我把《一个人的战争》看了不下十遍,几乎读完了与林白有关的所有资料,甚至还关注着她的微博动态。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我尝试着一点点读透这本书,理解文字之间以及文字之外的意义。
她三岁丧父,母亲常下乡,十岁前独自生活;十九岁被发现抄袭后陷入绝望的低谷,剥夺去电影厂工作的资格;二十岁考取武汉大学,四年独自游历西南后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二十九岁调入电影厂。通过唯美诗化的语言文字和跳跃陌生的叙事逻辑,我好不容易才构建出林白前三十年的成长经历,但她想表达的绝不止步于此。
“一个人的战争”是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特殊的家庭背景、童年体验、成长经历使得她敏感孤僻、伤痕累累,但她从未放弃过重新融入外界、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可能。在努力成长的过程中,她总被生活拒绝,被社会拒绝,被传统世俗拒绝,便只能栖身于幽闭的精神世界中自我疗伤和自我慰藉。而梦境,就是林白精神世界中一间允许欲望、情感、梦想等自由且疯狂生长的孤独房。
而我恰好也喜欢做梦。我经常清晰地记得梦境的内容,或有趣愉悦,或离奇恐怖。弗洛伊德说梦是表现潜意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梦境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思维活跃的程度,它为自由之精神留出一席之地,使林白和我能够超越庸常生活和传统话语,敢于想象和创造,保持精神上的高度独立。
林白是勇敢的,但她的勇敢绝不是烈性的忤逆,也并非沒来由的反抗,而是一种来自骨子里的温柔力量。我总觉得她是亲切的,甚至似曾相识。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直接原因大概是她评论了我的微博—— 一个作家的评论!不过很快我便发现,她总是很有耐心地回复几乎每一位读者的留言。自2018年出版小说《北去来辞》后,她就暂时没有发表新的作品。但这并非说明她要和文学脱离关系,相反她更能投身其中,写她所思所想,继续创造一个“自在自为”的精神世界。所以她在微博上写读书感悟,写生活琐事,写时事观点,写旧照片里的老故事,写诗,截至5月9日刚好写到第一百首。
一本普通陈旧的单行笔记本,潦草的字迹,肆意的涂改,激荡的思维,搭上灵感的顺风车,恰到好处地抵达文字的终点站。更有趣的是,林白的每一页手稿几乎都会用不一样的物什按压,有时是一对啤酒耳环、一个木质陀螺,有时是一根杂草、一小块剥下的橘子皮,有时是蘑菇,是花瓣,是玩具摆件,也有时什么都没有。一个在生活中保持着活跃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并能发现浪漫与诗意的人,一定是个可爱的人。
若是未曾拜读过林白前期的作品,我一定不能相信她曾如此艰难地在曲折的成长历程中载浮载沉过,又如此勇敢地摸索前行,叩问自身的存在。因此,在面对写作或生活、外界或自身,抑或是面对情感和欲望,她无疑是我的表率——她仿佛在告诉我怎样才能和世界和解。
她说:“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再写作,就让文学像细菌一样潜伏在我的肌体里吧,让它们与我一起,与万物共生长,或与万物同消亡。我曾经如此畏惧这个世界,世界却以文学拥抱了我,我唯有感恩。”
越是重读林白的作品,我便越是渴慕林白所拥有的某些我没有的品质,比如坚韧执着、勇敢独立、真挚自由,越读也越发现我们的相似处,比如迷信自恋、天马行空、热爱做梦。于是,我便自作多情地擅自觉得我和她之间有种难以言说的联系:我唯一喜欢的现代诗《过程》是林白的作品,我的毕业论文探究的仍是林白,毕业那天我刷到林白的微博发现她刚好誊写了一遍《过程》,像是冥冥中的回应和祝贺。
所以我也想写下来,把这段素未谋面却见字如面(当然指的是我有幸通过她的文字认识到林白老师)的缘分长久地留存于心。
林白,生于1958年,本名林白薇,广西北流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从事图书、电影、新闻等行业,现任职于武汉文学院。19岁开始写诗,著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万物花开》,散文集《秘密之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