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与运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工作要实现五个对接:即课程(或项目)开发与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组织与企业培训对接,课堂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教学评价与绩效考核对接;同时,在教学运行管理、课程推广方面要建立与之适应的系统和体系。
关键词:真实场景 对接 企业化 职业能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三种能力,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使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柔性契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目的和要求。
目前,100所国家高职示范校、骨干校正在进行的行动领域课程改革方案,是高职课程改革领域的第三次浪潮;学习情景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同样在一种“仿真”的环境中,角色意识也很重要,让学生有“准员工”的意识,要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去学习,习得相关技能,对于学生实现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也是非常关键的。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过程,实现“企业化”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也至关重要。
1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要求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的开发,要立足于四个“真”,即:
1.1 内容真 课程教学内容要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准,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则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同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行动为导向对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构;课程内容实现序化,使得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能够真正符合“工学结合”的需要,最终能够实现“学校内、学期内和课程内的工学交替”。基于行动领域、行动过程、行动项目、行动任务等安排实践、实训,形成从认识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实训起点,到完成任务基本技能训练,再到完成专业任务技能训练、专业项目技能训练,最终到完成专业综合实训、定岗实习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1.2 形式真 严格贯彻和体现职业行动导向,将实际工作“行动领域过程化、行动过程项目化、行动项目任务化、行动任务实践化”的方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实训方式和教学方法,如仿真体验、沙盘实训、仿真体验、项目化、任务驱动、情境设计、模拟实训等,不断优化实训安排的内容和结构,最终能够形成从“认知行业、企业、职业的实训-基于完成行动任务的技能训练-基于完成行动项目的技能训练-基于完成行动过程的技能训练-基于行动领域的技能训练-基于就业的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1.3 管理真 基于行動导向的实践教学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柔性契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教学过程“企业化”管理至关重要。“企业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学生变成了“准员工”,教师变成了“培训师、管理者”;教学组织管理要参照企业培训管理模式进行。要在授课、评价、考核各环节引入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使教学形式与企业更有效的实现对接。
1.4 评价真 为检验开发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的实际效果,其评价环节的标准、评价方法及评价人员是重要内容。研究认为,评价标准应来自于企业项目(或任务)需要或市场应用效果的检验;评价方法应与企业项目决策过程保持一致;评价人员应摆脱教师为唯一评判人员的方式,更多的引入企业评价人员,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2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实施管理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的落地实施,有别于传统的学科体系下课程组织管理要求,要在组织管理上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新的设计和管理。
2.1 学校管理
2.1.1 实训室环境设计 仿真的实训室环境设计要求具有“企业属性”,如实训室布局尽量接近企业布局设计,而不是教室设计属性,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企业)”的感觉。譬如市场营销实训室设计时,在实训室布局中,按照市场部、销售部、客户服务部、管理部等设计实训室,实训室墙面装修时选择企业标语、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取代实训室管理规定)等。整个氛围使得实训室具有企业属性,使参与实践的学生具有“员工”的角色意识。
2.1.2 班级管理 在工作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中,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批量式培养的班级设计是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在管理学中我们强调一个管理跨度的概念,也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有效指挥和控制的被管理者的数量。实务中管理跨度会随着层级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会超过8-10人。如果这个理念应用到我们职业教育教学中,在实践教学时如果一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培养40人左右的一个班级,显然是无法实现较好的效果的。在这里涉及到一个人才培养效率和效果的悖论,院校往往处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不愿意去改变目前的教学班级管理模式。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考虑缩小班级规模或多指导教师同时授课的方式予以解决。
2.2 教师管理 首先,教师应是该职业领域的熟练者或专家,能够有效指导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5个阶段,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高级阶段①。指导教师具有专业领域高素质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并起到较好的榜样作用,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只有教师具有这样的高素质,才能把学生引入行,并且能够把他们从一个低级阶段带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其次,教师要具有“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和能力。目前的双师型教师一般是指具有教师、工程师的双重身份的教学人员,这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工作能力,其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教师对于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学生进入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是在一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情景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习得专业能力,另外也要像一个“准职员”一样工作,因此,教师要像企业管理人员一样管理、考核这些“准职员”,否则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职业竞争力一般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即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创新能力②。在人才培养上,对于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不仅仅是职业适应力,而且一定程度上是职业迁移力。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单纯的专业能力培养就显得形单影只,不成系统。因此指导教师要像企业管理者一样要求和管理学员,如员工礼仪、执行制度、对教师要求的执行力、团队建设等,使之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反复修炼、强化,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最后,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引导师”。引导师(Facilitator)是一种角色,他们是通过启发和引导,帮助对方与自己的资源、经验、智慧相联结,以达到促进成长、互相学习、团队协作、群策群力等目的。引导师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式学习”。员工(学生)有能力做的事情、有能力思考的问题、有能力获取的信息等,一定要员工自己去做,管理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准员工(学生)要承担责任,要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管理者(教师)要做好引导师的角色。 2.3 学生管理 高职学院大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能力有限,这是不爭的事实,但是,基于现实需要、任务明确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参与的程度明显提升,这也是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的行为习惯的良好路径。因此,因材施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通过良好的课程设计,是可以使员工(学生)形成自我改善的自适应循环发展模式。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准员工意识”,身着“工作服”,携带“工作牌”等管理方式,会使学生具有“上岗”的意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会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班级的同学。
3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推广
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把基于真实场景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走出校园,应用于社会,不仅是对开发人员的社会认可,同时也能够不断检验、改进我们的课程。为加强课程与项目的推广,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标准建设 近年来,校本课程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理解校本课程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校本课程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不能与岗位的实际要求出现偏离。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的建设不能游离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课程建设在结合学校传统、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更要满足于工作岗位需要,满足于社会实践需要。国家有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这些应该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依据与标准;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现项目的开发,要走标准化建设之路,在标准化基础上,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上根据学校特点、学生需求,寻找个性化、差异化。
3.2 完善评价、认证 目前,课程的自我管理和评价,即课程由教师自我开发、自我授课、自我评价,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通用做法,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于开发的基于真实场景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改善:课程需求、任务设定的产生应该进行调研;情景设定、教学方法应该进行论证;教学效果应该进行多元的评价。在这里,加入第三方的评价、认证至关重要,特别是来自于行业、岗位一线专家人员的参与是关键。
3.3 共建共享课程资源 在课程开发环节中,校际合作、企业联合往往是后续课程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课程分享中,更多借助于网络资源方式进行传播,是一种有效、简洁的方式。在网络资源建设中,要注重视频资源建设,增加交互学习功能,避免课程资源文本化、静态化。
3.4 开展专业联盟和课程联盟建设、交流 在大学城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校际联盟也迅速发展,但是在合作中,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特别是在专业联盟、课程联盟等细节环节做实、做真。通过专业联盟、课程联盟,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和教研,使好的课程、项目能够及时得到传播、推广。
3.5 开发企业培训 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是否具有市场生命力,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企业是重要的验金石。把院校开发的实训课程和项目搬入企业,通过企业员工、管理者检验课程,既是对课程开发的验证途径,也是课程需要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②严中化.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徐小红,彭旺明.浅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杨静,张庆亮.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企业,2006(10).
[3]何海怀,唐高平.基于职业行动导向重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11).
[4]钱军.基于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22).
[5]单胜江,李总,李建英.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6]范文锋,王长富.对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品牌,2010(11).
[7]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
课题: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编号:XI322)。
作者简介:
徐公仁(1978-),男,青岛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质量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真实场景 对接 企业化 职业能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三种能力,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使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能够做到柔性契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目的和要求。
目前,100所国家高职示范校、骨干校正在进行的行动领域课程改革方案,是高职课程改革领域的第三次浪潮;学习情景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同样在一种“仿真”的环境中,角色意识也很重要,让学生有“准员工”的意识,要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去学习,习得相关技能,对于学生实现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也是非常关键的。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过程,实现“企业化”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也至关重要。
1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开发要求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的开发,要立足于四个“真”,即:
1.1 内容真 课程教学内容要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准,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则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同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行动为导向对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构;课程内容实现序化,使得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能够真正符合“工学结合”的需要,最终能够实现“学校内、学期内和课程内的工学交替”。基于行动领域、行动过程、行动项目、行动任务等安排实践、实训,形成从认识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实训起点,到完成任务基本技能训练,再到完成专业任务技能训练、专业项目技能训练,最终到完成专业综合实训、定岗实习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1.2 形式真 严格贯彻和体现职业行动导向,将实际工作“行动领域过程化、行动过程项目化、行动项目任务化、行动任务实践化”的方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实训方式和教学方法,如仿真体验、沙盘实训、仿真体验、项目化、任务驱动、情境设计、模拟实训等,不断优化实训安排的内容和结构,最终能够形成从“认知行业、企业、职业的实训-基于完成行动任务的技能训练-基于完成行动项目的技能训练-基于完成行动过程的技能训练-基于行动领域的技能训练-基于就业的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1.3 管理真 基于行動导向的实践教学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柔性契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教学过程“企业化”管理至关重要。“企业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学生变成了“准员工”,教师变成了“培训师、管理者”;教学组织管理要参照企业培训管理模式进行。要在授课、评价、考核各环节引入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使教学形式与企业更有效的实现对接。
1.4 评价真 为检验开发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的实际效果,其评价环节的标准、评价方法及评价人员是重要内容。研究认为,评价标准应来自于企业项目(或任务)需要或市场应用效果的检验;评价方法应与企业项目决策过程保持一致;评价人员应摆脱教师为唯一评判人员的方式,更多的引入企业评价人员,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2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实施管理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的落地实施,有别于传统的学科体系下课程组织管理要求,要在组织管理上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新的设计和管理。
2.1 学校管理
2.1.1 实训室环境设计 仿真的实训室环境设计要求具有“企业属性”,如实训室布局尽量接近企业布局设计,而不是教室设计属性,让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企业)”的感觉。譬如市场营销实训室设计时,在实训室布局中,按照市场部、销售部、客户服务部、管理部等设计实训室,实训室墙面装修时选择企业标语、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取代实训室管理规定)等。整个氛围使得实训室具有企业属性,使参与实践的学生具有“员工”的角色意识。
2.1.2 班级管理 在工作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中,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批量式培养的班级设计是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在管理学中我们强调一个管理跨度的概念,也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有效指挥和控制的被管理者的数量。实务中管理跨度会随着层级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一般不会超过8-10人。如果这个理念应用到我们职业教育教学中,在实践教学时如果一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培养40人左右的一个班级,显然是无法实现较好的效果的。在这里涉及到一个人才培养效率和效果的悖论,院校往往处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而不愿意去改变目前的教学班级管理模式。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考虑缩小班级规模或多指导教师同时授课的方式予以解决。
2.2 教师管理 首先,教师应是该职业领域的熟练者或专家,能够有效指导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5个阶段,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高级阶段①。指导教师具有专业领域高素质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并起到较好的榜样作用,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只有教师具有这样的高素质,才能把学生引入行,并且能够把他们从一个低级阶段带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其次,教师要具有“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和能力。目前的双师型教师一般是指具有教师、工程师的双重身份的教学人员,这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工作能力,其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教师对于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学生进入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是在一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情景中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习得专业能力,另外也要像一个“准职员”一样工作,因此,教师要像企业管理人员一样管理、考核这些“准职员”,否则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职业竞争力一般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即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创新能力②。在人才培养上,对于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不仅仅是职业适应力,而且一定程度上是职业迁移力。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单纯的专业能力培养就显得形单影只,不成系统。因此指导教师要像企业管理者一样要求和管理学员,如员工礼仪、执行制度、对教师要求的执行力、团队建设等,使之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反复修炼、强化,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最后,教师要做一个合格的“引导师”。引导师(Facilitator)是一种角色,他们是通过启发和引导,帮助对方与自己的资源、经验、智慧相联结,以达到促进成长、互相学习、团队协作、群策群力等目的。引导师更多的是进行“引导式学习”。员工(学生)有能力做的事情、有能力思考的问题、有能力获取的信息等,一定要员工自己去做,管理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准员工(学生)要承担责任,要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管理者(教师)要做好引导师的角色。 2.3 学生管理 高职学院大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能力有限,这是不爭的事实,但是,基于现实需要、任务明确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参与的程度明显提升,这也是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的行为习惯的良好路径。因此,因材施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通过良好的课程设计,是可以使员工(学生)形成自我改善的自适应循环发展模式。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准员工意识”,身着“工作服”,携带“工作牌”等管理方式,会使学生具有“上岗”的意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会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班级的同学。
3 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推广
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把基于真实场景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走出校园,应用于社会,不仅是对开发人员的社会认可,同时也能够不断检验、改进我们的课程。为加强课程与项目的推广,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标准建设 近年来,校本课程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理解校本课程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校本课程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不能与岗位的实际要求出现偏离。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的建设不能游离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课程建设在结合学校传统、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更要满足于工作岗位需要,满足于社会实践需要。国家有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这些应该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依据与标准;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实现项目的开发,要走标准化建设之路,在标准化基础上,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上根据学校特点、学生需求,寻找个性化、差异化。
3.2 完善评价、认证 目前,课程的自我管理和评价,即课程由教师自我开发、自我授课、自我评价,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通用做法,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于开发的基于真实场景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改善:课程需求、任务设定的产生应该进行调研;情景设定、教学方法应该进行论证;教学效果应该进行多元的评价。在这里,加入第三方的评价、认证至关重要,特别是来自于行业、岗位一线专家人员的参与是关键。
3.3 共建共享课程资源 在课程开发环节中,校际合作、企业联合往往是后续课程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课程分享中,更多借助于网络资源方式进行传播,是一种有效、简洁的方式。在网络资源建设中,要注重视频资源建设,增加交互学习功能,避免课程资源文本化、静态化。
3.4 开展专业联盟和课程联盟建设、交流 在大学城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校际联盟也迅速发展,但是在合作中,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特别是在专业联盟、课程联盟等细节环节做实、做真。通过专业联盟、课程联盟,加强校际交流、研讨和教研,使好的课程、项目能够及时得到传播、推广。
3.5 开发企业培训 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是否具有市场生命力,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企业是重要的验金石。把院校开发的实训课程和项目搬入企业,通过企业员工、管理者检验课程,既是对课程开发的验证途径,也是课程需要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②严中化.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徐小红,彭旺明.浅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杨静,张庆亮.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企业,2006(10).
[3]何海怀,唐高平.基于职业行动导向重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11).
[4]钱军.基于管理咨询方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22).
[5]单胜江,李总,李建英.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6]范文锋,王长富.对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品牌,2010(11).
[7]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
课题: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编号:XI322)。
作者简介:
徐公仁(1978-),男,青岛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质量管理、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