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裁剪四法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要想有厚实的内容,就要做到材料和观点有机统一。除了要求作者在生活中不辞辛劳地“博采众收”,广闻阔见,贪婪地索取和占有素材以引爆创作的热情和渴望外,还要对已经搜集到手的、藏纳于胸的零碎材料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表达、立意的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淘沥、剪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文章的素材更精准,更靓丽,更吸引人。
  材料的裁剪可用以下四法:
  一、原型修饰法
  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抒写原型、原料。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皆可以临摹,美饰,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亮丽的素材、形象。
  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原型并不是什么虚构出来的神仙,而是以甄妃为原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的绘画名作,其中最感人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并無奈离别的场景。画中,洛神缓缓离去,她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是那么无奈,曹植默默地落寞伤感。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形美、姿美、情美、韵美,这样的美人不是神仙又是什么?
  无独有偶。相传宋真宗时,皇帝亲自下旨令泰山所在的袭庆府奉符县建造岱庙大殿,殿内要作巨幅壁画,画稿须经圣上御览拍板。奉符县令召集了许多著名画工日夜思谋,然,连呈几幅草图都被驳回。县令以为是画工与他作难,便下令停炊,画匠们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仍拿不出一个让皇帝满意的画稿。县衙里的一个歌妓救了众人的性命:“真宗皇帝前些日子封禅泰山的声势和气魄,你们不是都看到了吗?照着这个画就是了。”画工们茅塞顿开,很快就画出了令真宗满意的草图,这便是岱庙中驰名中外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用皇帝作原型来表现神的风采,化虚为实,别具匠心。
  鲁迅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先找“模特儿”,再加工、润色,使其成为艺术形象的。如孔乙己的原型,就是绰号叫“孟夫子”的一个破落大户人家的子弟。周遐寿所写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一书中说,这个“孟夫子”读过书,但没谋上一官半职,又不会什么营生,以致穷得几乎讨饭。他靠替人家抄书谋生,可是喜欢喝酒,有时候喝得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偷东西,被人抓住后挨了打。
  鲁迅以真人为原型,稍加摹写,描绘,孔乙己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自传性极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缀叙成书。
  二、拼合法
  拼合法就是把从生活中得来的原始材料,即实际的人和事拆开来,从中提取必要的成分,去掉无用的杂质,加上联想、想象及主观感受、评价等,搅和在一起,使本来互不关联的人和事巧妙地粘连在一起,发生新的联系,然后再根据生活固有的逻辑,糅制出新的形象,铸造新的艺术生命。就是“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塑造人物,需要将在不同人身上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特征糅合在一起,把他们“反复搅拌”,放在钵子里捣成粉末,如此就会创造出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杂糅、拼合出来的人物:她的外貌是照着普希金的女儿玛丽娅·哈亭写的,她的事件是列夫·托尔斯泰从一个朋友苏克何蒂娜的经历中提取出来的,她的悲惨结局、自杀方式是按他家邻近一个庄园的女管家来写的。
  打碎、拼合,可突破生活真实的局限,创作出比生活的真实更典型、更亮丽的艺术形象来。
  又如,中国人心目中的“龙”的形象,就是杂取麟头、凤尾、蛇身、鸡爪拼合、组装而成的,弥补了“世间没有龙”的缺憾。
  三、移植法
  故意“张冠李戴”,把甲所做的事,说成是乙做的事,以凸现乙身上的某种特性,某种亮点,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植法。
  如《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就纯属移植、嫁接。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有干过“借箭”一事,做这件事的人是孙权。诸葛亮也未使“空城计”,使空城计的是文聘和赵云。
  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它允许凭借想象,“无中生有”“李代桃僵”,使所反映的生活画面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更集中,更具有教化和启迪意义。
  四、变形法
  所谓变形法,是指为了凸显形象的某一特点,而有意在真人真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只求“神似”,不求绝对“形似”的一种艺术形象的构造方法。
  譬如画虎、画狗,首先得看着像虎、像狗,但如果画虎、画狗画得与原型完全相似,就会使艺术形象失去生机,失去魅力。
  齐白石画虾,有意将虾腿从十几根减至五六根,把虾眼点成两个短横,腹部只是几个断断续续的长点,再用淡淡的墨水一抹,不画皮、壳,也不画水,如此画出来的虾更生动。
  文学作品中,因“变形”而神韵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很多。
  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就有极强的夸张、变形的味道。难道天气热也穿“棉大衣”?莫非这人有神经病?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或少有的。这样“变形”地描写,更能突出别里科夫思想的封闭性和人格的丑陋性。
  至于《西游记》中的悟空,长着人身猴脸,八戒长着猪头猪嘴,沙僧长着人身兔性,“变形”后,读者不仅不觉得假,反而十分喜爱。
  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尓本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挣钱养家。有一天,却突然变成甲虫,受尽了家人的嫌弃、憎恶甚至是打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亲情的扭曲,金钱的魔力和小人物悲凉的命运。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一直是一只大甲虫,具有虫形、虫性,也具有人的思维、感情。他既不完全是人,也不完全是虫,是用“变形”手法独创出来的艺术形象。
  一块好布,裁剪失度,不能制成好衣。各种食材,搭配有方,方可烹制成可口的火锅。同理,将零碎的素材排列组合修饰得当,才能写出不朽的名篇!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实验高中】
其他文献
校园,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正因有了校园的浸润,我们的人生才多了光鲜靓丽的点缀。书和校园邂逅,如同寺庙里萦柱绕梁的暮鼓晨钟,朗朗的书声是校园里的天籁,是菁菁校园的魂灵。  一、移花接木巧激趣  《朗读者》火了,火的更是“朗诵”!它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关于“朗诵”的文化盛宴,带我们感受了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营造的美感,如同枯蔫的生命恰逢刚好的阳光雨露,看似静态文字一旦被赋予用心用情的诵读,即刻表现出令人
期刊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南方的冬天已经来了,天气也越来越冷了。看,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裤,早上到学校的时候,也戴上了手套,围上了围脖。那么,此时的北方,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大家请看这些图片。(PPT出示配乐图片)这里北方的松花江畔的图片,同学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冰。评价语:噢,你认为挂在树上的是冰。  预设:雪。评价语:提到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冰天雪地”一词。(换一个学生问)
期刊
对课即“对对子”,是我国旧时私塾先生教学生学习词句、练习做诗的一种方式,蔡元培在《我在教学界的经验》中说:“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有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行相近的……”如果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能引入对课,定会耳目一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实际教学中,为了做好铺垫,笔者在引导学生“对对子”前
期刊
工作之后,真正接触古典诗词应该是从去年的四月一日。那天是“愚人节”,本想愚弄一下好友,便想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鬼点子——装腔作势地诵读了一首李之仪的《卜算子》,并通过微信发给了好友。没想到此举反而激发了好友的兴致,在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典雅的诗词都伴随着我。  每天早上,无论晓雾弥漫,还是晨光清丽,上班途中,耳机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的,是当天要背诵的诗词。那些雅致的韵律随着穿行的日月渐渐由陌生变得熟
期刊
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廉頗蔺相如列传》一文时,老师们对基础训练中一道题的答案有了疑义。题目是这样的:  选出下列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以勇气闻于诸侯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B.左右欲引相如去 引赵使者蔺相如  C.而君幸于赵王 大王亦幸赦臣  D.不欲与廉颇争列 今君与廉颇同列  题中A、B、C项中黑体的词义都不相同是确定无疑的,对D项中“列”的词义,出题者认为相同,都是“位
期刊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敞开自己的心扉似乎很简单,但却是很多学生“深恶痛绝”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厌烦的心理,认为写作是一项高难度的思维创造,觉得没什么可写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从各方面入手,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
期刊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實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说教育》一书见解独到,思想内涵深刻,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读后酣畅淋漓,陶醉其间。朱永新教授从宏观教育问题、微观教育问题、读书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新教育实验五个方面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像一盏耀眼的指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又如一位智慧的老者,为我拨开了眼前的迷雾;还似一位倾心交流的朋友,给我启迪,给我鼓舞。先捡拾两串智慧的珍珠,与大家分
期刊
《匠人精神》一书指出匠心三道——“守”“破”“离”。这里的“守”是指坚守传承,“破”是指突破超越,“离”是指颠覆创新。如今,许多传统工艺、民间艺术逐步走向没落,虽然那些老字号、民间老匠人依旧坚守传统,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仅靠传承很难守住传统。在我看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匠人们也应顺势而为,借着时代的东风,大行突破创新之道,如此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新匠人。  
期刊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接到授课任务时,笔者不断地琢磨这样一篇看起来通俗易懂,但实际上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经过一遍遍朗读,一次次准备,最终,在田老师的启发下,笔者将其确定为语用型文本,计划借助文本训练学生筛选提炼信息,通过分析梳理句间关系读懂文章的能力。  “文本解读要实,这是语文教学之本。”所以,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采用抓“关键句”“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文
期刊
得知河南省印发《河南省“实体书店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后,我非常高兴,因为这是创建书香校园的重要举措。虽然重点推动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建设,涉及到中学的只有具备建设条件的寄宿制中学,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读书天然重要,所以,我们教师不但要自己读书,而且还要提倡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读书在学校蔚然成风。  读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乃至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都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