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要想有厚实的内容,就要做到材料和观点有机统一。除了要求作者在生活中不辞辛劳地“博采众收”,广闻阔见,贪婪地索取和占有素材以引爆创作的热情和渴望外,还要对已经搜集到手的、藏纳于胸的零碎材料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表达、立意的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淘沥、剪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文章的素材更精准,更靓丽,更吸引人。
材料的裁剪可用以下四法:
一、原型修饰法
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抒写原型、原料。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皆可以临摹,美饰,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亮丽的素材、形象。
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原型并不是什么虚构出来的神仙,而是以甄妃为原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的绘画名作,其中最感人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并無奈离别的场景。画中,洛神缓缓离去,她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是那么无奈,曹植默默地落寞伤感。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形美、姿美、情美、韵美,这样的美人不是神仙又是什么?
无独有偶。相传宋真宗时,皇帝亲自下旨令泰山所在的袭庆府奉符县建造岱庙大殿,殿内要作巨幅壁画,画稿须经圣上御览拍板。奉符县令召集了许多著名画工日夜思谋,然,连呈几幅草图都被驳回。县令以为是画工与他作难,便下令停炊,画匠们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仍拿不出一个让皇帝满意的画稿。县衙里的一个歌妓救了众人的性命:“真宗皇帝前些日子封禅泰山的声势和气魄,你们不是都看到了吗?照着这个画就是了。”画工们茅塞顿开,很快就画出了令真宗满意的草图,这便是岱庙中驰名中外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用皇帝作原型来表现神的风采,化虚为实,别具匠心。
鲁迅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先找“模特儿”,再加工、润色,使其成为艺术形象的。如孔乙己的原型,就是绰号叫“孟夫子”的一个破落大户人家的子弟。周遐寿所写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一书中说,这个“孟夫子”读过书,但没谋上一官半职,又不会什么营生,以致穷得几乎讨饭。他靠替人家抄书谋生,可是喜欢喝酒,有时候喝得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偷东西,被人抓住后挨了打。
鲁迅以真人为原型,稍加摹写,描绘,孔乙己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自传性极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缀叙成书。
二、拼合法
拼合法就是把从生活中得来的原始材料,即实际的人和事拆开来,从中提取必要的成分,去掉无用的杂质,加上联想、想象及主观感受、评价等,搅和在一起,使本来互不关联的人和事巧妙地粘连在一起,发生新的联系,然后再根据生活固有的逻辑,糅制出新的形象,铸造新的艺术生命。就是“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塑造人物,需要将在不同人身上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特征糅合在一起,把他们“反复搅拌”,放在钵子里捣成粉末,如此就会创造出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杂糅、拼合出来的人物:她的外貌是照着普希金的女儿玛丽娅·哈亭写的,她的事件是列夫·托尔斯泰从一个朋友苏克何蒂娜的经历中提取出来的,她的悲惨结局、自杀方式是按他家邻近一个庄园的女管家来写的。
打碎、拼合,可突破生活真实的局限,创作出比生活的真实更典型、更亮丽的艺术形象来。
又如,中国人心目中的“龙”的形象,就是杂取麟头、凤尾、蛇身、鸡爪拼合、组装而成的,弥补了“世间没有龙”的缺憾。
三、移植法
故意“张冠李戴”,把甲所做的事,说成是乙做的事,以凸现乙身上的某种特性,某种亮点,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植法。
如《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就纯属移植、嫁接。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有干过“借箭”一事,做这件事的人是孙权。诸葛亮也未使“空城计”,使空城计的是文聘和赵云。
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它允许凭借想象,“无中生有”“李代桃僵”,使所反映的生活画面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更集中,更具有教化和启迪意义。
四、变形法
所谓变形法,是指为了凸显形象的某一特点,而有意在真人真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只求“神似”,不求绝对“形似”的一种艺术形象的构造方法。
譬如画虎、画狗,首先得看着像虎、像狗,但如果画虎、画狗画得与原型完全相似,就会使艺术形象失去生机,失去魅力。
齐白石画虾,有意将虾腿从十几根减至五六根,把虾眼点成两个短横,腹部只是几个断断续续的长点,再用淡淡的墨水一抹,不画皮、壳,也不画水,如此画出来的虾更生动。
文学作品中,因“变形”而神韵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很多。
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就有极强的夸张、变形的味道。难道天气热也穿“棉大衣”?莫非这人有神经病?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或少有的。这样“变形”地描写,更能突出别里科夫思想的封闭性和人格的丑陋性。
至于《西游记》中的悟空,长着人身猴脸,八戒长着猪头猪嘴,沙僧长着人身兔性,“变形”后,读者不仅不觉得假,反而十分喜爱。
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尓本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挣钱养家。有一天,却突然变成甲虫,受尽了家人的嫌弃、憎恶甚至是打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亲情的扭曲,金钱的魔力和小人物悲凉的命运。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一直是一只大甲虫,具有虫形、虫性,也具有人的思维、感情。他既不完全是人,也不完全是虫,是用“变形”手法独创出来的艺术形象。
一块好布,裁剪失度,不能制成好衣。各种食材,搭配有方,方可烹制成可口的火锅。同理,将零碎的素材排列组合修饰得当,才能写出不朽的名篇!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实验高中】
材料的裁剪可用以下四法:
一、原型修饰法
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抒写原型、原料。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皆可以临摹,美饰,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亮丽的素材、形象。
曹植《洛神赋》中洛神的原型并不是什么虚构出来的神仙,而是以甄妃为原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的绘画名作,其中最感人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并無奈离别的场景。画中,洛神缓缓离去,她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是那么无奈,曹植默默地落寞伤感。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形美、姿美、情美、韵美,这样的美人不是神仙又是什么?
无独有偶。相传宋真宗时,皇帝亲自下旨令泰山所在的袭庆府奉符县建造岱庙大殿,殿内要作巨幅壁画,画稿须经圣上御览拍板。奉符县令召集了许多著名画工日夜思谋,然,连呈几幅草图都被驳回。县令以为是画工与他作难,便下令停炊,画匠们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仍拿不出一个让皇帝满意的画稿。县衙里的一个歌妓救了众人的性命:“真宗皇帝前些日子封禅泰山的声势和气魄,你们不是都看到了吗?照着这个画就是了。”画工们茅塞顿开,很快就画出了令真宗满意的草图,这便是岱庙中驰名中外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
用皇帝作原型来表现神的风采,化虚为实,别具匠心。
鲁迅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先找“模特儿”,再加工、润色,使其成为艺术形象的。如孔乙己的原型,就是绰号叫“孟夫子”的一个破落大户人家的子弟。周遐寿所写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一书中说,这个“孟夫子”读过书,但没谋上一官半职,又不会什么营生,以致穷得几乎讨饭。他靠替人家抄书谋生,可是喜欢喝酒,有时候喝得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偷东西,被人抓住后挨了打。
鲁迅以真人为原型,稍加摹写,描绘,孔乙己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自传性极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缀叙成书。
二、拼合法
拼合法就是把从生活中得来的原始材料,即实际的人和事拆开来,从中提取必要的成分,去掉无用的杂质,加上联想、想象及主观感受、评价等,搅和在一起,使本来互不关联的人和事巧妙地粘连在一起,发生新的联系,然后再根据生活固有的逻辑,糅制出新的形象,铸造新的艺术生命。就是“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塑造人物,需要将在不同人身上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特征糅合在一起,把他们“反复搅拌”,放在钵子里捣成粉末,如此就会创造出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杂糅、拼合出来的人物:她的外貌是照着普希金的女儿玛丽娅·哈亭写的,她的事件是列夫·托尔斯泰从一个朋友苏克何蒂娜的经历中提取出来的,她的悲惨结局、自杀方式是按他家邻近一个庄园的女管家来写的。
打碎、拼合,可突破生活真实的局限,创作出比生活的真实更典型、更亮丽的艺术形象来。
又如,中国人心目中的“龙”的形象,就是杂取麟头、凤尾、蛇身、鸡爪拼合、组装而成的,弥补了“世间没有龙”的缺憾。
三、移植法
故意“张冠李戴”,把甲所做的事,说成是乙做的事,以凸现乙身上的某种特性,某种亮点,这种写作方法就是移植法。
如《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就纯属移植、嫁接。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有干过“借箭”一事,做这件事的人是孙权。诸葛亮也未使“空城计”,使空城计的是文聘和赵云。
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它允许凭借想象,“无中生有”“李代桃僵”,使所反映的生活画面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更集中,更具有教化和启迪意义。
四、变形法
所谓变形法,是指为了凸显形象的某一特点,而有意在真人真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只求“神似”,不求绝对“形似”的一种艺术形象的构造方法。
譬如画虎、画狗,首先得看着像虎、像狗,但如果画虎、画狗画得与原型完全相似,就会使艺术形象失去生机,失去魅力。
齐白石画虾,有意将虾腿从十几根减至五六根,把虾眼点成两个短横,腹部只是几个断断续续的长点,再用淡淡的墨水一抹,不画皮、壳,也不画水,如此画出来的虾更生动。
文学作品中,因“变形”而神韵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很多。
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就有极强的夸张、变形的味道。难道天气热也穿“棉大衣”?莫非这人有神经病?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或少有的。这样“变形”地描写,更能突出别里科夫思想的封闭性和人格的丑陋性。
至于《西游记》中的悟空,长着人身猴脸,八戒长着猪头猪嘴,沙僧长着人身兔性,“变形”后,读者不仅不觉得假,反而十分喜爱。
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尓本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挣钱养家。有一天,却突然变成甲虫,受尽了家人的嫌弃、憎恶甚至是打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亲情的扭曲,金钱的魔力和小人物悲凉的命运。
格里高尔在小说中一直是一只大甲虫,具有虫形、虫性,也具有人的思维、感情。他既不完全是人,也不完全是虫,是用“变形”手法独创出来的艺术形象。
一块好布,裁剪失度,不能制成好衣。各种食材,搭配有方,方可烹制成可口的火锅。同理,将零碎的素材排列组合修饰得当,才能写出不朽的名篇!
【作者单位:湖北麻城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