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陈旸《乐书》论歌云:“古之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其气出自脐间,至喉乃噫其词,而抗坠之意可得而矣,大而不至于抗越,细而不至于幽散,未有不气盛而化神者矣”
关键词:吸气 呼气 控制 换气
歌唱中的呼吸是在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紧张与松弛的矛盾中进行的,没有这种对抗性的运动,呼吸便也停止了,它要比平常呼吸夸张很多,只有这样,才能对用于歌唱发声的气息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整。
一、吸气阶段
吸气时首先要做到两眼平视、下颌微收、肩膀放松、腰椎挺立,身体处于挺拔、兴奋但又放松的基础上,体会气息是自己跑进来,而不是张嘴把它“吸”进来,如果是吸进来得就很容易造成上胸扩张紧张的状态,同时气儿也浅了,身体也搞僵了。正确的吸气方式是建立在腰腹放松的基础上,后腰挺立,小腹一松,横膈膜就会自然下降,此时胸廓底部呈扩张的趋势,两边的肋骨也就自然的张开了,感觉是腰在吸气,嘴长在腰上,如此吸气的过程也就完成。用一个口诀来概括的话就是“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
歌唱者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来辨识气息不是吸进来的,而是通过后腰、两肋的主动扩张,使之通过口腔、咽腔以及胸腔到达腹部,即横隔膜下降的位置,来完成歌唱的吸气状态,且始终要体会吸气时气息与腰腹之间的关系,练习日久,就会明白原来歌唱中的呼吸,不是靠嘴巴、鼻子以及肺去主动呼吸的,而是被动的进入。
二、控制阶段
控制是歌唱的保持阶段,也是运用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要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气断声不断,声断意不断”,要对唱出的气流加以控制,如不控制他很快就用光了,等唱高音或延长音时就不够用了,就好比“把钱存到银行,需要多少取多少的意思”。呼吸控制阶段要求两肋扩张,胸部自然挺立,上胸部并不积极的参
与呼吸活动,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上胸部,否则会影响气息的控制,同时吸气部位过高,也会引起喉部紧张。
三、呼气阶段
一般来讲提起呼气就会很容易联想到该把气如何“呼”出去、想怎样把声带“冲”响,因此时常会出现“气儿顶了”、“胸腔憋了”,造成“挤着唱”或者是“顶着唱”的毛病。原因在于:歌唱中控制呼吸没有做好,没有“吸着唱”的感觉或者横膈膜与小腹间的对抗关系不存在了,只剩下收小腹送气了。此时要感觉气息是顺着身体的内部垂直叹下来的,有喘粗气的感觉。喉咙和声带都是放松的,紧张的部位是横膈膜、两肋,就象充足的气球,让声音坐在上面,喉咙和声带静等着一叹气和腰搭上劲出声即可。
“吹灰”的感觉
如你眼前的桌子上布满了灰尘了。请你用一口气把它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依次吹干净,但不能尘土飞扬,必须让气息呼出的均匀、流畅,这时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控制了,但不能用腹部一鼓一憋的向外顶气,否则呼出的气息前强后弱,像砸夯,不自然。
“喘粗气”的感觉
⑴利用吸气时状态,以叹气的感觉发出一个无声的“嘿”音,将气息很舒服痛快的叹出来,或者体会心情烦闷遇到难事时“喘粗气”的感觉。此种练习可以使歌唱者体会气流从胸部经过气管、喉咙、口腔送出的呼吸通道,也是歌唱时声音唱出的通道,同时,能明显的体会到要腰腹的紧张与呼吸通畅形成的明显对照。
⑵注意“喘粗气”时气流的方向,在发“嘿”的基础上,让声音先虚着出来,用气息将其托住,然后慢慢的把声音说响,此时气流不是向上、向身体外,而是向下、向身体内进行叹气,喉咙和声带都没有任何感觉,即不觉得紧张也没有撑着的感觉,更体会不到声音由声带唱出。这种松的、圆润的声音还应该从心里上做好准备,用吸气时的状态,腰腹的控制,腔体的打开,静等着气息的到来,出声即可。
总之,在呼气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体会到任何的僵硬感觉,需要表情、脖子、肩膀以及胸腔都是放松的,而紧张的部位只能是横隔膜、两肋,像充足了气的气球一样,使声音坐在上面,喉咙和声带静等着叹气,使腰腹在瞬间达到紧张积极的状态出声即可。
四、换气阶段
换气是歌唱中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找好“气口”,气换好了下一个乐句就能轻松愉快的完成,反之,将会出现越唱越紧,面红耳赤、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换气时没有做到“换”而是“吸”了。当唱完一个乐句时,即使憋的快崩溃了也不要急着吸气来准备下一个乐句, 而是要把这一个乐句收住、稳住、保持不变的身体状态,一张开牙关或头腔,腰腹一松即可。
首先,注意换气的速度。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过慢都会影响到歌曲的完整性,造成节奏的不稳、和与伴奏脱节等问题的出现。
其次,换气的时值。换气不应在下一个乐句的开头进行,而是安排在上一个乐句的结束或最后一个字,此时,大脑的司令部需要想象换气时声音的位置,把换气与打开头腔巩固声音位置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下一个乐句做准备。
再次,合理的选择好气口。根据旋律的分句,情感的需要,高音、跳音等的安排,歌词的需要表达等等合理的安排气口、换气的方法。如平稳的换气、快速的换气、深沉的换气、以及轻松的换气等等。
总之,换气不是随便进行的,需要从吸气时的状态来找原因,在换气间隙中不要想着该如何吸气,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腰腹,它不是嘴巴的行为,即体会腰腹一松气息就进来的轻松感觉。此外还要在掌握熟练的技术,合理的安排,对音乐对歌曲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如果换气混乱就会影响演唱的完整性,影响声音的质量,甚至气息越唱越浅,呼吸急促,出现一个乐句唱不完乱换气的现象,最终导致无法把整首曲子唱完的尴尬境地。
总而言之,在声乐的学习中要辩证的看问题,不能钻牛角尖儿,因为声乐训练是讲究一个整体的概念,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器官的状态、感觉都不能单练,必须与其他器官相协调,不能老师要求练气息就拼命练习“吸与呼”,也不能要求练习“张大嘴”就拼命的把嘴巴张得最大,所有的练习都必须与其他器官相协调,吸、呼、腔体的打开都必须是统一的。我国传统声乐界、京剧界都广泛流传“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放松”的经典论断。只有明白了期间的辩证关系,明白了呼吸的具体操作,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声乐演唱。
参考文献:
[1]金铁林,歌唱的呼吸[M] 音乐周报
[2]李晋伟,李晋瑗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华乐出版社,2003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 116021)
关键词:吸气 呼气 控制 换气
歌唱中的呼吸是在呼气肌肉群与吸气肌肉群紧张与松弛的矛盾中进行的,没有这种对抗性的运动,呼吸便也停止了,它要比平常呼吸夸张很多,只有这样,才能对用于歌唱发声的气息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整。
一、吸气阶段
吸气时首先要做到两眼平视、下颌微收、肩膀放松、腰椎挺立,身体处于挺拔、兴奋但又放松的基础上,体会气息是自己跑进来,而不是张嘴把它“吸”进来,如果是吸进来得就很容易造成上胸扩张紧张的状态,同时气儿也浅了,身体也搞僵了。正确的吸气方式是建立在腰腹放松的基础上,后腰挺立,小腹一松,横膈膜就会自然下降,此时胸廓底部呈扩张的趋势,两边的肋骨也就自然的张开了,感觉是腰在吸气,嘴长在腰上,如此吸气的过程也就完成。用一个口诀来概括的话就是“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
歌唱者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来辨识气息不是吸进来的,而是通过后腰、两肋的主动扩张,使之通过口腔、咽腔以及胸腔到达腹部,即横隔膜下降的位置,来完成歌唱的吸气状态,且始终要体会吸气时气息与腰腹之间的关系,练习日久,就会明白原来歌唱中的呼吸,不是靠嘴巴、鼻子以及肺去主动呼吸的,而是被动的进入。
二、控制阶段
控制是歌唱的保持阶段,也是运用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要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气断声不断,声断意不断”,要对唱出的气流加以控制,如不控制他很快就用光了,等唱高音或延长音时就不够用了,就好比“把钱存到银行,需要多少取多少的意思”。呼吸控制阶段要求两肋扩张,胸部自然挺立,上胸部并不积极的参
与呼吸活动,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上胸部,否则会影响气息的控制,同时吸气部位过高,也会引起喉部紧张。
三、呼气阶段
一般来讲提起呼气就会很容易联想到该把气如何“呼”出去、想怎样把声带“冲”响,因此时常会出现“气儿顶了”、“胸腔憋了”,造成“挤着唱”或者是“顶着唱”的毛病。原因在于:歌唱中控制呼吸没有做好,没有“吸着唱”的感觉或者横膈膜与小腹间的对抗关系不存在了,只剩下收小腹送气了。此时要感觉气息是顺着身体的内部垂直叹下来的,有喘粗气的感觉。喉咙和声带都是放松的,紧张的部位是横膈膜、两肋,就象充足的气球,让声音坐在上面,喉咙和声带静等着一叹气和腰搭上劲出声即可。
“吹灰”的感觉
如你眼前的桌子上布满了灰尘了。请你用一口气把它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依次吹干净,但不能尘土飞扬,必须让气息呼出的均匀、流畅,这时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控制了,但不能用腹部一鼓一憋的向外顶气,否则呼出的气息前强后弱,像砸夯,不自然。
“喘粗气”的感觉
⑴利用吸气时状态,以叹气的感觉发出一个无声的“嘿”音,将气息很舒服痛快的叹出来,或者体会心情烦闷遇到难事时“喘粗气”的感觉。此种练习可以使歌唱者体会气流从胸部经过气管、喉咙、口腔送出的呼吸通道,也是歌唱时声音唱出的通道,同时,能明显的体会到要腰腹的紧张与呼吸通畅形成的明显对照。
⑵注意“喘粗气”时气流的方向,在发“嘿”的基础上,让声音先虚着出来,用气息将其托住,然后慢慢的把声音说响,此时气流不是向上、向身体外,而是向下、向身体内进行叹气,喉咙和声带都没有任何感觉,即不觉得紧张也没有撑着的感觉,更体会不到声音由声带唱出。这种松的、圆润的声音还应该从心里上做好准备,用吸气时的状态,腰腹的控制,腔体的打开,静等着气息的到来,出声即可。
总之,在呼气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体会到任何的僵硬感觉,需要表情、脖子、肩膀以及胸腔都是放松的,而紧张的部位只能是横隔膜、两肋,像充足了气的气球一样,使声音坐在上面,喉咙和声带静等着叹气,使腰腹在瞬间达到紧张积极的状态出声即可。
四、换气阶段
换气是歌唱中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找好“气口”,气换好了下一个乐句就能轻松愉快的完成,反之,将会出现越唱越紧,面红耳赤、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换气时没有做到“换”而是“吸”了。当唱完一个乐句时,即使憋的快崩溃了也不要急着吸气来准备下一个乐句, 而是要把这一个乐句收住、稳住、保持不变的身体状态,一张开牙关或头腔,腰腹一松即可。
首先,注意换气的速度。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过慢都会影响到歌曲的完整性,造成节奏的不稳、和与伴奏脱节等问题的出现。
其次,换气的时值。换气不应在下一个乐句的开头进行,而是安排在上一个乐句的结束或最后一个字,此时,大脑的司令部需要想象换气时声音的位置,把换气与打开头腔巩固声音位置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下一个乐句做准备。
再次,合理的选择好气口。根据旋律的分句,情感的需要,高音、跳音等的安排,歌词的需要表达等等合理的安排气口、换气的方法。如平稳的换气、快速的换气、深沉的换气、以及轻松的换气等等。
总之,换气不是随便进行的,需要从吸气时的状态来找原因,在换气间隙中不要想着该如何吸气,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腰腹,它不是嘴巴的行为,即体会腰腹一松气息就进来的轻松感觉。此外还要在掌握熟练的技术,合理的安排,对音乐对歌曲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如果换气混乱就会影响演唱的完整性,影响声音的质量,甚至气息越唱越浅,呼吸急促,出现一个乐句唱不完乱换气的现象,最终导致无法把整首曲子唱完的尴尬境地。
总而言之,在声乐的学习中要辩证的看问题,不能钻牛角尖儿,因为声乐训练是讲究一个整体的概念,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器官的状态、感觉都不能单练,必须与其他器官相协调,不能老师要求练气息就拼命练习“吸与呼”,也不能要求练习“张大嘴”就拼命的把嘴巴张得最大,所有的练习都必须与其他器官相协调,吸、呼、腔体的打开都必须是统一的。我国传统声乐界、京剧界都广泛流传“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放松”的经典论断。只有明白了期间的辩证关系,明白了呼吸的具体操作,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声乐演唱。
参考文献:
[1]金铁林,歌唱的呼吸[M] 音乐周报
[2]李晋伟,李晋瑗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华乐出版社,2003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 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