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拌嘴吵架,现在我似乎明白了,安静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失落和折磨,但我们总是轻易地忽略掉了这些东西。以为给他们吃饱穿暖就是孝顺,给他们嘘寒问暖就是关怀。
自从侄儿出生后,母亲便去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城里,给哥哥帮忙带孩子。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学,照顾他们一家的饮食起居,忙得团团转,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内务总管。很难想象家里要是缺了母亲会乱成什么样子。后来,年老力衰已经干不动重活的父亲,终于也从城里返回乡下,留守老家照看田地。一家人分居异地,过年才难得一起短聚几天。父亲是名建筑工人,我小时候,他总是长年累月在外奔波,辗转于各个城市的工地,一年也难得回趟老家。家里都交给了母亲,我对父亲的印象非常模糊,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
等我考上了大学,彻底离开故乡,父亲也老了。建筑工地繁重的体力活他已经吃不消了。本以为父母总算聚在一起了,可没想到等我们长大了,在城里安了家,不仅自己离开了那片出生的土地,而且还带走了母亲,将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独自留在了空荡荡的老家。我的父母是当前成千上万个“黄昏分居”的缩影,像他们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已经不胜枚举。
当前“黄昏分居”大概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像我家这种情况的;第二种是上有老下有小,两位老人只好分居两地,各自照顾老少两代的;第三种则是至少有两个子女,老人们只得分头照顾的。对于农村出身的人,像我家的情况更具普遍性。子女在城里工作生活,无暇照顾家庭和小孩,这项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父母身上。丢不下老家的农活的老人们,只好分居,一方留守在老家,一方去给城里的儿女们带小孩以及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我不清楚当下有多少个类似的家庭,但不可否认的是,“黄昏分居”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教授刘同昌曾表示,“上海市七成老人都在照顾第三代,不能真正享受老年人自己的生活”。刚在城里扎下根的年轻人,承担生活的风险能力比较薄弱。迫于当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他们住不起更大的房子,也请不起保姆(或者对保姆照顾小孩缺乏信任),这些都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照顾第三代的重任,只好落在了自己的父母身上,这是造成白首相离,老年分居的重要原因。
而那些独自留在了冷清的老家的老人,生活上缺少照应,心理上缺少依靠和交流,一个人孤苦伶仃,形只影单,长期下去,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但为了下一代,他们只能牺牲自我,默默坚守家园。在城里照顾后辈生活的老伴,既要适应和乡村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习惯,还要学会如何融入城市,和城里人打交道。之前的那套乡村经验在这里失效了。再则习惯了乡下生活的老人,甫脱离昔日的土壤,失去熟悉的环境和邻居,一下子很难适应过来。很多人水土不服,怀念在乡下的生活,同时对留守在老家的老伴也常常牵挂担忧,不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父亲最喜欢小侄儿给他打电话,电话里喊他一声爷爷就高兴得合不拢嘴。那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也是他坚守阵地的最好回报。然而父亲最近打电话告诉我,这段时间频繁失眠。他的情绪出现少有的低落,消沉。失眠持续快一个月的时间了,他很难进入深层睡眠状态,总处于似睡非睡之中,有一丁点动静就会被惊醒,白天则大脑晕晕乎乎,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整个人郁郁寡欢,提不起劲来。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心里突然很难受。我不敢将抑郁症等父亲从未听闻过的名字告诉他。我也体会不了长期失眠带来的痛苦与煎熬。以前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拌嘴吵架。哪怕是短暂的相聚也是如此。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安静对父亲来说反而是一种失落和折磨。他需要的就是那种吵闹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轻易地忽略掉了这些东西。以为给他们吃饱穿暖就是孝顺,给他们嘘寒问暖就是关怀。人说“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可是当下真正享受到了白头偕老的老人们又有多少呢?
自从侄儿出生后,母亲便去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城里,给哥哥帮忙带孩子。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学,照顾他们一家的饮食起居,忙得团团转,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内务总管。很难想象家里要是缺了母亲会乱成什么样子。后来,年老力衰已经干不动重活的父亲,终于也从城里返回乡下,留守老家照看田地。一家人分居异地,过年才难得一起短聚几天。父亲是名建筑工人,我小时候,他总是长年累月在外奔波,辗转于各个城市的工地,一年也难得回趟老家。家里都交给了母亲,我对父亲的印象非常模糊,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
等我考上了大学,彻底离开故乡,父亲也老了。建筑工地繁重的体力活他已经吃不消了。本以为父母总算聚在一起了,可没想到等我们长大了,在城里安了家,不仅自己离开了那片出生的土地,而且还带走了母亲,将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独自留在了空荡荡的老家。我的父母是当前成千上万个“黄昏分居”的缩影,像他们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已经不胜枚举。
当前“黄昏分居”大概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像我家这种情况的;第二种是上有老下有小,两位老人只好分居两地,各自照顾老少两代的;第三种则是至少有两个子女,老人们只得分头照顾的。对于农村出身的人,像我家的情况更具普遍性。子女在城里工作生活,无暇照顾家庭和小孩,这项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父母身上。丢不下老家的农活的老人们,只好分居,一方留守在老家,一方去给城里的儿女们带小孩以及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我不清楚当下有多少个类似的家庭,但不可否认的是,“黄昏分居”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教授刘同昌曾表示,“上海市七成老人都在照顾第三代,不能真正享受老年人自己的生活”。刚在城里扎下根的年轻人,承担生活的风险能力比较薄弱。迫于当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他们住不起更大的房子,也请不起保姆(或者对保姆照顾小孩缺乏信任),这些都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照顾第三代的重任,只好落在了自己的父母身上,这是造成白首相离,老年分居的重要原因。
而那些独自留在了冷清的老家的老人,生活上缺少照应,心理上缺少依靠和交流,一个人孤苦伶仃,形只影单,长期下去,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但为了下一代,他们只能牺牲自我,默默坚守家园。在城里照顾后辈生活的老伴,既要适应和乡村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习惯,还要学会如何融入城市,和城里人打交道。之前的那套乡村经验在这里失效了。再则习惯了乡下生活的老人,甫脱离昔日的土壤,失去熟悉的环境和邻居,一下子很难适应过来。很多人水土不服,怀念在乡下的生活,同时对留守在老家的老伴也常常牵挂担忧,不免身在曹营心在汉。
父亲最喜欢小侄儿给他打电话,电话里喊他一声爷爷就高兴得合不拢嘴。那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也是他坚守阵地的最好回报。然而父亲最近打电话告诉我,这段时间频繁失眠。他的情绪出现少有的低落,消沉。失眠持续快一个月的时间了,他很难进入深层睡眠状态,总处于似睡非睡之中,有一丁点动静就会被惊醒,白天则大脑晕晕乎乎,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整个人郁郁寡欢,提不起劲来。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心里突然很难受。我不敢将抑郁症等父亲从未听闻过的名字告诉他。我也体会不了长期失眠带来的痛苦与煎熬。以前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拌嘴吵架。哪怕是短暂的相聚也是如此。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安静对父亲来说反而是一种失落和折磨。他需要的就是那种吵闹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轻易地忽略掉了这些东西。以为给他们吃饱穿暖就是孝顺,给他们嘘寒问暖就是关怀。人说“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可是当下真正享受到了白头偕老的老人们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