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智能环境背景下,对话式新闻是对传媒业的一次革新。新型“对话式”传播渠道重构了传受关系,受众自身从被动接收走向了主动参与;传者与受众之间由单向传播走向了双向传播;传播内容从传者传播走向了传受协同。本文将从以上三个维度详细论述对话式新闻中传受关系的重构过程。
【关键词】对话式新闻;传受关系;双向传播;协同传播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产业变革,给媒介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催生出许多新闻传播的新形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聊天机器人为技术基础的对话式新闻。对话式新闻是将新闻以聊天对话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提供拟人化的对话场景。从严肃的演讲式传播到轻松的对话式互动,对话式新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渠道,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再造与重生。它作为新的媒介形式,演绎了一种双向共存的传播方式,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本文就选取大众传播下的新闻传播视角,探讨“对话式”这种新型的传播渠道是如何重构传受关系的。
1. 受众自身: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传播模式里,“枪弹论”认为受众完全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角色,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受众对信息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能力。无论是哪种观点,其实都强调了信息是由传播者控制,受传者接收。然而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社会属性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受众是具有社会性和社交需求的,在这种背景下,聊天式的传播方式更能激发受传者主动参与的热情,鼓励他们在对话式传播模式中积极发声。因此在对话式的传播渠道中,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
施拉姆曾用自助餐厅就餐来比喻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过程,强调了传播活动中受众的主导地位,可以根据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决策,从而制约整个传播过程。在新的传播模式下,受传者对信息的感应已经不仅仅停留于对信息的选择,更多的是对信息的主动觅寻。这种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互联网化的用户行为扩大传播效果,还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改变新闻的推送内容。Quartz App 作为一款以聊天机器人为新闻推送模式的客户端,将“浏览新闻”的概念隐藏,强化了“聊新闻”的传播理念,它会在聊天对话框中梳理出新闻梗概,由用户决定是深入了解还是跳到下一则新闻。虽然这种对话式新闻依然有很多限制,但却是增强用户参与感的积极尝试。因此对话式新闻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有效印证和延伸,它让受传者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了更多话语权和选择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我们不难想象,对话式新闻会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与机器的交流会更加自如和真实。受众以最自然的交互形式获取讯息、表达想法,同时机器也会根据受众的话语反馈而改变信息的呈现内容。在开放式的聊天体验中,多轮对话的新闻分发方式超越了大众传播的基本范畴,对话式新闻所呈现的人性化特征让这种传播模式更像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实质是人们由共同的信息符号而形成的一种关系,而在对话式新闻中,受众与机器之间也是一种信息交流与符号互动,在各自的经验背景上对新闻讯息进行编码与解码,只不过主体双方由“人和人”变成了“人和机器”,二者信息的传播与表达方式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说对话式新闻是“人际传播”的演变和进化。
2. 传者到受者: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在对话式新闻中,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权,而这种主动参与也让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信息流动方式从单向传播过渡到了双向传播。
双向传播有助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高效进行。总结各种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反馈是大众传播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它使整个传播过程以耦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但这里的反馈强调的仅仅是受众对信息的意见和态度,是传播效果的显式表现,具有非全面和延时性的特点,还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双向传播。而在对话式传播模式中,受传者所形成的反馈不仅仅是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更多的是对新闻内容即时有效的补充,这种即时性和全面性让受传者的反馈直接影响了下一步的信息传递。即时性使传播者可以迅速根據受传者的反馈对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的高效流通,使每一次的信息传递都符合受传者的心理预期和需求。而全面性则重点体现在受传者给机器反馈的信息量和内容丰富度,相较于传统的反馈形式,对话式新闻中的受传者必须要给出适当的反馈才能激发下一轮的传播活动。并且对话式的传播模式让反馈的形式更加开放,反馈不单单局限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更支持受传者以图片、表情、语音等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比于传统反馈中一系列规整的数据,对话式新闻的反馈更有深度和针对性,也更有情绪和态度。例如,聊天机器人会在对话过程中根据受众的指令判断意图,给受众更具针对性的回答。纽约时报的大选报道机器人,对于受传者的反馈信息有更深入的理解,当受传者输入“Will Hillary Clinton win?”(希拉里·克林顿会赢吗?),聊天机器人会回馈相应的预测结果。它通过对话式的交流互动识别了受传者对新闻信息的获取意图,根据意图回应相应的新闻内容。有针对性的内容推送和“聊天式”的传播方式使受传者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与传播者产生了共鸣,进一步推进了二者的有效互动。由此可见双向传播带来的即时反馈与丰富的反馈内容不仅提升了信息传递接收的效率和传播活动的整体质量,也让整个传播过程更有情感温度。
双向传播也让传受关系更加紧密。基于原生聊天界面的交互式设计呈现出互动平等的网状方式,增强了新闻分发的交流感,帮助受众快速进入“聊天”的情境。这种多轮互动的双向传播改变了原有的分发方式,使得机器比以往更加能够深刻地把握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让受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度了解某一新闻热点事件。
传播者、讯息和受传者三者所形成的紧密传播关系,构建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高互动性新闻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每一个角色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见表达把讯息传播给对方并收到相应的反馈。这种传播的互动性让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开始消失,受传者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通过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完成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实现了传受双方平等的传播地位。 3. 传播内容:从传播到协同
随着双向传播方式的实现,受传者在对话式交互下生成的诸多反馈信息能够直接影响传播者所要传达的讯息内容,为受传者打造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做好准备。从受传者的角度而言,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他们倾向于以自身为圆心,打造一个与自己兴趣相投、意见相似的“回音室”,而不愿耗费更多的时间在信息流中筛选新闻内容。因此基于双向传播模式的对话式新闻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千人千面”的需求,对话式的交互过程让机器根据反馈内容逐步构建起受传者的用户画像,从而实现新闻内容的分众化与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新闻的实现依赖于聊天机器人根据用户的问题,对数据库的新闻内容和记者撰写的报道挑选整合,给用户反馈出一篇与问题相关度最高的新闻报道,而这种报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器人新闻”。机器整合个性化新闻的过程,也是受众参与新闻内容生产的过程,并以反馈的形式影响新闻的框架主题,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才是信息的生产者”这一格局颠覆,传播内容从传播走向了協同。
内容协同可以是受传者的问题直接决定了新闻内容的个性化,也可以是受传者在对话过程中向传播者提供新闻讯息。例如Buzzbot 新闻聊天机器人,在对话过程中会主动向用户提问,请求用户上传照片或者视频,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像Buzzbot这样利用聊天的传播方式获取新闻内容再加工,其实是传受协同的进一步体现。在这种协同关系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可随时互换,或者说不再重要,因为他们都成为了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共同定义传播内容,影响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流程,促进了新闻内容的多元化。
4. 结论
对话式新闻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通过“会话界面”传递新闻内容,推动了新一轮传媒生态的变革,给传受关系带来了重构。首先发生的改变是受传者在传播关系中的主动性提升,他们从曾经对新闻信息的被动接收逐步过渡到主动参与,受传者主动获取新闻内容,并以反馈的形式将自身需求传递给传播者,从而对传播内容做出改变。其次,这种主动参与所形成的反馈使得传受关系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传播,传受关系的互动性有了显著的增强。最后,双向传播的实现同时也使受传者的反馈信息融入传播者所表达的新闻内容成为了可能,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影响新闻内容的主题和方向,还可以成为新闻讯息的内容来源。至此,传受关系实现了从传播到协同的跨越。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很有可能再一次颠覆目前的传受关系,在每一轮的变革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应该积极应对这些改变,发挥自身在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4
[2]王晓培,令倩.“聊新闻”:新闻对话机器人对新闻分发方式的再定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2):166-168.
[3]张操.从美国大选报道战看新闻聊天机器人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7(03):95-96.
[4]黄若曌,杨晓珍.新闻聊天机器人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以美国大选报道中的聊天机器人为例[J].传媒,2017(13):49-51.
作者简介:杨童;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硕士;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网络与未来社会。
【关键词】对话式新闻;传受关系;双向传播;协同传播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产业变革,给媒介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催生出许多新闻传播的新形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聊天机器人为技术基础的对话式新闻。对话式新闻是将新闻以聊天对话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提供拟人化的对话场景。从严肃的演讲式传播到轻松的对话式互动,对话式新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渠道,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再造与重生。它作为新的媒介形式,演绎了一种双向共存的传播方式,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本文就选取大众传播下的新闻传播视角,探讨“对话式”这种新型的传播渠道是如何重构传受关系的。
1. 受众自身: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传播模式里,“枪弹论”认为受众完全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角色,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受众对信息有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能力。无论是哪种观点,其实都强调了信息是由传播者控制,受传者接收。然而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社会属性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社会需求角度出发,受众是具有社会性和社交需求的,在这种背景下,聊天式的传播方式更能激发受传者主动参与的热情,鼓励他们在对话式传播模式中积极发声。因此在对话式的传播渠道中,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利。
施拉姆曾用自助餐厅就餐来比喻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过程,强调了传播活动中受众的主导地位,可以根据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决策,从而制约整个传播过程。在新的传播模式下,受传者对信息的感应已经不仅仅停留于对信息的选择,更多的是对信息的主动觅寻。这种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互联网化的用户行为扩大传播效果,还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改变新闻的推送内容。Quartz App 作为一款以聊天机器人为新闻推送模式的客户端,将“浏览新闻”的概念隐藏,强化了“聊新闻”的传播理念,它会在聊天对话框中梳理出新闻梗概,由用户决定是深入了解还是跳到下一则新闻。虽然这种对话式新闻依然有很多限制,但却是增强用户参与感的积极尝试。因此对话式新闻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有效印证和延伸,它让受传者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有了更多话语权和选择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我们不难想象,对话式新闻会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与机器的交流会更加自如和真实。受众以最自然的交互形式获取讯息、表达想法,同时机器也会根据受众的话语反馈而改变信息的呈现内容。在开放式的聊天体验中,多轮对话的新闻分发方式超越了大众传播的基本范畴,对话式新闻所呈现的人性化特征让这种传播模式更像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实质是人们由共同的信息符号而形成的一种关系,而在对话式新闻中,受众与机器之间也是一种信息交流与符号互动,在各自的经验背景上对新闻讯息进行编码与解码,只不过主体双方由“人和人”变成了“人和机器”,二者信息的传播与表达方式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说对话式新闻是“人际传播”的演变和进化。
2. 传者到受者: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在对话式新闻中,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权,而这种主动参与也让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信息流动方式从单向传播过渡到了双向传播。
双向传播有助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高效进行。总结各种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反馈是大众传播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它使整个传播过程以耦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但这里的反馈强调的仅仅是受众对信息的意见和态度,是传播效果的显式表现,具有非全面和延时性的特点,还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双向传播。而在对话式传播模式中,受传者所形成的反馈不仅仅是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更多的是对新闻内容即时有效的补充,这种即时性和全面性让受传者的反馈直接影响了下一步的信息传递。即时性使传播者可以迅速根據受传者的反馈对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信息的高效流通,使每一次的信息传递都符合受传者的心理预期和需求。而全面性则重点体现在受传者给机器反馈的信息量和内容丰富度,相较于传统的反馈形式,对话式新闻中的受传者必须要给出适当的反馈才能激发下一轮的传播活动。并且对话式的传播模式让反馈的形式更加开放,反馈不单单局限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更支持受传者以图片、表情、语音等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比于传统反馈中一系列规整的数据,对话式新闻的反馈更有深度和针对性,也更有情绪和态度。例如,聊天机器人会在对话过程中根据受众的指令判断意图,给受众更具针对性的回答。纽约时报的大选报道机器人,对于受传者的反馈信息有更深入的理解,当受传者输入“Will Hillary Clinton win?”(希拉里·克林顿会赢吗?),聊天机器人会回馈相应的预测结果。它通过对话式的交流互动识别了受传者对新闻信息的获取意图,根据意图回应相应的新闻内容。有针对性的内容推送和“聊天式”的传播方式使受传者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与传播者产生了共鸣,进一步推进了二者的有效互动。由此可见双向传播带来的即时反馈与丰富的反馈内容不仅提升了信息传递接收的效率和传播活动的整体质量,也让整个传播过程更有情感温度。
双向传播也让传受关系更加紧密。基于原生聊天界面的交互式设计呈现出互动平等的网状方式,增强了新闻分发的交流感,帮助受众快速进入“聊天”的情境。这种多轮互动的双向传播改变了原有的分发方式,使得机器比以往更加能够深刻地把握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让受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度了解某一新闻热点事件。
传播者、讯息和受传者三者所形成的紧密传播关系,构建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高互动性新闻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每一个角色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见表达把讯息传播给对方并收到相应的反馈。这种传播的互动性让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开始消失,受传者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通过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完成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实现了传受双方平等的传播地位。 3. 传播内容:从传播到协同
随着双向传播方式的实现,受传者在对话式交互下生成的诸多反馈信息能够直接影响传播者所要传达的讯息内容,为受传者打造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做好准备。从受传者的角度而言,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他们倾向于以自身为圆心,打造一个与自己兴趣相投、意见相似的“回音室”,而不愿耗费更多的时间在信息流中筛选新闻内容。因此基于双向传播模式的对话式新闻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千人千面”的需求,对话式的交互过程让机器根据反馈内容逐步构建起受传者的用户画像,从而实现新闻内容的分众化与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新闻的实现依赖于聊天机器人根据用户的问题,对数据库的新闻内容和记者撰写的报道挑选整合,给用户反馈出一篇与问题相关度最高的新闻报道,而这种报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器人新闻”。机器整合个性化新闻的过程,也是受众参与新闻内容生产的过程,并以反馈的形式影响新闻的框架主题,将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才是信息的生产者”这一格局颠覆,传播内容从传播走向了協同。
内容协同可以是受传者的问题直接决定了新闻内容的个性化,也可以是受传者在对话过程中向传播者提供新闻讯息。例如Buzzbot 新闻聊天机器人,在对话过程中会主动向用户提问,请求用户上传照片或者视频,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像Buzzbot这样利用聊天的传播方式获取新闻内容再加工,其实是传受协同的进一步体现。在这种协同关系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可随时互换,或者说不再重要,因为他们都成为了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共同定义传播内容,影响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流程,促进了新闻内容的多元化。
4. 结论
对话式新闻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通过“会话界面”传递新闻内容,推动了新一轮传媒生态的变革,给传受关系带来了重构。首先发生的改变是受传者在传播关系中的主动性提升,他们从曾经对新闻信息的被动接收逐步过渡到主动参与,受传者主动获取新闻内容,并以反馈的形式将自身需求传递给传播者,从而对传播内容做出改变。其次,这种主动参与所形成的反馈使得传受关系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传播,传受关系的互动性有了显著的增强。最后,双向传播的实现同时也使受传者的反馈信息融入传播者所表达的新闻内容成为了可能,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影响新闻内容的主题和方向,还可以成为新闻讯息的内容来源。至此,传受关系实现了从传播到协同的跨越。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很有可能再一次颠覆目前的传受关系,在每一轮的变革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应该积极应对这些改变,发挥自身在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4
[2]王晓培,令倩.“聊新闻”:新闻对话机器人对新闻分发方式的再定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2):166-168.
[3]张操.从美国大选报道战看新闻聊天机器人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7(03):95-96.
[4]黄若曌,杨晓珍.新闻聊天机器人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以美国大选报道中的聊天机器人为例[J].传媒,2017(13):49-51.
作者简介:杨童;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硕士;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网络与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