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与开处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wl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熟悉中国文学史的人会发现,一些大文人,同时往往也是好医生,或者是对医学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解;有的虽非专业行医人士,却道出了医家未能道出的玄机。
   识得“百草”即成医家,百草生情即变文章。形象思维的生动,辩证思想的精密,都是好文章才有的属性。有些文学家在一般的居家生活中,不但给自己治病,还给一家老少开方。除非有了难缠的疾患,有的文人雅士是不找医生的。也有的文章高手与医家,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他们交往密切,互通有无。像一些出家人,或者居士,常常也是探究钻研医术和养生的高手。那种清寂的生活,既有利于养生,也有利于思辨,于是就出了文章,也出了草药方剂。苏东坡自己琢磨出的药方不少,烹调的窍门也有一些,与一些官场朋友来往唱和,应酬中也时有处方互相赠与。一些和尚道士,赠给苏东坡的验方,被他当成了最宝贵、最慷慨的给予。
   过去的文人常有治世的责任,其中的大多数,本身就是一方官吏。治世与治病的原理,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这等于说,在用两种语言表述着同一种道理。写一篇大文章也差不多像是治理一个大社会。词汇即是众生,结构即是组织形式。阴阳关系,辩证施治,这些医家的基本理解方式,也是对于人类社会的认知方法。
   一篇文章的完成,需要面临无数次的判断和斟酌,作者的器局见识都反映在其中了。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复杂情形,人的治理也面临着类似的决断和思索,都需要相当严密的运思,需要有全面把握的能力。在传统文化中,中医、文人、官吏,这三者的身份虽然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分开的,但内在的一致性却是从未变过。
   一个糟糕的治理者,在施政中或者是“一刀切”的“简单化”,或者是取其一端、不计其余的“片面化”,都不是好医家的特征。
   文章有起承转合,有逻辑的周密,有文气文采,这些都恰恰像医家手中的百草调剂。传统文章不是今天学来的西文格式,没有那样的“洋八股”的腔调,好文章与大地气脉,总是息息相通的。现在的一些文论,即便是谈诗论艺的,也满是机械化学的气味,是现代工业的说明书性质,没有生命的肌理脉动,也没有人性的温热。像古人以诗论诗,品味欣赏,中医把脉式的思辨和感知,现在已经极其罕见了。
   好中医的缺失与好文章的缺失,在步调上其实是一致的。如同医家表面上的深刻化和逻辑化,实际倒是一种简单和粗陋;至于一些手术器械的强求和使用,对于文章的肌理只能造成破坏和割伤。中医对于卫气营气、任督二脈的理解,运用到文章里也是一样。现在的时髦文章,则完全不讲文气,只想学点西方的理论皮毛,搞出一套机械的肤浅的临床论证。
   炼丹曾经在魏晋时期成为部分文人的时尚,以至于有人因为热衷于此,而耽搁了诗文。大诗人李白是一个求仙心切的人,其丰富和趣味,非常人所能比拟,也屡屡被诗章记录下来。“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真可轻。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可见,他对东海里的“三仙山”、对于神仙的舒适生活是何等向往。这种追求仙境与寻觅仙药的心情都是一回事儿,所以,才有一个叫徐福的人,率船出海,求的就是长生不老之药。李白也挂记着徐福。
   总之,中医与文章难分难解。有的人那儿,可以说是医随文生,文助医传。二者之间,互为襄助。可以设想,近代文事的繁荣与传统医术的复兴,或许该走一条相辅相成的轨道,因为,它们的思路十分近似。
  (选自《河北日报》)
   【推荐语】 识得“百草”即成医家,百草生情即变文章。文章主要围绕写文章与开处方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展开论述,包括文章治世和中医治病、作者器识和中医对病理的察见、好文章的气息和好中医的思辨和感知等,有比较、有征引、有独到的阐释,又不乏趣味,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世事洞明皆学问,值得反复品味。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名著阅读是其中的重点部分,它对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用名著阅读,串起日常语文教学的精彩,用名著阅读,点亮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对名著阅读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因地制宜,为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案,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心,入境,进入名著的意境中,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感受阅读的
期刊
伴随我国初中教育模式改革的日益创新,名著阅读整合导读成为当下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有关我国初中名著阅读整合导读策略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该问题现状,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改善,如对名著整合导读目标进行明确、加强细化及重点提取、注重阅读情感培养及自学意识增强、营造阅读氛围调动学生兴趣等,本次研究对初中名著阅读的整合导读策略进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
期刊
阅读环节一直是语文课堂中的难点,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相应提升,成为目前教师探究的新内容,旨在以读为本,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凭借先进的理念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方案,配以灵活的点拨和平等的互动等手段,改善课堂原有气氛,使学生释放出自身潜能,打开思维空间去阅读文章中的魅力,紧跟授课节奏探究更多内容,提升其语文能力。  一、以生为本,燃起阅读热情  新时期下,
期刊
自新课标施行并向纵深推进以来,素质教育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形成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在最近阶段,为了更好地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进一步构建这种目标下的课程活动体系,国家顶层设计再次提出“核心素养观”理论,为新时期学校教育作出了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最广泛的应用基础,而且以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成为核心素养培养中无可比拟的优质资源和优势平台。
期刊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段独白/旁白,已成为《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形象的代名词,也是莎士比亚的标志性语言,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或文本中流传,以“原声”或以各种戏仿的变体。前者是生活中迟疑者/犹疑者的“原型”——自从他被创造出来之后——后者则被称颂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有关《哈姆雷特》的评论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生平所知甚少,对他的内心生
期刊
本文记叙了明代大儒王阳明“致良知”的两件“粗浅事”:一是在刑曹任职时严辞训斥克扣囚犯粮食以养猪的狱吏,并杀猪割肉以分给诸囚,后来自感此举是置主管官员于尴尬之地而不仁,因之深悔自责;一是辞却了乡人的“鬻产”之求,事后见其风景佳胜又后悔,由此引起了内心“悔”与“讼”的较量与争锋。区区两件小事,让人感到王阳明无论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都能做到知行相资,自觉地践行其“致良知”之说,使其心与理相通合
期刊
“强”和“弱”是一组常用的反义形容词,除了表示力量、程度的强弱,还可以用在数量成分后面辅助表达数量,“强”表示数量“有余、略多”,“弱”表示数量“不足、略少”。   《木兰诗》中,木兰从沙场归来,天子对她赏赐有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诗中的数字“百千”是个约数(或称不定数),表示数量很多。“强”用在“百千”后就是“比百千还多、超过了百千”的意思,“百千强”用来极言赏赐之多。   实际上,古
期刊
嘉靖乙卯,松滋尹张君家传抵任二年,厘正百务,积滞具举,乃为文抵当路曰[1]:“邑故有土城,岁久俱圮,里甲约敛民财,岁岁补葺,而奸民阴窥其利,乾没自润[2],实无益于秋毫,城圮如故。今独不可规久远,一切用砖石,俾奸民无所窥其利,而邑以永宁。且夫不一劳者不久逸,不暂费者不终省[3]。窃与邑中士大夫、父老熟计之,皆以为修之便。”于是分守大参鹤峰柳公,分巡宪副槐溪孙公,郡守定山袁公,咸报曰“如令议”。适岁
期刊
新建伯文成王先生守仁,今制刑部有提牢厅,置狱吏若干员,典守狱囚[1],月更一主政总其事。凡囚自大辟以下系狱中者,日给粮饭之[2]。往狱吏相沿,取囚饭余豢豕,豕肥则屠之分食。先是,堂卿或未之知[3],故亦无禁也。先生筮仕刑曹,适轮提牢,睹诸吏豢豕,恻然恚曰[4]:“夫囚以罪系者,犹然饭之,此朝廷好生浩荡恩也。若曹乃取以豢豕,是率兽食人食矣,如朝廷德意何?”[5]欲督过之,群吏跪伏请宽,且诿曰:“相沿
期刊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2]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3]旅枕元无梦,[4]寒更每自长。[5]只言江左好风光,[6]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释】   [1]吕本中字居仁,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高宗朝,做过中书舍人等官职。他希望政治清明,主张收复中原,因得罪秦桧被免职。人称“东莱先生”,有《紫微词》传世。   [2]驿路侵斜月二句——驿路上还映照着斜月的光辉,清晨里我已走过了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