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所占课时最多,教学分量最重,与识字写字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在各类语文教学活动中处于首要地位。创设情境、引发朗读兴趣,范读引路、教给朗读技巧,方式多样、促进学生感悟,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读”的实效。
【关键词】阅读 朗读 感悟
对于文章或者课文,“读”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读”这种手段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仅把读书作为单纯的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来完成,学生无法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无法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更无法丰富自己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往往耗时耗力多,效果却不甚理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出精彩呢?
一、创设情境,引发“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等等教学手段,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况,千方百计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在读中感受文本的内容,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中理解“山是野的”一段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启发学生想象: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山的自然美,野性美?结果,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从结合课文内容一一找出了相关的语句,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登山经历谈了感受。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去朗读,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就好像索溪峪的山就在眼前。
二、范读引路,教给“读”的技巧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自己读,学生往往读不出文本的内涵,常常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流连。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具有引领作用,特别是对文中容易读错、读破的语句、段落,不能准确把握感情基调的语句、段落,教师都要相机指导。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及时给予点拨、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并在读后交流朗读的体会。在交流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文章的意蕴和情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拥抱母亲》就特别注重教师范读引路,感染学生。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在场的所有师生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自己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学生在感动中不仅学会了朗读的技巧,更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
三、方式多样,生成“读”的感悟
“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不同方法的读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而读的方法有很多,老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最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方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可以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等,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从而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的爸爸说得那段话难以理解,表面上说的是白杨,实际是借白杨赞颂了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战士。就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让学生在深入细致地读,有利于他们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中爸爸的话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就是在这细细的品读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感悟,对人物思想感情也会有较为准确地把握。
对课文中的某些句段或者全篇内容一时不能理解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读和讨论来获得对文本的解读。课文的中心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怎么办?只有通过多次研读,再加上师生共同的讨论才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此外,引导学生有情感地读也是课堂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山中访友》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山中一景一物的传神描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指名让一个学生来读,让其他学生想象作者走进树林与树融为一体的那幅画面。然后,再通过精练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齐读。这样,学生在教学的诗意语言引导下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升华了情感,又陶冶了情操。
参考文献:
[1]徐洁.范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J].当代教育科学,2008,(16).
[2]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OL].豆丁网,2012,(12).
作者简介:曹红艳,江西省信丰县第一小学,邮编:341600
【关键词】阅读 朗读 感悟
对于文章或者课文,“读”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读”这种手段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仅把读书作为单纯的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来完成,学生无法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无法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更无法丰富自己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往往耗时耗力多,效果却不甚理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出精彩呢?
一、创设情境,引发“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等等教学手段,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况,千方百计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让他们在读中感受文本的内容,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中理解“山是野的”一段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启发学生想象: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山的自然美,野性美?结果,学生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从结合课文内容一一找出了相关的语句,有的学生还结合自己的登山经历谈了感受。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去朗读,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就好像索溪峪的山就在眼前。
二、范读引路,教给“读”的技巧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自己读,学生往往读不出文本的内涵,常常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流连。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具有引领作用,特别是对文中容易读错、读破的语句、段落,不能准确把握感情基调的语句、段落,教师都要相机指导。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及时给予点拨、讲解、示范,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并在读后交流朗读的体会。在交流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体会文章的意蕴和情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拥抱母亲》就特别注重教师范读引路,感染学生。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把在场的所有师生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自己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学生在感动中不仅学会了朗读的技巧,更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
三、方式多样,生成“读”的感悟
“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不同方法的读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而读的方法有很多,老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最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方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在进行新课前,可以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等,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读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在引导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让学生深入细致地读,从而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的爸爸说得那段话难以理解,表面上说的是白杨,实际是借白杨赞颂了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战士。就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让学生在深入细致地读,有利于他们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中爸爸的话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就是在这细细的品读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感悟,对人物思想感情也会有较为准确地把握。
对课文中的某些句段或者全篇内容一时不能理解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多读和讨论来获得对文本的解读。课文的中心以及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怎么办?只有通过多次研读,再加上师生共同的讨论才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此外,引导学生有情感地读也是课堂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山中访友》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山中一景一物的传神描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指名让一个学生来读,让其他学生想象作者走进树林与树融为一体的那幅画面。然后,再通过精练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齐读。这样,学生在教学的诗意语言引导下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升华了情感,又陶冶了情操。
参考文献:
[1]徐洁.范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J].当代教育科学,2008,(16).
[2]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OL].豆丁网,2012,(12).
作者简介:曹红艳,江西省信丰县第一小学,邮编:3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