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纽约的Rozanski教授提出,由焦虑、抑郁、某些人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慢性的生活应激等5种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吸烟、酗酒、持久紧张的高负荷工作和生活节奏以及A型行为等),通过激活交感和内分泌机制和血小板活性等机理,可促发冠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其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传统的危险因素;2005年,Rozanski等明确提出行为心脏病学(Behavioral Cardidogy),心内科医师应通过检测,早期发现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层